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明儒
摘 要:小學數學學科核心素養體系由兩個層面(數學思想方法、數學內容領域)、六項素養(抽象、推理、模型思想、運算能力、空間觀念、數據分析觀念)構成。課堂是學生進行系統學習的主要場所,因此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成為小學數學教師必須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小學;數學;核心素養
數學核心素養是現代人們適應社會、迎接挑戰的必備素養。它不是某一種具體的數學能力,也并不是某一特定的、單獨的素養,而是具有綜合性、階段性與持久性的特點。要培養小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就要從他們的數學意識和數感著手。數學意識是數學思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的數學意識能夠幫助學生在實際生活中以數學的方式進行思考,從而不斷地提升他們的數學思維。數感則與科學的直覺有著密切的聯系,增強學生的數感對于培養他們的數學核心素養來講也是一項非常重要的任務。實踐證明,擁有優秀的數學意識者在面對數字及運算時顯現出非常高的敏銳度,擁有極強的數感。由此可見,我們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從數學意識和數感入手,在課堂教學中逐步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一、通過生活化的小學數學教學,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
小學數學新課標中指出數學教學要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確實,數學來源于生活實踐,數學教學要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在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中尋找數學題材,創設數學問題,讓學生在生活中運用數學,從而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
例如教學“圓的面積”,教師可以創設如下問題情境:同學們應該都見過這樣的場景:在公園里的草坪上有一個突出的噴頭,專門用澆水,這個噴頭澆水時是以噴頭為中心,以噴水的距離為半徑進行旋轉,沐浴著噴頭周圍的花花草草,請同學們思考一下,這些噴頭澆水的圖形是一個什么圖形?如果想求得某個噴頭澆水的草坪面積應該怎樣求?該問題情境既是學生生活中常見的情境,又很好地結合了教材中的知識點,使得學生能夠聯系生活實際展開數學知識的學習。同樣是教學《圓的面積》,教師還可以創設如下問題情境:羊是人類的好朋友,也是人類喂養的家畜之一,如果人們喂養一只羊的話,有時候就會把該羊拴在一棵樹上,讓羊自由地吃這棵樹周圍的草。這時候,羊能夠吃到的草地面積就是以樹為半徑,以拴羊的繩索為半徑的圓,如果我們想求得羊能夠吃到的草地的面積,那么應該怎樣計算呢?這兩個生活化的問題情境會在很大程度上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使得學生能夠在生活中用數學的眼光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
還例如教學《百分數的認識》,教師同樣可以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通過生活中百分數的實際應用來使得學生理解百分數的意義。教師可以讓學生站起來講述一下他們生活中見到的百分數,并試著說一說那些百分數所代表的意義。有的學生會說種子的發芽率,有的學生會說食物包裝上各營養成分的含量,有的學生會說各種酒中的酒精率,有的學生會說空氣中各種氣體的占比情況,有的學生會說銀行里的利率與稅率,等等。這些學生們日常生活中見到的信息都是數學知識的一部分,學生會感嘆到數學就在他們的身邊,生活中處處充滿了數學,慢慢地他們的數學意識就會不斷增強。
二、通過計算教學,培養學生的數感
數感是基本的數學素養。培養學生良好的數感,就是要讓學生在關于數的計算中,能夠經歷數學化,用量化的眼光看待事物,用數學的觀點和方法來處理和解決問題。小學數學新課標中強調:小學數學活動要引導學生聯系自己身邊具體、有趣的事物,通過觀察、操作、解決問題等豐富的活動,感受數的意義,體會數用來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數感。由此可見,在小學數學的計算教學中,教師可以有效地對學生進行數感的培養,促使學生深入理解算法和算理。
例如教學《分數混合運算》,這節課的重點就是引導學生回顧整理分數四則混合運算,讓學生經歷知識的整理與復習的系統過程,提高學生歸納、整理知識和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數感。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合作、交流探索、遷移類推”的方法推出分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順序,滲透運算的邏輯性,培養學生認真審題、準確計算的好習慣。比如這道例題: ■×■+■÷■,在該例題中學生要一眼看出■與■之間的聯系,要馬上想到除法是乘法的逆運算,除以■就等于是乘以■,這樣■就可以作為公約數提取出來,然后就可以進行簡便計算了。
綜上所述,培養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過程是要一步一個腳印、循序漸進的,這也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必須深入鉆研教材,深刻研究新課標提倡的教法,把培養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任務落實到具體的教學活動中,落實到具體的教學環節中,從而一點一滴地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曹培英.小學數學學科核心素養及其培育的基本路徑[J].中小學教材教學,2017(1).
[2]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教學研究中心項目組.課堂教學如何為學生核心素養發展提供有效支點:北京市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教與學研究報告(2015)[J].中小學管理,2016(10).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