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吉
摘 要:應用題是小學數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一直作為重點與難點存在。教師應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提高對應用題的重視程度,在打破原有模式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教學,將提高學生積極性作為核心開展各項教學工作。主要針對小學五年級數學應用題的教學策略進行探究,最終促使教育教學工作順利進行的目標得以實現。
關鍵詞:小學;五年級數學;應用題;教學策略
教師講不通以及學生聽不懂的現象普遍存在于小學五年級數學應用題教學活動中,這也是我國大部分學校在實際開展教育教學活動中所面臨的主要問題。逆向思維是應用題的主要解題思路,這要求數學教師必須在結合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尋求一種全新的教學策略,以此實現對教學現狀的改變。教師在實際進行上述工作時首先需要滿足的條件就是對小學五年級數學應用題教學策略進行客觀分析。
一、分析當前小學五年級數學應用題教學策略中存在的問題
在長期的實踐與探究下小學五年級數學應用題教學已經取得顯著成就,但在實際應用中還存在多種問題與不足,下面我們對其進行總結與分析。
1.教材方面的問題
現階段教學改革正處于不斷深化的階段,在此種趨勢與背景之下,結構多樣以及內容新穎已經成為小學五年級數學教材的主要特征,應用題內容更是在各章節間有著不均勻的分布,因此教師在實際對其進行講述時面臨著一定的困難,不能在此基礎上進行集中的對比授課,這也是導致學生不能對其進行理解的主要原因。
2.教師方面的問題
公立小學仍然是我國小學的重要組成,政府機構編制上崗是上述學校教師力量的主要來源,在多年從事教育事業的基礎上擁有豐富的教學經驗,但授課方式存在一定的傳統性,因此新課程改革會在這一過程中受到限制,這也是教學大綱要求不能得到有效滿足的主要原因,在這種情況下學生不能從根本上對教學策略進行徹底的理解與接受。
3.學生方面的問題
學生在實際對數學知識進行學習時也會受到自身觀念的限制,在對應用題的認知上也存在一定的畏難情緒,長此以往,部分學生甚至放棄對應用題的學習,這是一種消極的學習態度,這對應用題重點以及難點的掌握有一定阻礙。學生這種積極性不高的態度會逐漸形成一種惡性循環,這對學生學習成績的提升有抑制作用。
二、提高小學五年級數學應用題教學策略的對策建議
1.新型教學策略的具體實施措施
(1)“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主動積極進行學習活動的主要內在動力。所以,教師在實踐教學中完全可以以學生的興趣為依據來制定和調整教學策略。應用題,顧名思義就是一種生活實踐應用的問題,它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無論是數學應用題的編寫設計,還是教育教學,都需要教師充分認識到應用題的應用性,尤其是適當引入學生喜聞樂見的生活題型,來最大限度地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啟迪學生思考,讓學生自主解決問題,提高學習能力。
例如,在“我們學校要粉刷教室,教室長8米,寬7米,高3.5米,扣除門窗、黑板的面積13.8平方米,已知每平方米需要5元涂料費。粉刷一個教室需要多少錢?”這道題中,以我們學校教室為情境,容易被學生所接受。
(2)好的方法能夠讓解題事半功倍,有效提高學生的解題效率。所以,教師在講解應用題時,要注重通過比較法,引導學生發現不同類型應用題之間的相似與不同之處,從而總結歸納出某一應用題類型的結題方法,之后再遇到類似的問題,就是“脫去”它不同的“外衣”,就實質來解答。在“甲、乙兩地相距300千米,一輛客車從甲地到乙地計劃行駛7小時。實際每小時比原計劃多行駛10千米,實際幾小時到達?”這道題和“小紅從家回校上課,如果每分鐘走50米,12分鐘回到學校,如果每分鐘多走10米,實際多久能到學校?”是一個類型的,學生一旦發現他們的相同之處,就找到了這類型問題的解題方法。
2.提高小學五年級數學應用題教學效率的對策建議
(1)“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它只是教師教學過程中的一種輔助工具,所以,“教教材”的傳統教學方式是不可取的,尤其是素質教育與課程教育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教師應積極學習先進理論,打破傳統教學的束縛,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應用教材。尤其是應用題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構建不同的應用題場景,在激發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的同時,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
(2)除了教材中的應用題之外,教師還應該設計一些聯系當下實事、題材新鮮新穎、比較開放的應用題。當應用題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系時,不僅學生的學習興趣比較濃郁,而且還能有效提升學以致用的能力。不僅在課堂解題中,在生活中,也會用數學的眼光和思維看待問題,解決問題。
總之,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無論是小學數學教學,還是數學應用題教學,都要充分考慮小學生的主體性,制定適合的教學策略,根據學生的需要不斷分析,改善教學策略,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同時,提升學生的數學意識,以及學以致用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夏勇.探討小學五年級數學應用題教學策略[J].中外交流,2016.
[2]王潔.關于五年級數學應用題教學策略探討[J].教育,2016.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