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玲
摘 要:小學是學生學習生涯最重要的階段之一,尤其是小學數學,在學生邏輯能力和思維能力的培養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課標背景下,如何能夠有效地提升小學教學質量,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對小學數學在新課標背景下的教學方法進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關的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新課標;數學;教學模式;策略
良好的教育是實現人才強國戰略的關鍵因素,小學數學在新課標背景下的教學策略就顯得尤為重要,數學要求縝密的思維和嚴謹的邏輯性,在教學中存在一定的難度。掌握正確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提升學生的整體素質,進而促進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一、新課標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性
新課標是2001年首次提出,2011年進行修訂的教學基本綱領,主要目的是規范教學課程和教學內容,新課程標準是教育制度改革的需要,傳遞了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目標。
小學數學教學的主要內容是對基礎性知識的掌握,小學處于學習的入軌階段,良好的教學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積累,對學生未來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可以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吸收。教育工作者追求的教育目標是效率教學和質量教學,新課標下如何掌握最有效的教學策略,是教育工作者關注的焦點。
二、新課標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存在的問題
1.課下任務過重
新課標的教學要求建立有效的課堂,但是教師在教學中更加注重課下任務的布置,學生課下任務過重,學習成為一種負擔,這樣會導致學生課堂積極性不高,甚至產生厭學情緒,這種教學方式和新課標的教學理念背道而馳,很難達到質量教學的目的。導致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就是學生課下作業繁重,教師教學方法失當。
2.傳遞錯誤觀念
教師在教學中要從本質上理解新課標的教學觀念,很多教師沒有完全理解新課標的教學理念,從而導致教學方式的偏差,教師不能有效地提高教學的效率,不能采用最有效的策略進行教學,這樣不利于學生的發展,學生在課堂內容的理解上也會有問題。
3.教學方法錯誤
教師要掌握正確的教學方法,隨著新課程標準的改革,教師不知道如何充分利用手中的教學資源,滿足教學的實際要求,不能掌握最有效的教學方法,這是教師在方法上的運用錯誤,從而導致學生不能夠達成學習目標,教師不能夠完成教學任務。
三、新課標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策略分析
1.堅持學生的主體性
學生是教學中的主體,教師在教學中要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思想,改變以往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方式。教師要做好師生之間的交流工作,實現師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教師要主動了解學生的問題,并提供指導,倡導學生自己解決問題,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在教學中的主要作用是疏導和指導,疏導理念、指導內容,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例如,在空間圖形的認識中,教師可以首先要求學生描述自己對梯形的理解,要求學生自己畫出意識中的梯形形狀,之后再對學生所掌握的知識進行梳理,指出學生的錯誤,充分發揮教師的指導性功能和學生的主體性意識。教師要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加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從而更好地進行小學數學的理念教學[1]。
2.豐富教學內容
教師教學的內容不要僅僅依靠課本來完成,還要豐富教學的內容,對課本上的知識進行拓展,課本的內容有時太過于單一,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新課標的教學理念指出,教學要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例如,教師可以利用新媒體的資源和互聯網的資源,在統計和概率教學中,可以適當深化教學的內容,可以加入現實生活中彩票中獎概率的內容,并利用多媒體技術現場計算和分析,這樣不僅深化了教學內容,豐富了教學形式,還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興趣,更加貼近生活,提高學生對生活常識的認識。
3.注重學生興趣
教師在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的研究上,要注重勾起和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提高學生課堂的活躍度,培養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興趣[2]。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手段上不斷創新,利用多種教學方式教學,在這種教學環境下,課堂才不會顯得枯燥乏味。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利用情景交融的教學方法,進行應用性和案例性的實踐教學。例如,教師在數差的教學中,可以要求學生拿格尺量自己每根手指的長度和寬度,要求學生計算自己最長手指的體積和最短手指的體積的差,這種教學方法更具有實踐性,還能夠提高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對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有著很大的幫助。教師在興趣教學上,要注重使用更加趣味的案例,鼓勵學生參與,情景交融的教學方法更加能夠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
新課標背景下的小學數學教學要掌握教學方法,總結教學經驗,教師要在教學中不斷地探索教學的方法和策略,不斷地完善自身,以便能夠在以后的教學中更好地達成教學目標,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一代又一代的優秀人才。教師還要端正自己的教學態度,充實自己的教學理念,實現自身的進步和發展。
參考文獻:
[1]郁陳瑩.試論新課標下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的創新及對策[J].考試周刊,2018(15):99.
[2]馮旭洲.基于新課標理念下的小學數學翻轉教學模式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7(32):90-91.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