陳艷紅
【摘 要】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注重教育與當代現實生活的聯系,它強調的是學生的親身經歷,重視的是學生的體驗、感受,以學生興趣和內在需要為基礎,以主動探索為特征,以實現學生主體能力綜合發展為目的。
【關鍵詞】 校園;家庭;社會;綜合實踐
《新課程標準》指出:“要積極開發并利用校內外各種資源,讓學生通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增進學校與社會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注重教育與當代現實生活的聯系,它強調的是學生的親身經歷,重視的是學生的體驗、感受,以學生興趣和內在需要為基礎,以主動探索為特征,以實現學生主體能力綜合發展為目的。因此,要充分發揮校園、家庭、社會的教育功能,形成“三位一體”的教育合力,有效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一、立足校園生活,拓展實踐渠道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說過:“要改變以‘學科為中心、‘課堂為中心、‘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育的弊端,加強教育與社會生活、兒童生活的聯系。”所以,我們立足校園生活,充分挖掘綜合實踐活動的渠道——手抄報,圍繞學校的辦學特色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并把它納入學校的校本課程進行管理。
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全面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手抄報的主題一般不限,各組自由擬定。大家課余時間都忙著查找資料、搜集資料,同學之間經常互相交流自己所選的資料,有關書籍也互相借閱,久而久之,自然而然就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培養了學生觀察、采訪、搜集、整理資料的能力和團結協作的精神。手中有了資料,還要進行排版設計,畫插圖,抄正有關內容。遇到節日,我們特別提醒同學圍繞有關節日搜集資料,比如教師節、中秋節等。這無形中拓寬了學生的學習領域,拓展了學生學習的廣度和深度。例如開展掃墓活動后,有的學生在報中寫下了自己的感想,有的畫下了烈士的英雄肖像,有的發出:“接過烈士的旗幟,踏著烈士的足跡,為建設家鄉而努力學習”的倡議書等。最終,把學生引向更廣闊的知識海洋,喚起他們主動獲取知識的欲望,引發他們思考、探索、研究問題的興趣,養成勤讀書的好習慣,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不斷提高。
二、體驗家庭生活,豐富實踐內容
教育要走出課堂,讓學校、家庭、社會共同發揮教育功能,這是現代化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對學生來說,分擔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也屬自我服務勞動,因此,我們以充滿情感的家庭生活為著眼點,立足于學生的現實生活,讓學生既有興趣又能做到,讓學生去體驗。
低年級學生要“學會鋪床、疊被、刷洗碗筷、茶杯等,幫助家長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中年級學生要“學會洗刷餐具、茶具,會擇菜、洗菜、淘米等,學會安全使用爐具,能燒開水和給飯菜加熱”。對高年級的學生的要求是“能有條理地放置、擺設室內小件物品,會曬被褥和疊放衣服”。通過以上這些自我服務勞動和家務勞動,培養學生的勞動習慣和獨立生活的能力。讓學生充分體驗,還要結合教學開展生動活潑的課外活動或主題班會,提高學生從事自我服務勞動和家務勞動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如開展“誰有一雙巧手”、“勞動光榮的小紅花”、“愛勞動的好孩子”等主題活動;舉行疊衣服、釘紐扣等比賽,激發學生的勞動熱情。同時要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并爭取家長的配合。為家長專門召開“讓孩子學會自己照料自己”、“學做家務”等專題講座,提高家長的認識,并同家長一道提出培養計劃及步驟;設立“家務勞動記錄卡”,由家長記錄學生的勞動表現,定期交班主任或學習小組;學期末進行考核和評定。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興趣,通過自己的親身實踐體驗了成功的喜悅。同時,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學會了簡單的家務勞動,同時也體驗到了勞動的艱辛、勞動成果的來之不易。
三、關注社會生活,把握實踐資源
陶行知先生說過:“要做,要真正做,只有到社會上去,以社會為學校。這樣,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環境,都可以大大增加,學生、先生也可以更多起來。”因此,要使學生具有真正有學問的人,還必須帶領學生走進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激發學生了解社會生活的興趣,激發學生探究社會的強烈欲望,從而使他們自覺地走向社會。
在一次春游活動中,學生在休息時相互換水果吃,有的說“紅富士水果好吃”,有的說“香蕉有清熱的作用”……聽到同學們關于水果興致勃勃地討論,學校附近就是水果市場,我便制定了以“水果”為主題的綜合實踐活動。
一周轉眼就過去了,同學們的表現令我大吃一驚。第一小組是收集水果種類,他們通過購買,家長出差便帶,還有郵寄的……總之,運用了種種手段,收集的水果種類非常多。第二小組是為水果找家鄉,他們主要是通過調查、查資料、上網等方式收集水果的產地,通過表格的形式呈現出來,同時還設計了相應的廣告詞:“一天一個蘋果,醫生不來找我”“鴨梨鴨梨,開心又健脾”……第三小組展示的是水果拼盤,他們將常見的一些水果進行小制作,拼出一些奇思妙想的圖案,并配上相應的詞句,如將剝皮的兩個梨子中間放一根黃瓜,配上一個成語:一清二白。
最后,大家互相交流,各抒己見。“我舅舅說肌肉拉傷了,吃菠蘿有好處”“上次的牙齦出血,醫生叫我多吃獼猴桃”“我原來只喜歡吃蘋果,現在我發現各種水果有不同的價值,我今后再不挑食了”同學們自主參與,促使他們在活動中不斷完善、不斷成長。
絢爛多姿的生活是開展實踐活動的不竭之源,也是學校教學活動的延伸與發展。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教師一定要根據綜合實踐活動的特點,以貼近孩子們的生活經驗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從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出發,形成“三位一體”的教育合力,讓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 呂勇松. 淺析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中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J]. 小學教學研究,2017(14).
[2] 才仁加甫.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中學生社會實踐能力培養的重要性分析[J]. 報刊薈萃(下),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