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宗芳
摘 要:開放式課堂是相對于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而言的,開放式教學強調的是對學生思想的解放,給學生自主思考、獨立學習的機會,讓課堂的主動權由傳統的教師掌握轉移到由學生掌握。針對開放式課堂教學模式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進行分析研究。
關鍵詞:開放式;素質教育;教學效率
在如今這個創新型社會中,最需要的就是有創新意識、實踐操作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等各方面都很優秀的綜合型人才。這種綜合型的人才培養在傳統應試教育理念和灌輸式教學模式下,是很難培養出來的。所以,我國教育領域提出了要用開放式教學模式彌補傳統教學中的缺陷,給學生營造開放性的語文課堂,讓學生在這種良好的氛圍中養成自主學習與積極思考的習慣,讓學生與教師在平等、和諧的課堂環境中溝通、交流,共同學習進步。
一、采用開放式教學模式對語文教學的意義
1.滿足新課改教學要求
小學語文在新課改之后,學生的學習成績已經不是教學考核的唯一標準,語文教學考核時對學生的各方面能力都有一定要求。所以,小學語文教師再沿用以前的教學模式無法滿足課改要求,而開放式教學就是促進學生各方面能力水平提升的現代化教學模式,只要語文教師認真落實好的開放式教學模式,小學語文教學就可以達到新課改的要求。
2.對學生的個性發展有幫助
小學語文教學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讓小學生從小就要較高的文學功底,能夠在學習中感受到語文知識帶給自己的快樂。開放式教學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讓學生有機會在課堂上與教師近距離的接觸,思想上產生更多碰撞與交流,這對學生之后的個性發展有很大幫助。
3.促進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
開放式教學讓學生能夠更多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教師不再是主宰課堂的唯一。在開放式語文課堂上,教師通過與學生之間頻繁地互動交流能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更熟悉,這讓教師可以對教學節奏、教學重點的把握更準確,對教師更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有了指導意義,能大大提升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開放式教學的策略
1.豐富課堂教學形式激發學生學習樂趣
小學生的共同性格特征是比較活潑好動,喜歡新奇有趣的事物,語文教師如果總是選擇比較單一的教學形式會讓小學生產生疲憊心理,不符合小學生的性格特征要求。所以,小學語文教師一定要豐富語文教學形式,讓學生對上語文課有新鮮感,總是期待著語文課上老師的教學花樣。語文課堂上可以選擇什么教學形式最主要取決于教學內容,教師在上課之前,依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先做好備課,知道自己課堂上要講的知識點,之后再往里面穿插想要選擇的教學形式。
比如,當教師在給學生講《守株待兔》這則寓言故事時,可以遠出幾個學生做角色扮演,一個學生扮演兔子,一個學生扮演樹,一個學生扮演人。教師在旁邊給學生讀旁白,為了加強表演效果,教師可以適當指導學生表演需要注意的細節、表情等。這種教學形式會讓學生有新鮮感,更愿意配合教師的教學活動。
2.融入生活元素重視學生體驗
在教學改革開始以后,我國各個學科教學都開始重視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入生活元素就是讓語文教學貼近生活的有效措施。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教學內容可以讓學生更容易理解,小學語文教材中很多文章內容都是對我們生活中的人物、事物或者景物的描寫,如果教師能夠在幫學生分析文章的時候與學生自己的生活相聯系,就可以讓學生與文章作者產生情感共鳴,學生更容易體會到作者的創作用意和文章中體現出來的情感。
比如,當語文教師在上《柳樹醒了》這一課的時候,就可以先讓學生講講自己記憶中柳樹長什么樣子、柳樹在什么季節會變綠。之后讓學生自己讀文章,說說自己見過的雨后柳樹和作者筆下描寫的柳樹是不是一樣的,如果學生對文章中作者的描寫不是很理解,教師還可以用通俗易懂的詞語幫學生簡單地解釋一下。
3.建立平等師生關系讓學生放下心防
在傳統教學理念指導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的地位是不可撼動的,學生與教師之間一直都保持著比較遠的心里距離。在推行開放式教學模式之后,教師必須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與學生建立起平等的師生關系。只有讓學生感受到與教師之間的地位是平等的,他們才能放下心中對教師的防備,愿意與教師在教學中有更多的互動交流。平等師生關系的建立主要是通過給學生提供更多參與到課堂中的機會、在課堂上聽取學生的意見建議、引導學生積極的思考學習等途徑。在與學生建立平等師生關系的過程中,語文教師必須放下自己的“架子”,多從學生的角度去思考自己教學內容安排的是否合理。
綜上所述,開放式課堂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是培養學生綜合素養,提升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小學語文教師要努力打造開放式的語文課堂教學,給小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促進小學生的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楊立軍.如何唱響小學語文開放教學“進行曲”[J].語文天地,2017(27).
[2]陳素芹.小學語文開放式課堂教學模式的實踐研究[J].課外語文,2014(22).
[3]劉巖.試析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中進行開放式教學[J].中華少年,2017(34).
編輯 馬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