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順鳳
摘要: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人們逐漸意識到素質教育具有重要價值,教育應該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為終極目標,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學生獲得更多的快樂和體驗,教學的意義和功能逐漸形成。因此,在這樣的環境下,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教學過程中也應該將快樂教學理念有效的教育融入其中,同時在提高教育質量的同時,也可以使學生主動學習,以最大限度地實施保證學生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快樂教育理念;主要方法;教學分析;小學語文
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我們能夠看到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教學效果不能達到預期,最大的原因是由于教師在教學觀念,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等方面的失誤偏差,導致學生在課堂上難以獲取知識,無法獲得學習成就感和樂趣。因此,針對這種情況,語文教師在實施教學時,必須有效滲透快樂教育這一理念,同時,快樂教育理念在培養學生個性發展和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中能夠起到強大促進作用。
1、針對快樂教育的特點進行教學
快樂的教育其實內容風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定義,但其主要手段是在教師實施教學指導過程中,為學生營造一個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愉快的環境中,更有效地實現情感和能力的雙重教育和??鞓方逃睦砟钔ǔS腥齻€特點。首先是開放。把快樂教育融入到語文教育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一些開放性較強的方法動員學生尋求知識,渴望掌握知識,并使其在學習過程中的自我意識和能力不斷增強;第二是快樂。在快樂教學模式中,無論是從教學氛圍還是從師生身心來看,都是快樂、積極向上的。最后,就是有趣。在貫穿這個理念之后,老師的教學和課堂氛圍的建設就是以學生的利益參與為出發點,才能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使其在獲得知識的過程中更加感受到語文學習的樂趣。
2、創新教學形式,增強愉悅體驗
在小學語文教師的教學中,教師必須看到快樂學習存在的價值,看到讓學生進行快樂學習意義,用一些有趣而新穎的方式來加強學生的對感興趣的知識的獲取,了解學生的興趣,實現快樂的終極教育目標。只有有興趣探索,才能使學生對語文知識進行主動和獨立的探究,并在最大程度上發揮他們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使教學效果最佳。例如,一位老師在拼音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合理地使用多媒體,這種技術以科學的方法將拼音和動畫巧妙的進行組合,讓學生可以看視頻、看圖片,同時,這樣不僅加強學生在掌握知識的時候獲得有趣的經驗,也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印象和記憶,使學生更直觀地掌握內容,帶給學生美感,使學生主動地獲得知識。這個過程中,教師還應該實施激勵教育,激發快樂情緒。在語文課堂引入快樂教育理念之后,教師還應該實行激勵教育,定期以獎勵、表揚等方式激勵學生,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內心脆弱敏感,頭腦不成熟,一些積極,肯定的表揚和鼓勵可以更好地增強自信心,強化他們的信任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等,所以小學教師在進行教育時,應堅持減少批評的原則,更多的鼓勵學生,真正實施快樂的教育。在這個環節可能會有問題,例如:鑒于學生有時候會給出錯誤答案,這個時候,老師不應該批評他們,而是用一些鼓勵激勵,讓他們的自尊和信心受到保護,減少錯誤給他們帶來的挫折,使學生在這個環節感到更高興。例如,“無論如何,你是最棒的!”“你敢回答的勇氣真的很有價值,老師為你驕傲!”等等,以便更好地增強學生對學習的信心和動力,讓他們獲得更多樂趣,更加努力學習。
3、營造學習氛圍,展示學生主體性
小學生最突出的特點是活潑,好玩,不羈,喜歡新鮮事物。因此,教師的教學也要針對學生的特點,也應該建立一個自由開放的學習環境,使學生能夠在學習同時突出其主體,使教學效果達到加強。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還必須要注意尊重學生的人格差異,促進個人發展??鞓方逃仓鲝埥處熢趯嶋H教學的時候,應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因此,在實施語文教學的同時,小學教師也應該照顧到好學生之間的差異,注意他們的才能,從學生的實際狀況為出發點,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內在潛力,充分發揮他們的個性。例如,對于一些游戲的學生,老師可以要求他們主動帶動課堂課堂。對于一些擅長普通話的學生,老師可以讓其為其他他學生朗讀課文等。通過這種方式,不僅可以讓所有學生找到自己的角色,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和亮點,還可以使其獲得更多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同時也能夠在實施教育的同時,使學生更加自信,快樂成長和發展,使最終升華的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語文學科具有很強的工具性,教學效果的好壞會直接影響學生的整體學習效果。而快樂教學理念巧妙地融入其中,不僅可以增強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還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獲得愉快體驗,在教學效果得到優化的同時,真正實現趣味性。因此,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必須合理運用快樂教學法,使學生獲得知識,提高自身能力,同時體驗到更多的快樂。
參考文獻:
[1]楊陽.智慧學習環境下小學語文閱讀課生成性教學路徑的探究[J].語文電化教育,2016(06):36-42.
[2]李凡.淺談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學[J].學周刊,2015(1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