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莉
摘 要:小學語文課程是一門基礎學科,不僅具有工具性,還具有人文性。如何使語文教學與德育有效融合?為此,從挖掘教材滲透德育、作文教學融入德育、學高為師德高為范三個方面淺談這一觀點。
關鍵詞:語文;教學;德育
一、挖掘教材,滲透德育
當我們翻開語文課本的時候,一個個充滿生命氣息的文字、一句句跳動生命旋律的話語、一首首閃耀情感光芒的詩歌便邁著輕快的腳步向我們走來。這一字、一文、一篇的背后蘊含著豐富的德育資源。語文教材中所選用的課文大都文質兼美,筆墨橫姿,不僅具有文學性、多樣性,還具有啟發(fā)性、思想性。學習《師恩難忘》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感受濃濃的師生情,從而培養(yǎng)學生尊敬師長的品質;在學習《長江之歌》《三亞落日》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欣賞大自然的美麗景色,從而培養(yǎng)他們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在學習《輪椅上的霍金》時,教師可以使學生體會到堅強的力量,從而培養(yǎng)他們愈挫愈勇的精神;在學習《錢學森》《詹天佑》時,教師可以使學生領略“大國工匠”的風采,從而培養(yǎng)他們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學習態(tài)度。總之,教師要深入挖掘語文教材所蘊含的德育因子,并在學生掌握語文知識的基礎上,對他們進行德育。
例如:在學習蘇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教材中《滴水穿石的啟示》這篇課文時,我不僅讓學生掌握課文的基本內容,還注重培養(yǎng)他們“滴水穿石”的精神。首先,我通過多媒體播放了一張圖片,并對學生說:“同學們,你們仔細地觀察這些圖片,并說一說圖片上是什么景色。”有的學生說:“我看到一滴滴的水珠滴在了一塊大石頭上。”有的學生說:“石頭上有一個圓潤的小洞。”我說道:“你們知道這是怎么形成的嗎?”其次,我讓學生通過自讀、齊讀等不同的形式朗讀這篇課文。學生不僅明白了石頭上小洞形成的原因,還從“水滴石穿”的現(xiàn)象中受到了啟發(fā)。再次,讓學生說一說哪些人具有這種精神品質,并說說與他們有關的故事。有的學生說:“達·芬奇學習畫畫時,反復練習,不辭辛苦。”有的學生說:“著名書法家王羲之年復一年、日復一日苦練書法,終于寫出了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在這節(jié)課的教學中,我讓學生觀察圖片、思考問題、講述故事等,這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效率,還能培養(yǎng)他們堅持不懈的精神。
二、作文教學,融入德育
作文是內心世界的外現(xiàn),是自我認知的表現(xiàn),是真情實感的流露。有什么樣的認識和感情就有什么樣的文章。小學生的每一篇作文都是一扇窗戶,透過它,教師可以看到一顆顆爛漫純潔的童心。基于此,教師不僅要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緊抓德育,還要在作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德育。
就以作文的命題為例吧,教師擬就的作文題目對學生的作文主題以及寫作方向起著重要的導向作用。教師可以通過設計有意義的作文題目來啟發(fā)學生尋找生活中的真善美,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從贊美某個人的角度來命題:《我們班的“小雷鋒”》《敬愛的老師》《無私的母愛》等,這樣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感恩意識以及樂于助人的品質;也可結合文化傳統(tǒng)來命題:《美麗的剪紙》《春聯(lián)》《我最喜歡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等,這樣的命題可以使學生感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培養(yǎng)他們對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之情;結合環(huán)境保護命題:《我是綠色小天使》《我贊美小草》《守護綠色》等,這樣可以強化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除此之外,教師還要在選材、寫作、批改等環(huán)節(jié)滲透德育。這樣的作文教學可以使學生學會識別是與非、真與假、善與惡、美與丑。
三、學高為師,德高為范
“學高為師,德高為范”,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有淵博的知識、過硬的專業(yè)素質、高水平的教學能力,還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質、正確的價值觀以及高度的責任感。試想,一個意志力不堅強的體育教練怎能訓練出頑強拼搏的運動員?一個居心叵測的律師怎能做到客觀公正?同樣,一個道德敗壞的教師又怎能教出品行良好的學生呢?因此,只要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要先做到,并用自己的真心、愛心、耐心以及人格魅力、高尚情操影響學生。
比如:在學習蘇教版語文六年級下冊第23課《孔子游春》這篇課文時,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課文基礎知識的同時,還要讓學生說一說孔子給弟子授課時所采用的方式。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在明白孔子這種“寓教于樂”的方式,還要反思自己在教學過程中是不是寓教于樂了,有沒有摒棄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而采用新的教學方法。最尷尬的莫過于,在贊賞孔子的教學方式的同時,教師自己還在采用“滿堂灌”的方式進行授課。再比如說:教師要求學生把字寫工整、寫清楚時,自己先要把板書寫工整、寫漂亮;在要求學生不要遲到時,自己也不要遲到;在讓學生用普通話朗讀課文或回答問題時,自己也要先做到說話標準、發(fā)音準確。教師應積極發(fā)現(xiàn)語文教學與德育的結合點,并在備課時將二者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如此一來,這就使學生學到知識的同時,還使他們如沐春風。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用高尚的道德情操感染學生,并積極挖掘語文教材中所蘊含的德育資源,與此同時,還要在作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德育。如此一來,這不僅有利于他們成才,還有利于他們成材。
參考文獻:
[1]孫云麗.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教育[J].課外語文,2015(16).
[2]鄭詩暢.新環(huán)境下的小學德育教育淺析[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6(3).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