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李芳
摘 要:由于數學學科的特殊性以及一些數學老師沒能很好地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密切地聯系起來,導致一些學生的數學成績跟不上,教學質量平平的現狀,有必要喚起大家對數學與生活聯系的重視,這將對學生更好地認識數學、輕松地學好數學、提高教學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聯系;生活情境;教學質量
在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中,我們只有注重從生活實際出發,將教學內容和生活實際有機地結合起來,才符合小學生的認知規律。聯系生活實際,探究發現數學知識,讓學生體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用數學知識較好地解決生活實際問題。這對學生更好地認識數學、輕松地學好數學、提高教學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創設生活情境,導入新課
因為數學學科的抽象、枯燥乏味,因此,作為數學教師在一堂課的開始就應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到課堂中來。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創設一定的生活情境來討論有關的數學問題,能夠使學生仿佛進入現實生活,對數學產生親近感,這樣原本枯燥乏味的數學內容不再那么抽象、難以理解,而變得現實化、形象化,進而促使學生產生對知識的渴望與追求,以積極主動的“我要學”的心態投入學習中,達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聽課的熱情、激活學生思維的目的。例如,在教學“有余數的除法”時,可以創設一個小猴分桃的情境:讓12個小朋友戴上畫有桃子的頭飾,4個小朋友戴上畫有小猴的頭飾,通過一個簡短的故事把學生引入課堂氛圍中,一天,森林里來了4只小猴,一棵桃樹上結有12個桃子,把12個桃子分給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到的同樣多,可以怎樣分?等學生順利地解答完后,進一步提問:可是它們發現有1個桃子是壞的,誰都不要,剩下11個桃子分給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的同樣多,可以怎樣分?你會分嗎?學生為了能夠解決老師提出的問題,顯示自己的能力,自然而然對這節新課的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認真聽課,積極思考。
二、借助生活情境,理解新知
數學是從現實世界中抽象出來的,它的原形來源于生活實際,是具體的。因此教師就要想盡辦法,結合教材內容,緊密聯系日常生活中的景與物、人和事、學習和生活的實際,創設出生活畫面,使數學知識成為學生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的現實,從而幫助學生化難為易、化繁為簡、化枯燥為生動地接受、理解新知識。同時,學生在體驗、分析、判斷、理解生活實例的過程中,不斷地學會和積累許多思維方法和數學思想。例如,在教學“找規律”這一內容時,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兩個物體之間的關系,我安排了男女學生間隔排隊的情境,先讓男女學生間隔排成一排,發現:如果開頭和結尾不一樣(一頭男生另一頭女生),男女生人數相等,如果開頭和結尾一樣(兩頭都是男生或兩頭都是女生),男女生人數相差1;然后我再讓男女生間隔排列圍成一圈,發現:男女生人數相等。通過這樣一個生活場景便于幫助學生觀察、分析兩個物體之間的數量關系,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對其中的規律有了較深刻的認識。
又如,在教學“確定位置”這一課時,為了鞏固所學的知識,可以創設讓學生充當小導游的情境:事先在教室的八個方位豎好標志建筑物或景點的牌子,講述有幾位外地客人來到南通旅游,你會當一名出色的導游帶領他們飽覽南通的風光嗎?學生一聽,個個躍躍欲試,都爭先恐后地爭當小導游,于是學生在當導游的過程中鞏固了所學的知識。
三、創設實踐情境,培養應用意識
小學生學習數學既是“進一步學習數學的基礎”,又是“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的必要工具”。因此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聯系、運用于生活實際,既可以使所學知識得到擴展、延伸和鞏固,又可以促進學生的探究意識、發現問題意識和創新意識的形成,培養學生初步的實踐能力。例如在教學長方形的面積后,可設計這樣一個實踐情境:小明家裝修房子時準備給客廳貼地磚,爸爸量了客廳的長是6米,寬是4米,現在想買一種邊長是4分米的方磚,你能幫他算出至少要買多少塊地磚嗎?通過這樣一個問題的解答,不僅使學生進一步掌握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拓寬了思路,更重要的是能把所學的知識應用于生活實踐中去,進而培養了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
為了學生更好地學好數學,廣大數學教師要潛心研究教材,精心思考,將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密切地聯系起來,千方百計地融入生活情境,著手于再發現、再創造,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智力,從而促進素質教育的全面發展和教學質量的穩步提升。
參考文獻:
[1]高鳳華.數學教學中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J].現代中小學教育,2008(4).
[2]李翠萍.數學教學應該重視實踐活動[J].課程教育研究,2014(28).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