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湘昀 馬黎華 王艷秋
摘要:目的 通過對我市幼兒園現階段和未來對學前教育專業教師實際需求的調研,結合我市、我院當前學前師資培養實際,構建以培養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為目的的科學評價體系。方法 設計問卷調查表,對學前教育專業的各級各類在校學生展開調查;調查我市部分公辦、民營幼兒園的教育工作者和保教人員;設計各種評價表,再通過實習實訓加以檢驗。結果 全面推行在校學習與實習實訓交互持續進行,使學生得以盡早進入職業角色,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培養各種能力,提高綜合素質。結論 建立實習實訓的常態機制,推行在校學習與實習實訓交互式進行,建立學生實習實訓成長信息反饋制。
關鍵詞:學前教育;學習能力;實習實訓;評價機制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現有的學前教育人才培養方法和評價體系仍然沿襲過去師范教育的傳統模式,具體表現為重書本知識,輕技能培養;重理論灌輸,輕實踐體驗;重結論性評價,輕過程性測評,教學與實踐嚴重脫離。針對學前教育專業教師培養的特殊性和當前社會對高文化、高素質幼兒教師的需求現狀,本課題小組設計問卷調查表,在我市選擇多所公辦及民營幼兒園開展調研,對學前教育專業各級各類在校學生展開調查及面對面座談,為本課題改進學前教育專業原有培養模式與評價機制的探索提供依據。
一、 資料與方法
(一) 資料
課題小組力求運用科學的方法和適宜的途徑,對學前教育活動的有關要素進行價值判斷。首先,我們通過系統學習,努力從理論層面上實現本專業教育教學與實習實訓的有機結合,促進教育思想、教育觀念的轉變。調研中,我們采用了集體學習和分散學習相結合的方法,通過上網查閱理論專著、閱讀學前教育相關刊物,學習本專業的教育教學理論,了解學科前沿的最新成果和發展動向,并撰寫教育隨筆,積累教育方法,用以指導自己的探究活動。我們查閱的資料主要有:《幼兒園活動教程》《教育與職業》《高職院校質量管理新論》《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前衛生學》《學前兒童健康教育活動指導》《兒童心理及教育兒童之方法》《教育科學研究方法》《來自課程改革實驗區的聲音》等。
其次,課題組成員多次參加教育系專業建設研討會,深入探討了學前教育專業教育形勢及政策、課程建設、專業技能實踐、教學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就業現狀分析等課題,為本課題重新架構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學習能力與評價機制提供了豐富的思路和方法。
第三,課題組采取“走下去,請上來”的方法,構建課題交流平臺。積極組織課題組老師深入幼兒園觀摩教學、交流參觀,實地調研本專業教育目標與學科內容之間的潛在關系;也特別聘請漢中市幼兒園院長、高級教師全程參與課題組的研討活動,為課題的深入展開提供第一手資料。課題組老師同時還擔任本專業學生的實習實訓班主任、指導老師,經常深入幼兒園實際教育教學之中,指導學生實習實訓、聽課評課,與幼兒園領導、老師、學生交流座談,將學科教學與幼兒園實際工作緊密結合。
(二) 方法
1. 研究的對象
在我市公辦及民營幼兒園中選擇約240名幼教工作者開展調研,掌握當前就業市場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基本能力及綜合素質的要求,并和園方共同探討學生實習實訓中各種能力的評價考核辦法,研究其可行性,完善操作規程。各調研單位反映出的情況大致一樣,我們抽取了較有代表性的漢中實驗小學附屬幼兒園作為樣本進行數據分析。
對學前教育專業在校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其職業認知、個人綜合能力、自我評價等情況。調查結果真實地反映了本專業學生的職業認知及實(見)習幼兒園對本專業學生的要求。
2. 操作程序及方法
設計問卷調查表,內容涉及學生對本專業的認識、前需知識儲備、選擇本專業的原因分析以及對本專業的期望等,對我院2010、2011、2012級學前教育專業在校學生展開調查,歸類、整理、統計各類調研數據。共調查7班,約200名學生,此項調查結果反映出學生當前的真實水平及存在的問題,課題組根據調查結果分析了制約學生學習能力的主要因素是:學習缺乏動力、興趣低、自覺性差,知識儲備少,學習習慣差,學習能力弱等。
