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素芳
摘 要:黨的十七大首次提出人文關懷理念,此后,黨的十九大報告又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的重要性進行了重申,這表明黨和國家重視思想道德教育和人文關懷。目前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教師的人文關懷工作上存在一些問題,如對學生的關懷流于形式、關懷的眼光過于狹隘、關懷的方式較為隨意。如何改善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增強人文關懷的實效性,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教育者應當確立以學生為本的關懷理念,增進感情,尊重、信任學生;關注現實,體驗、感悟生活;實現自我,創新、放飛思維。
關鍵詞: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人文關懷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發展,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取得了顯著的成就:新教材貼近學生,貼近生活,教學方法也越來越豐富。但從整體上看,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還存在一些不容樂觀的狀況。學生不夠重視,教學內容跟不上科技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步伐,學生想好好學,但不能靈活運用所學內容和方法,導致成績不理想等。這些都使學生覺得初中思想品德課越來越無趣,而老師也覺得初中思想品德課越來越難上。那么,問題到底出在了哪里?我認為問題不能簡單歸結為那些不努力學習的學生,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師必須從自身尋找原因,有“人”的心,“以人為本”。
一、初中思想品德課缺失人文關懷
“以人為本”,在教學中就是“以學生為本”,教學應立足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包括文化知識、個性心理、道德修養、交往合作、創造力、自主性、學會學習等)。在教學過程中,無論是出于責任還是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師都應深刻認識到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中“以人為本”的重要性。然而,實際上,在教學實踐中,多數教師的人文關懷與學生需要的人文關懷相比較是微不足道的,它往往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
1.關懷僅僅流于形式
為了突出“人”的作用,一些教師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教學過程中,大量地運用各種媒體教學方法,如在教授《好習慣重在養成》時,某個教師就大費周章,花了很多心思,其實這個問題學生本身就很熟悉也非常感興趣,但在整個環節中,其實教師與學生之間并沒有平等對話,教師無法走進學生的心靈。雖然課上得熱熱鬧鬧,但在喧鬧的背后,學生的感情沒有得到有效的疏導,理性認識也沒有得到提升。這顯然是對“人”的簡單理解,是無視學生主體性的表現,這是有悖于教學中人文關懷原則的。
2.關懷的眼光過于狹隘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注重“優等生、后進生”,忽視“臨界生”的現象較為嚴重,個別教師連所教班級中的“臨界生”的名字都叫不上來,就更談不上了解、關心這些孩子了。所謂的“優等生”和“后進生”備受教師的關心,但即使是對所謂的“優等生”和“后進生”的關注,很大程度上也僅限于關注他們的學習成績是進步了還是退步了。這種人文關懷的內容太狹隘,教師應該關心每一個孩子,要平等地體味和理性地思考每個孩子的學習情況、思想動態、生活狀況等。
3.關懷的方式較為隨意
大多數教師都有“我批評你是對你負責,我管你是為你好“的想法,在批評和教育學生時不注重方式方法,不注意場合,不顧及學生的情緒,往往忽視對學生隱私權的保護,甚至傷害到學生的心理。如:直截了當地羅列學生的諸多不是,對學生的人格直言不諱,甚至動手動腳。這種居高臨下的關懷會使學生反感,更不用說理解老師的良苦用心了。
二、初中思想品德課人文關懷的意義
黨的十七大首次提出人文關懷理念,此后,黨的十九大報告又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的重要性進行了重申,這表明黨和國家重視思想道德教育和人文關懷。在當代中國,人文關懷的實質是:在理順人與其他種種對象的關系中,確立人的主體性,從而確立一種賦予人生以意義和價值的人生價值關懷,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初中階段的學生思想單純,思考問題不成熟,思辨能力有限。而初中思想品德課就是一門修身品行學科,因而我們的思想品德課不僅要教會學生知識,更要將知識升華為一種關懷,教學生學會自尊自愛、自強自立,學會懂禮儀、知羞恥、愛憎分明,進而內化為自己的品格和性情。從某種角度來說,關懷往往比知識本身更重要,教會學生成人往往比成才更重要。
三、初中思想品德課人文關懷的對策
