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首先分析了新課改對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的基本要求,進而從網絡環境為教學提供了交流平臺以及網絡環境打破了教學時空的限制兩個方面分析了借助網絡環境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必要性。最后從充分借助網絡環境,促進資源共享交流;利用網絡環境,搭建溝通平臺以及建立多元化評價體系三個方面分析了基于網絡環境下的高中信息技術課的探究性學習策略。
【關鍵詞】網絡 信息技術課程 探究性學習
【基金項目】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規劃“十二五”立項課題“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堂有效教學的策略研究”的部分成果,課題立項號:GS[2015]GHB1094,主持人:張衛山。
【中圖分類號】G633.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3-0142-01
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是一門新興的,具備理論與實踐操作相結合特點的,以培養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為目的的學科。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技術以及電子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能夠熟練掌握信息技術已經是國家、社會對綜合素質人才的一項基本要求。因此,有必要對基于網絡環境下的高中信息技術課的探究性學習進行討論,為信息技術課程的開展提供一定的參考意見。
一、新課改對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的基本要求
長期以來,在高中教學工作中受到傳統的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該信息技術課程歷來不受到學校、教師以及學生的重視。需要認識到,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是一項理論結合實踐的課程,單純的重視理論知識教學使得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難以有效調動積極性。隨著新課改的逐步推進,要求學校進一步加強對包括信息技術課程等有助于學生綜合素質能力提升課程的重視程度、要求教師能夠對教學方法進行有效的創新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不僅如此,新課改還對高中信息技術教學工作提出了通過教學工作的開展能夠有效豐富學生自身日常生活、切實提升學生思維能力以及綜合實踐能力的要求。
二、高中信息技術課借助網絡環境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必要性
首先,快速發展的網絡環境為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開展提供了交流的平臺。借助網絡環境,學生和教師之間以及學生和學生之間均可以進行充分、自主的交流,進而能夠有效實現教學知識以及學習心得的快速交互共享。其次,網絡環境也打破了教學時空的限制,為教學的開展提供了充分的便利。傳統教學大多限制于教室之中,教學時間以及師生之間交流的時間也大多限制于課堂時間。而借助網絡環境,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則能夠打破這一時空的限制,尤其是使得不同學生和教師之間可以進行充分的交流,進而實現教學資源的有效利用。
三、基于網絡環境下的高中信息技術課的探究性學習策略分析
(一)充分借助網絡環境,促進資源共享交流
基于網絡環境下的高中信息技術課的探究性學習,首先可以利用網絡環境開展資源交流和共享。在高中信息技術課程中開展探究性學習的主要目的就是進一步培養和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而借助網絡環境,使得學生能夠在網絡上獲取大量的各類信息,進而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在網絡中尋找、甄別、使用信息的技術能力。在這一過程中,信息技術教師尤其需要注意充分借助互聯網交互性這一特點,主動上傳相關教學資源以達到教學資源的實時共享。而對于學生而言,需要注意在使用資源的過程中要對各類教學資源進行選擇性的學習以篩選出適合自身的、有助于提升自身綜合能力的資源。
(二)利用網絡環境,搭建溝通平臺
高中信息技術教學工作中,通過互聯網以搭建一個能夠有效促進師生之間溝通交流的平臺,能夠有效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進而促進探究性教學的開展。通過平臺的搭建,師生之間可以不再局限于課堂之上進行溝通交流。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課程存在的問題或心得均可以借助平臺向教師、向其他學生進行交流和溝通。不僅如此,借助互聯網這一平臺,不同學校、不同班級的教師和學生均可以無障礙的進行交流,進而也突破了學校、班級這一限制,進而為探究性學習和教學的開展提供了平臺。
(三)建立多元化評價體系
長期以來,教學評價體系一直是與考核成績掛鉤的。這就造成了教學評價體系的單一化,進而也就影響了教學內容和方法的創新。而借助網絡環境,在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評價中建立教師、學生多元化的評價體系則可以有效促進信息技術課程探究性教學和學習的開展。通過多元化評價體系,學生在課程結束之后可以在第一時間將意見和建議反饋給教師,教師也可以對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掌握水平進行評價。通過這一多元化評價體系的建立,在開展探究性學習和教學的過程中均可以收到有效及時的反饋,進而有針對性的改進教學內容和方法。
參考文獻:
[1]王銳.網絡環境下高中政治研究性學習實踐與思考[D].四川師范大學,2012.
[2]肖愛芝.網絡環境下的研究性學習探析[J].電化教育研究,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