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月
摘 要:思想政治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要渠道,從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兩個方面來闡述如何把立德樹人與思想政治課有機融合,實現真教、真學。
關鍵詞:立德樹人;思想政治課;結合
愛因斯坦說過,“衡量一所學校教育水平的高低是在學生把書本知識遺忘之后,還留下怎樣的素質。”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正好與之相呼應。課程是教育的核心,是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主要形式,在人才培養中發揮著核心作用,思想政治課程更是責無旁貸。思想政治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核心課程。然而,眼下,思想政治課面臨一個尷尬的境地,被扣上“沒用”“枯燥”等帽子,如何擺脫這樣的現實窘境,踐行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讓學生能夠“入腦入心”,成為考驗思想政治教師的一道難題,本人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從教和學兩個方面,把立德樹人與思想政治課有機融合起來,實現真教、真學。
一、教師德才兼備,才能真教
首先,政治教師要有德,用高尚的人格魅力來凈化學生的心靈。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既要依靠立德樹人自身具有的真理力量,又要依靠教育者自身的人格力量。立德先立師,樹人先正己,教師有什么樣的德行,不僅僅是老師個人涵養的事情,而且牽連到陶冶和培養出怎樣的人的事情。要把學生培養成什么樣的人,自己首先得是什么樣的人。作為思想政治課教師,一言一行要體現立德樹人的要求,為學生做出榜樣。例如,敬業是社會主義價值觀的重要內容,也是立德樹人要求之一,這就要求教師有一顆熱愛思想政治課的心,深入研究教材,備好課,上好課;同時把學生和自己放在同等的地位,對生一視同仁。如此一來,對提高教師的威信有利,對落實德育也有利。學生心靈的凈化需要教師有高尚的人格魅力。這既是教師素質形象的展現,更是一種強大、無形的教育力量。
其次,政治教師要有才,抓好課堂教學,把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融入教學。要把“德”字刻在學生心頭,須擺脫照本宣科式的教育,因此,政治教師不僅要傳授理論,還要講究方式,投入情感,切實增強思想政治課的感召力,讓立德樹人教育真正入腦入心。
1.利用“互聯網+”,借助新媒體,做“活”教學方式
單調的灌注教學模式使理論講授日趨乏味,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不僅給生活帶來了顯著變化,也為現代教育教學改革提供了強大的支持力量。隨著互聯網技術在教育領域發展,“微課”“翻轉課堂”等應運而生,借助現代科技,促進思想政治課課內與課外相貫通、線上與線下相銜接,營造生動的教學情景,讓學生圍繞社會熱點、思想困惑展開討論,努力做到“配方”獨特、“工藝”精美、“包裝”時尚,讓學生感覺“營養豐富味道好”,讓課堂活起來,增強課程的育人目的。
2.挖掘課本素材,整合立德樹人資源,做“實”課堂內容
作為政治教師,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品性、學會做人、樹立正確的“三觀”,比授予知識更重要。但在我們的教學中,卻把育人目標束之高閣,片面地追求分數。實際上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的每一課都有立德樹人的素材,在我們備課的時候,把教材內容與現實問題、生活實際相連接,才能使課堂生動有趣,達到立德樹人的目標。如“意識的作用”這框,在講授“意識對人體生理活動的調節和控制作用時”播放了劉歡的歌曲《重頭再來》,詞曲的完美結合再加上劉歡富有感染力的詮釋,讓人心潮澎湃,一股熱浪涌上心頭,這首歌鼓舞了遭遇挫折、沮喪的人重新振作,重拾生活的信心。接著再播放了《項羽在四面楚歌中別姬,烏江自刎》的故事,告訴同學是楚歌動搖了項羽抵抗的決心,也擾亂了楚軍的軍心。把課外的素材整合到課堂上,使得課堂更生動,立德樹人目標水到渠成。這樣一對比,使得學生對意識的作用有深刻的認識,更多的是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和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
二、學生求得真學問、練就真本領,才能真學
立德樹人落實到學生身上,就是讓學生“求得真學問、練就真本領”。所謂“求得真學問”就是借助思想政治課堂,引導學生成為一個信念堅定、勇于擔當、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中學生富有朝氣、有夢想,但一些不良的思想也給學生帶來不良影響。在這樣一個物欲橫流、思想多元化的今天,堅定的理想信念是學生成長的精神支柱。我們要將立德放在首位,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理想,以中國夢激勵青春夢,擔起時代的重任。今天的中國正處于轉型發展的時期,擔當意識是新時期對中學生的要求。借助思想政治課堂的時事播報,培養學生關心國事、家事的責任感和擔當。
所謂”練就真本領“就是要有真能力。一是辯證思維能力,學會“彈鋼琴”,善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二是培養學習能力,即選擇、汲取新知識,融貫新舊知識和探索能力。三是培養社會實踐能力,讓學生能夠將所學知識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例如,學習《世界是永恒發展的》時,要求學生從吃、穿、住、行等方面調查自己家庭、家鄉的變化。通過調查,學生不僅掌握了“世界是發展的基本知識”,而且能從情感上自覺地感受到祖國變化之快,自覺愛惜所擁有的幸福生活,增強幸福感、認同感。
總之,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離不開思想政治課堂,思想政治教師必須德才兼備,才能真教;學生必須求得真學問、練就真本領,才能真學。真教真學手拉手,真正做到教學相長,最終達到立德樹人的目標。
參考文獻:
[1]田建國.立德樹人[M].中國石油大學出版社,2013-03.
[2]明剛.教師如何立德樹人[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5-09.
[3]李旭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庫:立德樹人實踐論[M].中國文史出版社,2014.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