那么,在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中如何體現人文關懷呢?我想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增進師生感情,尊重、信任學生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沒有情感,道德將變得無聊和空虛,只能培養出偽君子。”因此,加強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核心問題,也是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的關鍵。記得曾經有人說過:“如果你想成為孩子的朋友,請你蹲下來。因為只有蹲下來,你才會看到和他們所看到的一樣的天空,教師與學生的心才會更親近。”作為一名教師,要想真正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必須蹲下來,蹲下來和學生一起玩游戲,一起談心,一起學習,一起暢談生活,從學生的角度來設計教學,才能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只有把自己當成學生學習的伙伴、學習的引領者,才能走進學生的內心,真正服務于學生,把自己的所學、所長、積極影響、人格魅力發揮到極致。
教育家別林斯基認為:“愛是教學的媒介,友誼是消除警惕的傳感器。”在教學中,我都是用晚輩式的“尊愛“去感化學生,虛心地征求學生的意見,及時、主動地反思工作中的過失與不足。每上完一節課,我都會認真聽聽學生的意見,而每次都會收到意外的驚喜。這不僅有助于建立和諧、親密的師生關系,還有助于我教學水平的提高。每上完一節課,我都要把我接下來的教學安排和他們交流一下。教師只有本著“以學生為本”的原則,樹立師生平等的觀念,重視學生的情感,才能營造民主、活躍的課堂氣氛,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才能得到學生的信賴與愛戴。
2.關注現實,體驗、感悟生活
學生對初中思想品德課興味索然,但他們不得不為考試而學習,這使得許多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師感到無
奈、無助。很多學生在講到“二胎政策”、臺灣總統大選、第31屆夏季奧運會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在法國舉行的歐洲杯等重要事時熱血沸騰、群情激昂,可一旦上思想品德課就哈欠連天。我認為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思想品德課太專注于理論的傳授,對科學精神的過分強調、對考試結果的過分強調遠離了學生實際和現實生活,使學生缺乏思考,缺乏體悟的氛圍和機會。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只有理論聯系實際,讓學生在鮮活的事例中體驗,課堂才能充滿生機和活力。
例如,在學習《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時,可以讓學生談談自家的收入情況,并說說它們屬于何種分配方式。又如,在學習《感受社會變化》時,可列舉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群眾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變化,請同學們說說自己學校、家庭或所在社區的變化,以此來感受社會在發展、文明在進步。
3.實現自我,創新、放飛思維
素質教育要求創新,創新的核心是思維,思維的核心是問題,而思維是可以訓練的。如,在學習《共享經濟繁榮成果》時,教師可以事先讓學生搜集相關數據,了解我國經濟收入不平衡現象,并將其制作成表格,然后總結學生調查表,要求學生對所調查現象反映的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學生提出的問題可以歸結為這樣幾個:
(1)針對這一現象,我們必須特別注意哪個問題?(2)我們為什么要特別注意這個問題?(3)我們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學生走出課堂,深入社會,了解、體驗和發現問題。學生為他有能提出這么多高質量問題而自豪。學生在實踐中學,在問中學,激活了他們的思維,創新了他們的思維,放飛了他們的思維。
總之,我們身處信息時代,學生可以從各種渠道獲取大量的信息,對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進行“秘密”的討論。作為初中思想品德教師,首先要始終關注學生的思想脈搏,抓住機會,找出學生思維的興奮點,然后作為學生學習的服務者,組織學生討論問題,并找出一些實際有效的解決辦法。如在學習《調適逆反心理》時,可讓學生扮演家長,體會家長這種角色身份。建議學生與父母在周末互換角色,讓家長體會孩子一天天地學習也是很不容易的,而家長平時既要做家務,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還要上班養活一家老小,更是不容易。
初中思想品德課應該是最靈動的、能給所有的學生人文關懷的學科。它不僅要擔負起宣傳黨的指導思想、黨和國家的政策,傳授知識的重任,而且肩負著育人的重任。初中思想品德教師應時時以學生為本,努力成為學生心目中的一泓清泉。
參考文獻:
[1]伍揆祁.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2]劉鐵芳.給教育一點形上的關懷[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3]張卓玉.第二次教育革命是否可能:人本主義的回答[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4]白顯良.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幾個維度[J].思想教育研究究,2010(5):27-33.
[5]楊林.人文關懷視閾下思想政治教育路徑探尋[J].社會科學論壇,2010(13):195-199.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