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引導學生參與數學教學過程,是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的關鍵,也是實現學生主體發展、自主學習的前提。
關鍵詞:數學課堂;學生;主體意識;主動參與
學習,歸根結底是學生個人自己的內部活動,如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已是當前課堂教學改革的重要課題之一。為了引導學生自始至終主動地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中去,這就要求作為教師的我們要為學生提供更多獲得更多知識的信息,并通過分析、討論、利用信息和解決問題的機會。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 激發學習興趣,誘導主動參與
心理學始終認為:學生的學習不應該僅僅是一個被動的吸收過程,而應是以已有知識經驗為基礎的主動構建的過程,由于數學具有抽象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果不能很好地抓住教材中所蘊含的興趣因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就容易嚴重缺乏,正如多位教育專家所說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興趣談何學習,興趣是學生主動學習的開端。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善于設置懸念,聯系實際提問題、揭矛盾,給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空間,主動參與到知識形成的過程中去,小學數學中的許多概念來源于日常的生產和生活。概念教學應盡量從實例引入,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教學《體積與容積》,體積的定義: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如果不結合生活的實際,學生們很難理解這一概念。我以烏鴉喝水的故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設置疑問“烏鴉為什么能喝到瓶子里的水?”引出是“石頭占了水的空間”;再提問學生“在我們的身邊,有哪些實物也占了空間?”學生通過思考發現“課桌占了教室的空間”“書本占了書包空間”等。最后,我用一個方塊和可愛的小熊進行比較誰占的空間比較大?讓學生感受到物體不僅占了空間,而且它們所占的空間也是有大有小的。通過生活中的實物,再加上鮮活的例子,孩子們就能通過表象的特征去抽象出共同的特征,從而形成概念。他們認知概念后,還應及時強化,讓他們以小組活動方式,通過拿物體讓對方說出“什么是它的體積”。這樣很容易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為他們積極參與學習創造一個良好的開端。
二、 創設條件,參與探究
把數學的學習變得更加容易一些。要想讓孩子喜歡上數學課堂,就要把數學變得容易一些,要以多種教學模式讓學生能夠接受,也樂于接受。數學課堂上少設計一些抽象、枯燥的理論,多利用一些具體的、熟悉的,學生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多創設一些自由、生動的討論,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和喜歡的方式去敘述數學的現象,讓數學變得更加容易了,也就有趣了,學生也就喜歡上了。數學大綱指出:“教學時,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重視學生獲取知識的思維過程?!睌祵W教材它有很強的科學性、邏輯性和系統性,我們在教學中應該從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出發,努力創設條件,引導學生通過自己主動思考去獲取新的知識,使孩子們在參與探索的過程中思維能力得到一定發展。如在教學“兩位數減兩位數退位減法”一課時,我有意識地把用小棒操作、豎式演算和言語表達有機地結合,學生通過用小棒操作,初步理解退位的道理和計算方法。緊接著,再結合操作列出豎式,講解演算的過程,最后再讓學生用語言來表達演算的思維及過程。在這一活動過程中學生動手、動腦、動口,思維能力得到了培養與提高。這樣,大膽放開學生的手腳,讓學生獨立去想,自己去做,去說,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使學生愛學、樂學,教學效果也更好。
三、 反饋矯正,強化共同參與
在新課的教學結束后,進行及時的反饋與矯正是完全必要的,課堂上通過反饋使正確答案得到及時的肯定,錯誤的得到時及時的糾正,避免誤差的積累,它有利于進一步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因此,課本上的“做一做”的習題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在例題教學后老師應及時地組織學生們練習課本上的“做一做”的習題,要按照教學目標和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分層次的適量的強化練習。題目設計應該從易到難,形成梯度,雖然起點要低,但最后要求要高,這一規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它讓平時成績一般的大部分學生能正確解答基礎性的習題,同時,學習優秀的學生也能對難度較高的習題進行探索,使全體學生都能在練習的過程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課堂上老師應該設計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習題,從一般性的基礎練習升級到提高性的練習,再升華到拓展性的思考習題,降低習題的坡度,同時應不拘泥于書本,應及時對具有創新性思維和見解的學生,予以認同與鼓勵。照顧學習基礎不同的學生,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機會體驗成功的樂趣,使學生始終保持高度的學習熱情。課堂練習的設計,應針對教學重難點,練在關鍵處,練習形式要多樣化。要強化參與的力度,注重練習效果。
四、 因材施教,激勵參與
學生之間存在著客觀差異,但教育機會是人人平等的,教師要始終相信每個學生通過學習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進一步提高,教師不應只偏愛優秀學生,更不能歧視后進學生,課堂上應該平等的關注每一個學生,引導、激勵每一個學生都能主動、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去,課堂上要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因生發問,做到個別回答與全體回答相互結合,并讓學生展開小組合作學習、交流、討論,使基礎較差的學生能夠在小組討論活動中充分發揮,也能有動口說話的機會。他們會在同學之間互相交流、踴躍回答,膽量也就慢慢變大了,即使有的學生回答錯了,作為教師的我們也不應馬上給予否定,應及時地給予點撥啟導,鼓勵學生在交流中發現自己的錯誤,并學會自己改正。教師應注重保護學生的自尊心,鼓勵他們多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從而增強他們的自信心。
總之,教師應充分創設學習情境,創造學習條件,營造愉快、和諧的學習氛圍,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參與學習,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去體驗成功的喜悅,使他們也覺得自己是會學的,自己也能學,增強他們自信心與成就感,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形成良性循環。
作者簡介:
吳超群,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區第七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