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效教學是一個動態發展的概念,其內涵隨著教學理論、教學價值觀的不斷擴充而發展、變化。物理作為一門特殊的學科,本來就存在難教、難學的情況。物理新課程標準僅僅對學生學完某一章或某一學期之后提出了學業標準,對教師如何具體施教沒有一個限定,這便使得物理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之間缺少一條知識傳輸的橋梁與紐帶。文章通過尋找“物理規律”的教學現狀與有效教學間的差距,并通過查閱文獻結合教學實踐,提出了物理規律有效教學的策略。
關鍵詞:新課程;中學物理;有效教學;新課程標準;教學大綱
一、 課堂教學的一般教學過程思考
一節完整的物理課堂教學,大致由六步構成:組織教學、復習檢查、新課導入、新課教學、鞏固新課、布置作業。1. 組織教學:組織教學也叫課堂調控,分為課前組織教學和課中組織教學。課前組織教學是檢查上課人數,檢查學生的課本及文具準備情況,穩定學生的情緒。課中組織教學是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維持學生紀律,環顧四周,吸引學生注意力,使學生以良好的紀律和飽滿的精神聽課,以保證學習任務的順利完成。2. 復習檢查:是指在講授新課之前,教師與學生共同對所學過的與本節課所講內容有關的知識進行復習與回顧。可以用老師提問,學生回答的方式,也可以用做簡短練習題的方式,既檢測了學生對所學知識掌握的情況,又對舊知識進行了復習與回顧。3. 新課導入:新課導入,是教師講授新課前的導言,即用簡短的話語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所要講述的新課題上來,使學生有準備、有目的地去聽課。導入新課的方法眾多,要根據所要講述的新課內容,選擇合適的導入方法。通過創設情境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在情境中,知識體現出其價值,尤其是與生活、與人的生命活動之延續密切相關的應用價值,可以激活存在于人體內的解謎、求取真相、知難而上的好奇與沖動的‘類基因”,有效地刺激學生的學習與探究的欲望。4. 新課教學:新課教學是物理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此環節需要教師在上課前進行精心設計。根據授課內容與形式的不同,選擇合適的教學過程與方法。此環節主要包括三個階段,即感性認識——思維加工——理性認識。5. 鞏固新課:這個環節主要是對所學新知識及時進行強化,并將其應用到實際問題中去,使學生對新知識進行深層次的理解。一般采用課堂小結或做練習題的方式進行。6. 布置作業:為了進一步檢測和鞏固新知識,上完新課后,應當給學生布置適量適度的作業,作業種類應多樣,注重學生各種能力的發展。
二、 “物理規律”的有效教學方法與實踐步驟
物理規律的教學過程,應當看作物理知識的探索過程,不僅是物理知識的學習過程,更是方法與基本能力的學習過程。目前物理規律的教學,只是教給了學生知識與應用知識的能力,而對于分析事物內部聯系的能力與探索方法的學習,尚有不足。物理規律的有效性教學,旨在分析事物能力與探索方法的學習,而不是死記規律、套用規律。
物理規律是人們在社會生產實踐中或實驗中探索研究出來的,所以講授物理規律的過程,不僅是講授知識的過程,更是教給學生方法的過程。不能只給出物理規律的內容,而應說明物理規律的來龍去脈,把講授物理規律的過程,相當于一個探索與研究過程來看待。因此,物理規律的教學方法與物理學的研究方法大體相同。1. 提出問題,創設便于發現規律的物理環境。物理規律的新課教學,首先,要設法進行課題的導入;其次,根據物理規律只能發現,不能創造的特點,創設便于總結或發現規律的物理環境。創設物理環境常用的方法有實驗法、舉例法。實驗法是教師進行演示實驗或學生自己做實驗,將物理過程和規律展現在學生面前,讓他們觀察、總結。例如歐姆定律的教學,讓學生用控制變量法分別測量電壓與電流、電壓與電阻、電阻與電流間的關系,再通過所得數據總結歸納出規律。舉例法是列舉日常生活中學生所熟悉的,能夠引導發現規律的物理現象。例如在講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時,舉出兩件相同,同樣濕的衣服。一件掛在太陽下,一件掛在陰涼處;一件掛在通風處,一件掛在不通風處;或者一件掛在高溫處,一件掛在低溫處;學生憑借生活經驗,很容易判斷出哪件衣服干得快,最終總結出規律。2. 探索物理事實的內在聯系,形成規律。根據上一步所展現出來的物理事實即現象,進行抽象思維,探索事物的內在聯系。根據所要學的規律,選擇合適的方法。可以采取下面的具體方法:實例總結法,即對所舉實例進行分析、歸納、總結得出結論。實驗歸納法,這是一種由個別實驗得到結論,而后推廣到一般實驗,最后得出規律的方法。單因子實驗法,即控制變量法。先定性,后定量推演法。理想實驗法,在實際實驗的基礎之上,運用想象推理的方法得出結論。假設探討法,即先假設結論,再進行推理。3. 下定論并對規律進行討論,加深理解規律。經過第二步,已初步得到規律內容,應用文字或數學工具將規律進行表述,并冠上名稱。到此只是得到了規律的內容,但并沒有完全理解規律,應從以下幾點著手,深層次的理解規律:規律的物理意義;規律表述中的關鍵詞語和公式中各字母的意義;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單位;規律的成立條件和適用范圍。4. 指導學生運用和鞏固規律。學完規律后,應以講解例題或學生做練習題的方式,將規律進行運用,讓學生在運用中進一步理解規律,以便其更好地把握。“課后作業作為鞏固師生課堂教學成果、學生學習得到進一步的延伸之重要方式,是完整的教學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通過課后作業,學生不但深化所學知識的認識,同時延伸學習思維,消除課堂疑慮,發展自主學習精神,培養學習興趣,摸索學習方法”,通過設計有針對性的習題加強教學的有效性。
三、 初中“物理規律”教學總結
總之,物理規律的有效教學,要當作一個探索與研究的過程來對待。具體分四步進行:1. 提出問題,創設便于發現規律的物理環境;2. 探索物理事實的內在聯系,形成規律;3. 下定論并對規律進行討論,加深理解規律;4. 指導學生運用和鞏固規律。
參考文獻:
[1]魏寶寶,楊效蘭,劉靖.優質課堂的表現特征[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6,32(07):26-28.
[2]張之麒,任峻山,郭保忠.物理教學概論[M].銀河出版社,2011,2:216-298.
[3]魏寶寶,劉靖,楊效蘭.中小學作業設計與實施中的問題分析與反思[N].西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7(02):97-103.
作者簡介:
吳志娟,甘肅省隴南市,禮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