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永峰
摘 要:從教學資源、教學情境、教學方式、教學內容、教學活動等角度,分析總結了在初中生物課堂教學實踐中如何體現生活化教學這一理念,培養學生的生物學核心素養。
關鍵詞: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學;策略
生活化課堂教學是指在課堂教學中,借助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現有的生活知識,使課堂教學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系在一起,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會用哲學、政治、經濟、文化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從筆者多年的教學實踐來看,這種教學策略能將生活中的生物學與課堂教學有機結合起來,體現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思想,符合新課程理念,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那么在具體的生物學課堂教學中,如何才能建構生活化的課堂教學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挖掘生活化的教學資源,引導學生關注生活
要想做到生物教學生活化,我們就得真正走進生活,同時注意做好教學素材的積累。在生活中我們獲取教學素材的途徑有很多,例如家庭、學校、社區等。在家里,有小動物飼養、花卉栽培、身體保健;在學校,有實驗室、閱覽室、植物園;在社區,市場里的蔬菜及魚肉蛋奶、公園里的綠化或池塘里的魚蝦等都是很好的教學資源。
二、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現實的、有趣的、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容易激發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生物學知識,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所以教學時要注意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出發,選擇學生身邊的、生動有趣的、有利于學生探索的事物,創造鮮明的問題情境作為素材,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
例如,在學習植物的生活需要水時,讓學生回憶家里的花卉長時間沒有澆水就會變得萎蔫,到菜市場買菜,我們往往會挑選葉片舒展、植株挺拔的蔬菜,這是為什么?這樣來啟發學生思考水分對植物生長的作用。在學習植物呼吸作用時,可以舉例白蘿卜放久了會空心、水果放久了味道會變淡,這些現象是什么緣故?此外,教師還可以從新聞入手,挖掘新聞中蘊含的生物學知識,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探索生活化的教學方式,促進學生學習實效
首先,課堂形式生活化。課堂形式應突破傳統教學中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發揮學生主體性、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任務。特別是初中生,剛剛接觸生物這門課程,既好奇又緊張。課堂形式可隨意自然一些,可設計一些如游戲、搶答賽、表演劇等教學活動。將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充分表現自己,不僅使學習成績的提高,同時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及表現力也得以提升。
其次,師生關系生活化。師生關系如果處理恰當,不僅能有效地活躍課堂氣氛,而且有利于教學工作的開展。在課堂上,師生之間更多的應該像朋友、像家人的關系。教師可以通過幽默風趣的語言打動學生,即便是偶爾的自嘲幾句,有時也能夠極大調動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教師應努力塑造自己的語言風格,張弛有度,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促進新型和諧師生關系的建立。
四、展現生活化的教學內容,加深學生的生活感悟
教學內容源自生活經驗,課堂教學不該脫離生活實踐,而是讓學生把在課堂上學到的理論應用于生活,達到學以致用。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還促使他們積極探索周圍的世界。
例如,學習蘇教版生物七年級下冊《人體需要的主要營養物質》時,關于糖類,課本中是這樣描述的“糖類是人體進行運動、呼吸等生命活動的主要供能物質。”這句話并不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學生也不能從這句話中體會到糖類的供能作用,但用生活實例作輔助講解,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且能讓學生輕松理解。如在病房里會有一些病人,因為手術或其他原因而長期不能飲食,那么他們是如何維持生命的呢?這樣的提問不僅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學們細心觀察就會發現,病人輸液的藥品中有一種被稱為葡萄糖的液體,病人就是靠它來維持基本生命活動的。葡萄糖是糖類的一種,由此可見,糖類是主要的供能物質。如此,抽象的內容就能具體、形象地呈現給學生。
倘若照本宣科,教學過程就會變得乏味無聊,學生不能得到透徹的理解,對知識不會留下深刻印象。如果能結合生活中的實例來解釋,不但能引起學生的興趣,也便于學生理解記憶,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五、體驗生活化的教學活動,提升學生的生命價值
生活化的生物學教學是一個知識建構的過程,也是一個生活體驗的過程,更是一個對生命科學的理解過程。學生在體驗中感受生物學知識對理解生活的重要作用,從而進一步去感悟、去提升生活的意義和生命的價值。如學習了“精卵結合孕育新的生命”后,知道了我們每個人最初的生命形式都只是一個受精卵,是父母愛的結晶。父母又用世間最偉大的愛將我們培育成人,我們不僅要將父母的生命延續下去,更要將父母給我們的愛傳承下去,這樣人類才能不斷地繁衍生息,與其他生物共同創造美麗和諧的大自然。
生物教學生活化的實質是密切生物教學與學生生活經驗的聯系,理論與實踐的聯系,重視學生生活經驗在教學中的運用、拓展和提升。要求教師以課本知識為出發點,尋找教材和學生生活的結合點,通過生活學習生物學,學好生物學,更好地造福于生活。這是師生共同追求的目標,因此生物課堂生活化教學值得
提倡。
參考文獻:
[1]段文濤.淺析新課程背景下的生活化課堂教學[J].價值工程,2010(26):247
[2]伍新春,張軍.教育理論綜合[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69.
注:本文系甘肅省蘭州市2017年度教師“個人課題”階段性成果。立項號:LZ[2017]GR00011097。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