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穎
摘 要:對美術課教學過程中采用傳統座位編排的弊端進行了分析,并進行了課堂座位的重組編排與學生作業完成情況試驗,通過對試驗結果的統計分析,提出了有利于營造高效課堂的座位編排方式。
關鍵詞:美術;座位;作業;重組編排
在常態課上教室里的座位,通常是“秧田式”的。傳統的座位編排不利于美術課上的創新活動。教師不僅要花心思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還要在輔導學生時大動腦筋。如果花心思來安排特色座位編排,例如:小組式、會議式、馬蹄形等,在沒有美術教室的情況下,通常需要搬動課桌椅,課結束后又要搬回,縮短了上課時間。那如何充分利用已有的座位分布形式,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又能讓學生在美術作品上有所創新,這是筆者一直在考慮的問題。
一、傳統座位編排的弊端分析
1.學生之間相互“壞”的影響
筆者通過觀察,四年級的同學通常是從一年級起就是固定某一位同桌,這樣他們就有可能會產生某種固定的美術課學習模式。例如:A的美術水平較高,而其同桌B美術水平弱些,那可能會產生兩種結果:(1)A會被B影響到,美術課的作業越畫越不如以前;(2)B會被A影響到,覺得自己怎么畫都比不上A,就會產生“胡亂畫畫”就交作業的念頭,久而久之,最后都不愿動筆了。
2.學生之間的“抄襲”問題
美術課的學習不僅僅是繼承傳統文化,也要求學生具有創新意識。但就在創新問題上,經常會聽到學生說“某某抄襲我的”。原來,不論是繪畫課或是手工課上,同桌之間,由于A的創意很好,B就不愿意自己動腦筋,而是一味抄襲。這樣就造成了A的負面情緒,不愿再去創新,這樣下來美術課上的作品就越來越沒有新意。
3.教師巡回輔導事半功倍
美術教學離不開巡回輔導過程,由于學生之間的水平差異較大,適用于其他課程的學生座位編排不一定適用于美術課教學。例如,已有的“一幫一”模式,在美術課上并達不到預期的效果。這為教師在輔導時增加了一定的難度,問題層出不窮。
二、美術課堂座位重組研究
在教學中都會說到“因材施教”,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能力以及自身素質的差異,選擇適合每個學生特點的學習方法來有針對性教學,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樹立學生學習的信心,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那能不能通過學生座位的編排改變來進行因材施教呢?
1.課堂座位重組試驗
針對這個的問題,筆者做了一個實驗,在所任教的同一年級的四個班選出兩個班級,根據學生的美術作業完成情況對座位進行重組編排,形成一種新的適用于美術課教學的座位形式。
首先筆者利用一個班已有的4組座位,有美術功底的學生坐在第一組。平時很努力,但是作業表現仍缺少些創意的坐在第二組;勉強能完成作業的坐在第三組。基本上是“胡亂畫畫”甚至是不愿交作業的坐在第四組。當然其中要注意學生的性格和身高搭配。
同時在美術作業完成情況上,筆者提出了新的要求:(1)第一組,同桌之間,必須以不同的畫面表現或是不同的作業表現方式來完成。由于第一組的大部分同學平時都有上美術興趣班,可以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促進相互交流。(2)第二組,要求是在完成作業的基礎上加入自己的想象。由于第二組的這些同學是屬于作業能完成但是創新意識不夠。所以我重點輔導他們的創新。(3)第三組,是必須完整完成作業,可以參考課本上的優秀作品,自己加入創新。這樣不僅讓學生能獨立完成一幅畫面完整的作業,同時也激發了他們創新的意識。(4)第四組,是可以參考課本上的優秀作品或其他同學的作業,但是必須完成作業。通過這樣的座位安排,水平差不多的同學坐在一起,可以激發他們能相互學習,完整完成作業。
由于每個組別的同學水平差別不大,大大節約了教師的個別學生輔導時間。我也會根據他們的表現適當進行座位調整。
2.課堂座位重組試驗效果分析
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我將四個班的美術作業進行了比較。在沒有進行座位重組編排的班級中,作業整體完成情況單調,沒有新意,不具完整性,甚至還有些空白作業的出現。進行座位改革的兩個班,首先在作業完成量上達到了筆者的要求,沒有空白作業的出現,在作業的完整度上來說,80%達到了要求。另外在創新上也達到了讓人意想不到的結果。通過對座位重組編排班級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90%的學生告訴筆者:有信心自己能畫好,對美術課的學習更加有期待,其中一個班級還自行布置了小型畫展,主動去參與市區的各項美術活動,并且獲得了很好的成績。
在課堂上做個“有心人”,便會收到意想不到的結果。本次美術課堂座位重組編排的試驗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極大地提高了教學作業完成效果。筆者仍會繼續不斷探索,從細節入手,關注每位學生。教書育人是教師應盡的責任,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要做到:“為了學生的一切,為了一切的學生”。
參考文獻:
[1]趙炎琴.對小學美術有效教學的探究[J].考試與評價,2014(5).
[2]金嬌.小學美術教學現存問題與改革策略[J].中華少年,2015(25).
[3]劉艷麗,姜自專.課改如鐵砧 磨礪見菁華:多元互動,構建美術高效課堂[J].課程教育研究,2014(23).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