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語文教學兼顧學生差異性,首先要找準學生的差異表現在哪些方面,接下來要采取針對措施進行優化,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得到差異性發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差異性;教學研究
在小學語文教學工作中,教師面臨學生差異性是不可避免的客觀現實,學生因為記憶力、理解力以及學習基礎、學習情感等方面的各不相同,導致在語文學習中狀態不一、能力不一。如何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必須要兼顧學生的發展差異。
一、 教學目標制定實現“因人而異”
小學語文教學的目標既要堅持統一原則,又要實現因人而異。學生因為基礎、能力等方面各不相同,如果完全采取一刀切的教學目標,顯然不適宜學生的學習需求,較為恰當的方式是制定階梯性的目標,符合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能力。筆者在教學活動中認真分析每一位學生的語文學習綜合狀況,包括語文基礎知識掌握如何,語文學習情感態度和積極性如何,語文學習的能力如何等等,從而綜合評定每一位學生的語文學習狀況,科學地將其分為A、B、C等不同層級,每一個層級的學生都制定相應的教學目標。在A類目標中,主要針對語文學習較為優秀的學生,目標要求更高,體現發散性、拓展性和創新性的訓練要求;中等學生則對應B級目標,各項方面的要求、難度一般化水平;對于學困生而言,則采取難度更低的C級目標,無論是思維訓練層次還是基礎知識要求都進行相應的降低,確保學生語文學習目標要求和實際能力狀況保持一致。
二、 教學互動分組堅持“最佳組合”
在小學語文課堂上,讓學生發揮出自主性、互動性,能夠活躍課堂教學氛圍,而且能夠促進語文教學難點的突破。在教學互動方面,筆者采取分組模式,將班級細分為6-8人的小組,將教學目標要求貫徹落實到小組中便于各個擊破。在小組的分組過程中,筆者充分兼顧了學生的差異性,每一個小組6-8人的成員組合上大有講究,堅持3個三分之一:優秀生占小組成員的三分之一,中等生和學困生各占三分之一。這樣做一方面是讓語文小組各成員的語文學習的能力水平基礎平衡,另一方面也是為了避免學困生分散開來,每個小組有學困生也有優秀生,在語文學習活動中能夠相互幫助。均衡分組之后,筆者驚喜地發現,每個小組的學困生在小組合作研究過程中,能夠接受學習方法、技巧、經驗的熏陶,是一次極大的幫助。
三、 教學課堂提問做到“兵分三路”
課堂教學中的互動一方面是教師和小組之間的點對面互動,另一方面還要有點對點的互動。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進行回答,不能完全局限于優秀生回答。有些教師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活動的表演效果,所提問的問題都是優秀生來回答,看似一個個問題得到了圓滿解決,實際上這些問題并沒有在全班層面得到充分的領悟。所以教師在提問的過程中一定要兼顧到優秀生、中等生和學困生,同段落的提問也應當體現不同的難度,可以針對優秀生進行難度較高的提問,讓他們在課文內容分析、修辭手法運用、人物形象刻畫、重點語句理解等方面發揮示范引領作用,讓其他同學學習他們的技巧、方法。另一方面還要設計一般難度的問題讓中等生和學困生有機會參與,這些問題的難度要相對較低,使學生稍加思考就能夠回答出來,提高班級每一個層面學生學習參與的積極性,為他們共同融入語文教學互動創造良好條件。由此可以看出,在課堂教學提問中,教師一定要設置不同難度的提問,專門針對不同等級的學生進行提問,更加有效地兼顧學生發展差異。
四、 教學作業布置實現“層次分明”
作業訓練是語文教學的有效鞏固和補充,也是語文教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過去許多小學語文教師布置作業時統一要求,無論是難度還是數量都是一刀切,看著省事,實際上缺乏兼容性。筆者在教學作業的布置上體現了層次分明,不同層次的學生所設置的作業難度各不相同。在課前預習作業上,中等以下學生側重于字詞理解、課文內容的初步熟悉,而優秀在此基礎上還要增加對課文主題的分析、人物形象的刻畫等深層次的要求。課堂當堂作業采取A+B的形式,優秀生選擇難度更大的A類當堂檢測,中等以下學生選擇難度較低的B類難度作業,與教學目標要求相對應,便于教師在課后準確評估每一位學生課堂學習的實際成效。另外,在課后作業的安排上也要體現不同的層次,表現在作業量不同、作業難度不同,對中等以下學生在原有作業基礎上壓縮數量、降低難度,以基礎性訓練要求為主,使課后作業訓練與學生語文學習目標保持一致。
五、 教學考查考核予以“分類進行”
定期對學生語文學習狀況進行檢查、評估、考核,是教師了解學生語文學習狀況的重要手段,也是激勵學生拾遺補闕的重要路徑。在具體實施環節,既有書面考核也有能力測試過關,兩個方面都要分類進行。卷面測試可以采取AB卷的方式,中等以上學生選擇難度較大的A卷,中等以下的學生以及學困生群體單獨采取B卷檢測,難度降低側重于考察基礎知識、基本能力,最大限度地保護學生語文學習積極性。特別是學困生和中等以下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了較為滿意的分數,避免了總是分數墊底、不及格等現象。另外,在朗讀、寫字等能力訓練中,也可以對學困進行要求降低,保證整個教學目標任務的順利達成。
六、 教學課外拓展遵照“各司其職”
小學生語文學習的時間較為充沛,有大量的課余時間可以運用。教師在兼顧差異性的過程中,既要著眼于課堂也要兼顧到課外。例如在課外興趣小組活動中,要根據學生語文基礎和能力進行分層,以文學社團活動為例,優秀生參加文學社團側重于寫作技巧提升,在原有基礎上進行拔高性訓練,鼓勵他們向各類刊物投稿。對于學困生而言則側重于彌補作文教學薄弱環節,如心理描寫、細節描寫怎樣傳神,如何科學地擺布文章的格局,如何寫好開頭和結尾等等。這樣的訓練體現了不同的要求,也避免學困生和優秀生出現水土不服的現象。在語文課外活動中,每一位學生都有著自己的對應目標,教師在組織指導活動的過程中,可以按照層級原則兼顧差異,確保每一位學生都能夠有施展的空間。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兼顧學生的差異性涉及方方面面,教師要統籌考慮,從整體上設計組織好,促進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實現更大進步。
參考文獻:
[1]陳小映.小學語文之差異教學探討[J].山西青年,2013(6).
[2]劉素芳.談聯系生活學習小學語文的策略[J].學周刊,2017(8).
作者簡介:孫峰,江蘇省徐州市,賈汪區江莊鎮大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