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陶
提問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常用方法,但提問不應當是隨意的、漫無目的的,而應當是有一定前瞻性、有較強目的性和針對性的,這樣的課堂提問才能夠問道“痛點”,把握住教育教學的重點和關鍵。
一、強化小學英語課堂的對比性提問
語法和固定搭配是小學英語教學中的常見問題,基于學生容易混淆、搞不清楚的問題,教師應當有針對性的實施提問。比如,在單復數(shù)后面系動詞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運用對比性的課堂提問策略,比如:Class one hundred and three is a alive class與the trousers are very fashion,可以提問學生為什么班級由許多學生構成后面用is,而一條褲子則用are呢?通過對學生內心深處存在疑慮或困惑問題的引導,告訴他們之所以這么用是因為把班級看成了一個整體,褲子有兩條腿(外國人就是這么用的)所以用are,學生就明白了。在It is hard work與They work hard的學習上,筆者提問學生,這兩個句子對嗎?意義上有什么不同?進而讓學生帶著好奇心學習。在put... in...與put...on...的區(qū)別上,很多學生難以理清楚,基于此,在提問之后,結合學生回答情況,筆者進行了精準引導,即講到put a ballpoint pen in the desk時,筆者就把圓珠筆放到課桌的抽屜里。而提到put a ballpoint pen on the desk時,筆者就把圓珠筆放到課桌的上面。通過情景展示,學生就理解了兩者之間的區(qū)別。
二、強化小學英語課堂的生活化提問
小學階段的學生愛看、愛聽、愛玩、愛思考,而且小學階段的學生感性認識較強,總是對自己較為熟悉的事物興趣度較高,在小學英語教學中要充分結合小學生的特點來實施。比如,對于What can you do?這一句式的學習,可以通過結合小學生的日常生活進行提問設計?比如,What can you do on the housework(家務)?并且通過多媒體課件制作出:擦桌子、掃地、澆花、疊被子、洗衣服等圖片,讓學生看一眼然后讓他們憑記憶進行回答,這個過程中要求學生盡可能地用英語回答,由于小學生掌握的英語詞匯非常有限,所以可以允許他們用“英語+漢語”的方式進行回答,然后再教授他們對應的詞匯,并且引導孩子們盡可能地回家之后對于句式和教師教授的詞匯進行練習。而且這幾種家務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會經常遇到,這樣就能夠有效幫助他們進行英語的口語練習,進而掌握固定句式的用法,也能夠幫助他們實現(xiàn)常見英語詞匯的有效積累。
三、強化小學英語課堂的分層化提問
分層教學的核心要義就是將全班所有的學生根據(jù)現(xiàn)有的知識基礎和可能達到的知識最近發(fā)展區(qū)等進行分層,并且在教學的策略和方法采用上也是基于每一個層次中學生的特點和基礎來開展,使教學內容的安排、教學應當達到的目標、教學進展的速度以及教學方法的采用等契合每一個層次學生的認知水平、對于知識的接受能力和學習的可能性程度。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應當學習魏書生老師那樣對每一個學生的學情有較為清晰的認知和了解,并結合教育教學的具體內容,設計不同難易程度的問題,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回答,力求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在原有的知識基礎上得到發(fā)展和提升。比如,在進行safety一章節(jié)內容的教學中,對于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可以提問他們:Which things are dangerous?對于學習基礎中等的學生則可以提問他們:Why is dangerous?對于學習基礎較好的學生則可以提問他們:Can you give some advices of keeping safety?這樣不同層次的問題就非常適用于不同程度的學生進行回答、學習、思考和提升,讓他們都能夠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fā)展與提升。
四、強化小學英語課堂的發(fā)散性提問
小學英語課堂并不僅僅是知識內容傳授的過程,同時也是教師與學生之間溝通情感和交流思維的過程。在課堂提問中,教師應當盡可能地對問題進行精細化設計,使之能夠更好地實現(xiàn)學生求知欲望的激發(fā)和大腦思維的充分發(fā)散,并以此來帶動學生的探究能力、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很多教師在知識內容講解完成之后,總是習慣于提問學生“Understand?”“Right or Wrong?”“Yes or No?”這種類型的提問往往效果不佳,得到的答案往往就是“是或者否”。比如,在“What is your name?”“Do you like...”“How is your father?”“How old are you?”等帶有較為明顯的主觀意識的問題過程中,教師應當對于小學階段學生求知欲望強烈、好奇心較重等特點進行充分考慮,筆者采取的做法就是先鼓勵學生提問教師,并以此為切入,充分實施一題多問、反向提問、比較提問等方法,最大限度地營造和創(chuàng)設學生思維發(fā)散的空間,賦予學生充分的想象空間,讓學生的思維更加多角度、多元化,學生的個性創(chuàng)新和思維優(yōu)化就能夠得到充分的發(fā)展。
五、強化小學英語課堂的邏輯性提問
小學階段的學生在語言水平、認知水平、邏輯能力等方面總體上處于較為基礎和初級的階段,在課堂提問中,教師要切忌提出的問題在學生認知水平范圍之外,這就需要教師像魏書生老師那樣對于學生的學情有充分的把握,在問題的設計上,如果太簡單,就會讓小學生感到興趣和動力不足,無聊無味,如果提出的問題難度太大,很多學生就會感到畏懼和抵觸。教師要按照“蹦一蹦、摘桃子”的思維進行問題的設計,使之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學習和心理需求。在課堂提問中要把握好合理性和邏輯性的度,特別是在一些相對復雜的問題上,要堅持從容易到困難、從簡單到復雜、從淺層到深層、從舊知識到新內容,這樣小學生在一個一個的問題逐步深入的過程中,通過充分的思考和回答就能夠有效實現(xiàn)難點的突破和跨越。比如,在“What is the season?”一章節(jié)的教學中,筆者首先提問“How many seasons are there in a year?”然后再提問“Which season do you like best?”再接著提問“What season is it now?”最后再提問學生“What do you like to wear in spring/summer/autumn/winter?”在這樣的課堂提問過程中,學生就能夠順著教師的思維引導,沿著認知規(guī)律的軌跡,層層深入,實現(xiàn)了對重點難點知識內容的掌握。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