調查我市部分公辦、民營幼兒園的教育工作者和保教人員,了解他們對本專業學生的評價和要求。由課題組成員組織指導,讓參加幼兒園實習實訓的學生參與調查。共調查11個幼兒園,共計240多名幼兒教師,調查結果反映出本專業學生在實習實訓中的真實水平及存在的問題,課題組認為制約學生實習實訓能力的主要因素是:教育實踐次數少、時間太短,缺乏持續性;缺乏對學生在校內、校外的實踐指導;基本功訓練不足,實(見)習能力不夠;學生缺乏內生性的動力,自覺性、主動性都較差等等。
兩項調查結果為本課題的進一步深入奠定了基礎。
二、 結果和分析
(一) 基本情況
課題組在收集資料、問卷調查和實地調研的基礎上,對當前學前教育專業教育實踐的模式進行了反思。結果表明:
1. 學生方面
高職學生起點較低,知識積累少,學習缺乏自覺性和主動性,既沒有實踐經驗,又沒有撫養照顧學前兒童的人生體驗;在時間短、投入少的情況下,學生難以深入到幼兒園教學生活的方方面面,實習實訓走馬觀花、蜻蜓點水,無法產生對幼兒教育的認知度和親和力,學生的潛能難以挖掘。
2. 學校方面
現有的人才培養方案和評價體系忽視了幼兒教師培養的專業性和特殊性,缺乏培養的針對性,抽象的理論知識難以和鮮活的教學實踐聯系起來,實習過程缺乏精細的安排、有力的指導、合理的反饋,也未建立起科學有效的評價體系,因而學生難以快速進入職業角色。學生難以實現本專業與幼兒園的無縫對接,與社會所需要的優質幼兒師資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新型的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模式和評價機制的構建勢在必行。
2012年3月,課題組根據多年教育教學及實踐經驗,結合學生實際,在省級期刊《科技信息》發表了課題研究論文《高職學前教育專業教育實踐模式探究》,該文立足于當前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教育實踐現狀,分析了現有模式存在的問題,對學前教育專業教育實踐提出了新的模式,初步探究了符合學生實際的教育實踐的新方法。
接著,課題組對學前教育專業教育實踐的評價機制進行了進一步探索,定期召集小組成員開展探究活動,根據對調研資料和問卷表的定量和定性分析,參考國內國際資料,結合市場需求及學生實際,分析研究、多方溝通,通過教育實踐進行檢驗,在實踐運用的基礎上對測評方案進一步細化、修改和考量,提出了高職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和評價機制的構建的初步解決策略。2012年6月,課題小組將研究的最終成果形成論文《高職學前教育專業教育實踐及評價機制的構建》在省級期刊《課外閱讀》上發表。
(二) 調查結果
1. 教育實踐模式的構建
數據分析表明,制約學生學習能力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學習意愿、動力和興趣、知識儲備量、認知方式等。針對學前教育專業教師培養的特殊性和當前社會對高文化、高素質幼兒教師的需求現狀,課題組在教育實踐模式方面提出的解決策略有:
(1)建立參加教育實踐的學生——幼兒園——幼兒班級——幼兒的常態聯系機制;
(2)改進原有的學前教育人才培養方案,切實增加實習實訓次數;確保每學年教育實踐時間不少于一個月;
(3)全面推行在校學習與教育實踐交互持續進行;增強實習實訓的指導力度,強調增強幼兒園指導老師對學生的長期關注指導;
(4)建立學生教育實踐成長信息反饋制,由帶隊老師和幼兒園指導老師、幼兒、幼兒家長對學生的教育實踐進行全方位綜合評價;
(5)重視學生對優質教育教學資源的積累。對學生教育資源積累的情況進行階段性評價。
2. 評價機制的構建
在評價機制的構建方面,針對初中起點的五年制學生和高中起點的三年制大專學生,課題組首先對學生各科成績的權重進行了重新分配,其中專業理論知識的學習占40%,基本功訓練占30%,教育實踐占30%。把對基本功訓練的考核評價放在教育實踐中去考量,即教育實踐實際占到了60%。其次,突出評價的過程性特色,評價的重點在于考查學生對優質教育教學資源的積累、對所負責的幼兒的了解熟悉程度和表現出的責任意識、與幼教工作者、幼兒家長溝通的情況、幼兒成長檔案的建立和完成情況等等。
三、 總結
(一) 結果分析
