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恒
摘要:技術,不僅是工具,海德格爾認為技術可以帶來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思維方式,技術是世界的“構造”、“座架”。的確,當今時代,技術改變著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使用什么技術就會決定著我們用什么方式或態度對待世界。而技術對人的改造首次是從語言開始的。本文將著重分析技術時代下的關于語言的問題,并分析這種改變引起的一些文化現象。
關鍵詞:技術;語言;趨同化;共性;個性
“技術時代”和我們通常所說的“現代工業社會”大致上是一個時期。在這樣一個社會階段,技術化充斥一切領域。縱觀這個時代的特征,明顯呈現出一種立體的、全方位的、跨越時間空間的、體現科學技術的狀況。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要求我們必須吸收古今中外的優秀理論成果,以多維度的眼光從不同的角度來認識我們所處的這個社會。技術時代所帶來的全球化的發展,對人類社會的各個方面帶來了舉足輕重的影響,影響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影響人類社會的文化、藝術等等。
(一)
技術對人的改變首先是從“語言”開始。索緒爾劃分了“語言”和“言語”,并明確了它們具體的含義。文章的“語言”指的是言語活動而不是結構。二十世紀西方哲學的一個顯著特征是對語言的重視。學界普遍認為西方哲學從誕生以來,共經歷了從古代哲學的本體論到近代哲學的認識論轉向以及從近代哲學的認識論到現代哲學的語言學轉向。此后引發了對人工語言的數理邏輯分析和后來對日常語言意義的分析。語言的意義是由語句出現的具體語言環境決定的。正如弗雷格所說:“一個語詞只有在語句的語境中才有意義”。現代性的語言觀念就是建立在以上哲學思考的基礎上。
(二)
技術時代的語言面臨的問題主要是標準化與程式化、商品化和流行化、人的否定性思維的缺失以及平均化、文化的趨同化。語言的標準化與同一化如英語在全世界的流行以及對民族語言的摧毀、普通話的統治性對方言毀滅性的打擊。出于交流和理解的需要,人們開始嚴格要求語言的形式使得語言規則漸漸成為規范、束縛人們言語行為的重要手段。導致語言,本應是活生生的語言,張力逐漸減小甚至喪失。此外,技術時代科學技術的廣泛應用,商業化的需求把規范性語言強加給人。
經濟全球化時代語言的被取締了不同的發展向度之后,便淹沒于整體主義和普遍性的汪洋大海之中了。技術時代要求客觀性,它不研究復雜與隱晦的內容。這種對語言的清洗使得語言的單向度特征的出現,從而造成思維上否定性思維的確實與肯定性思維的勝利。與此同時,語言上的“標準化”、“程式化”以及“單向度”也影響了人本身,使得人出現一種“平均化”的趨勢,也就是平庸化。技術時代人的一切突出特征被扯平了,個體之間的差異性也就是個性特征越來越模糊。當語言逐漸呈現一種“單一化”與“標準化”時,文化的多元性逐漸消失,文化的載體語言消失了,全球化也就開始了。而文化的多元性的消失使得文化對人的塑造缺乏差異性,人便逐漸趨于平均化與平庸化。因此,有語言帶來一系列的社會文化生活的影響也便開始了。
(三)
個性化言語行為的逐漸消失,不僅導致社會個體之間差異的縮小甚至消失,造成個體發展的自主性和主觀能動性的喪失而且商品化、模式化、標準化和強制性的語言束縛和扼殺了個體否定性和創造性思維導致個體對現實的屈服,思想對物質的屈服,進而導致懷疑和批判精神的喪失。否定性和創造性的思維、語言作為社會上層建筑它們對社會發展起著極大的促進作用,也是其根本動力所在。一個社會如果充斥著“同一化”的言語,一切只能完全被經濟和物質利益所操控、被技術化所操控,雖然表面上滿足了社會對效率的需要,但實質上卻使整個社會喪失了自我否定的精神,喪失了自我發展的動力源泉。由此可見,技術時代語言個性化發展問題提出對整個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確實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從上面的論述我們可以看出,語言的“標準化”、“同一化”帶來一系列的思維、文化、人的改變,造成人的否定性思維的缺失,引起文化的多元性的消失,使文化趨于“同質化”,對整個文學藝術帶來不利影響。因此,語言的問題應當得到重視。允許多元化的語言的存在和流行使用,而不是規定單一的語種,導致強勢文化的語言得以通行,弱勢文化的語言逐漸消失。從而,從這個角度為文化的多元化發展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赫伯特·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M].劉繼譯.世紀出版集團,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
[2]詹姆斯·羅爾.媒介、傳播、文化——一個全球性的途徑[M].董紅川譯,周憲,許鈞主編.商務印書館,2012.
[3]王延.技術時代語言發展狀況的哲學分析[J].陜西師范大學,2001.
[4]陳本益,向天淵,唐健君.西方現代文論與哲學[M].重慶大學出版社,1999.08.
[5]王寧.全球化語境下的文化研究和文學研究》[J].文學評論,2000.03.
[6]張杰.語言全球化:一體化與多元化[J].南京師范大學,2002.06.
(作者單位:西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