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登舉
在小學開展美術課程,不僅僅是基本技能的訓練,還應該視為一種文化學習,對學生進行藝術熏陶,通過對教材的挖掘,引導學生發現生活美、自然美、藝術美,培養學生對美的感受、感知、欣賞、品味等能力。然而,現實教學中,不少教師刻意強調學生的技能培訓,整齊劃一式的教學,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學生個性發展的萌芽,因此,進行美術教學要講究“三變”策略,以對實際教學發現的不足做出調整,做到從以往教師注重教向注重學生學轉變,從統一授課向差異性階梯式教學轉變,從注重技能訓練向尊重和展現學生個性轉變。
一、變教師一味地教為學生主動地學
教師在進行小學美術教學時,總是要求學生規規矩矩坐好,規規矩矩聽教師講基本技能,規規矩矩、照貓畫虎地描摹……從這些表象不難發現,教師在美術課上唱的是主角,一堂課成為展現教師的專場,而學生的地位則處在一種被動的甚至靜態的尷尬境地。教師一味地講授教學內容,卻不知道學生有多少吸收到腦海中,一味地喋喋不休,換來的卻是不對等的低效乃至無效的課堂效果。盡管素質教育所倡導的“以學生為本”理念由來已久,但是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總是教的時間大于學生學的時間。原本由學生完成對美術作品的欣賞,教師急于趕時間而用自己的評鑒語言取代。小學生語言能力較弱,對事物認知所需時間較長,他們眼中的美術作品所代表的含義或許已經成為教師無法想象的。教師只有改變自己的主場,讓出自己的角色,下放自己的權利,讓教成為引導和開啟學生學習興趣的導火線,合理分配課堂時間,建立教與學良好的通道,實現教與學的和諧共進,師與生的交流通暢。只有教師觀察和研究好教學的真正主體——學生,才能讓教學設計更為精心和有效,學生在教師有意識創設的美術情境中或者是搭建的各種美術欣賞活動的平臺上調動自我興趣去學習、觀察、發現、探究、創造,美的教育也無聲無息浸潤到學生的心靈深處,學生的學不再被動而是主動為之,學生的思維認知朝著積極方向發展,審美不再是單純的表象,而是將思維延伸到更為開闊的空間。
二、從統一授課向差異性階梯性教學轉變
在一些美術教學課堂上,我們不難發現,教師的授課方式模式統一,對于不同認知的學生并沒有采取因人而異的教學,從而導致一些具有美術天賦的學生潛能完全沒有發揮出來,而跟不上教學進度的學生,則對布置的教學任務產生懼怕心理。為了提高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學生學習美術的能力,教師可以先對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美術能力進行甄別,從而設計從簡單到難度逐步加大的教學目標、作業任務,學生通過完成一次次預設的教學任務,一步步達到每一次的目標,通過循序漸進的提高,學生獲得學習美術的自信心并產生不斷向前的動力源。差異性階梯性教學首先是教學目標的設計,教師所依據的基礎是學生的美術水平屬于哪一個段級:即將需要幫助掌握基礎知識繪制簡單作品的學生劃分為一段(最低段),將能運用基本美術方法作出相對形象作品的學生劃分為二段,將能夠開動腦筋獨立思考,運用所學美術知識解決問題并畫出色彩飽滿、豐富美觀的美術作品的學生劃分為三段,而將具有創造力和審美力靈活運用美術技法完成作品的學生分為四段(最高段)。學生對號入座并不斷向高一階段努力,循序漸進地進步。依據教學目標的級段,教師讓學生進行不同級段的繪畫練習,以此檢驗學生的學習狀況。繪畫練習也是基于學生當前所處的級段,一級段對應的是最基礎的作業,二級段對應的是按照教學內容完成的作業,三級段對應完成拓展性作業,四級段則為創造性的作業。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評價也根據級段對學生進行遞進式的評價方式,無論是哪個級段的學生都能夠從所完成的級段目標中獲得成功感,并自發生出向更高級段努力的積極性,學生從初級作品到熟練完成作品再到創造作品,變得對美術學習充滿興趣和樂趣,更加有耐心和恒心,積極拓展思路,不斷迸發創新的火花。
三、從注重技能訓練向尊重和展現學生個性轉變
在美術教學中,有的教師過于注重學生的技能訓練,忽視對學生個性的培養和發展。事實上,研究國外對小學生的美術教育,完全是創設一種自由自在的、寬松的教學情境,不必規規矩矩,而是隨意隨性,隨心所欲,學生想畫什么就畫什么。我們也知道“我手畫我心”“天然去雕飾”的兒童畫更寶貴,其彌足珍貴的就是孩童繪畫的無序、天然、稚拙,既體現了鮮明個性,又展現出豐富的想象力。因此,面對小學生的畫作,教師或者家長都不能用慣常的標準去衡量,從而打擊學生的繪畫熱情,而是要用積極的語言鼓勵學生,用多種標準評價畫作,教師要做有心之人和有情之人,及時發現學生作畫的閃光點,給予評價和鼓勵,讓學生的個性彰顯和飛揚。
總之,小學美術教學的各種改變,就是順應素質教育的要求,使美術教育更趨成熟,更為有效地培養具有藝術素養的學生,通過美術教育,陶冶情操,啟迪心靈,成為學生心智健全發展的一種內在品質。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