本課題設計的各種評價表以及提出來的觀點立足于專業實際,操作性強,便于統計、分析、修改、細化,調研所涉及的內容都經過實地考察,數據報表來源有據可查,原始資料完整、齊全。
在本課題所倡導的理念下,學生真正成為教學情境中的主角,與實習實訓學校——實習實訓班級——兒童個人之間建立起長期有效的聯系機制,這就使學生得以盡早確定職業定位,進入職業角色,思考如何對自己所負責的兒童進行長期教育,以此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促進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和綜合素質的提高,強化了實習實訓的力度。
本課題為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提供了新的評價機制。該評價機制主要有以下特色:
1. 以幼兒園保教工作為出發點,圍繞保教工作所需的知識、技能、職業素養等,再以強烈的任務動機為驅動,促使學生通過對學習資源的積極主動占有和應用,進行自主探索和互動協作的學習,完成既定任務。
2. 以生動鮮活的實地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保教工作的全過程。通過創設或者利用各種現實教學情境,幫助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與經驗進行學習和認知,從而產生由量變到質變的轉變飛躍。
3. 改變了傳統的“常模參照評價”或“標準參照評價”,淡化以紙筆為主的測驗和考試,突出多元化的評價體系。評價貫穿于學生學習實踐的各個環節之中。
4. 評價不是最終目的而只是一種手段。以評價促學、以評價促教、教學相融、教學相長,一方面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大幅度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另一方面促使學前教育教師改變傳統教學觀念,更新教學方法,同時促進學院改進人才培養機制和管理機制,以適應新的形勢。
5. 新的評價機制充分體現職業教育的特點,高度重視見習實習,突出學生職業技能和職業素質的培養鍛煉,使學生成為社會所需要的并具有綜合素質的現代幼教人才。
6. 新評價機制可操作性強,對我省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及相關兄弟院校具有一定的借鑒指導作用,同時為我院學前教育專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二) 待完善問題
課題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有以下問題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完善。主要是:
1. 實習實訓雖然每學期都在進行,但由于擔心影響教學進度的完成,學生實習實訓的時間不夠,放得不開,力度不大;
2. 課堂教學的情景設計如何走向生活化、課堂練習設計如何與幼兒園的保教工作聯系起來還有待提高;
3. 對課堂中學生學習評價研究程度不夠;
4. 對學生的教育實踐過程的指導怎樣能更細致些,由實踐到理論的再提高如何進一步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達到更佳效果。
(三) 后期設想
1. 繼續抓好理論學習,改變教師的教學理念;
2. 繼續堅持每周一次的集體研討,探究課題實施過程中的教學實例,解決存在的疑惑,交流經驗,加強集體研討的力度。
3. 切實抓好課題研究的管理,繼續深入系統地開展課題研究,并對課題研究狀況進行認真及時地總結和調整;
4. 優化教學體系,加強聽課、評課,實(見)習的管理。每學期課題組教師之間互相聽課評課不少于10節,參研人員依照課題研究新構建的教學模式,對每位教師的課題研究課從環節、過程、師生地位角色、學生學習方式、參與達成狀態、課堂效果等諸方面進行評課;確保成果展示要具體,實(見)習報告、教學案例、教學故事、學生作品和經驗總結等要詳實。
5. 繼續堅持與幼兒園的長效聯系。
6. 隨時積累整理課題研究中的過程性資料,為保證資料的完整性,搜集的資料由專人負責,以便于歸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