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宏
摘 要:案例教學法是指在教學中融入實際的案例,豐富教學內容,為教學工作的展開進行注解。在初中政治教學中,運用案例教學法,不僅能巧妙地將理論知識與時事政治結合起來,更能夠為枯燥的理論知識進行注解,實現教學的發展及完善。在初中政治教學中運用案例教學法,需要教師有豐富的案例儲備,根據教學內容插入恰當的案例,實現初中政治教學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案例教學法;初中政治;理論知識
在政治教學中,時政新聞與政治課程始終都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然而枯燥的理論說教,也是學生學習的重要阻礙。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豐富的案例,組織教學工作,既能豐富課堂,又能進一步拉近學生與知識的距離,化解枯燥的記憶學習的弊端,提高學生對政治學習的興趣。本文即針對案例教學法在初中政治教學中的運用展開論述,最終實現教學的全面發展。
一、案例教學法在初中政治教學中的意義
在當前初中政治教學中,運用案例教學法展開教學,可以簡單理解為在課堂教學中,以恰當的形式穿插適當的教學案例,最終實現教學的發展。
1.案例教學法能夠為教學工作帶來推動作用
在教學過程中,政治學科存在著理論知識多、需要記憶的內容多等情況,在教學過程中,適當穿插教學案例,能夠豐富課堂知識,使學生更多地關注課堂本身,化枯燥為輕松,實現教學的進一步發展。在當前初中政治教學中,學生開始接觸到思想道德與法律基本知識,盡管這些知識對學生而言是普及,但是卻需要大量的案例進行豐富,使學生更便于理解。
2.案例的插入,能夠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拉近政治學科與學生的距離
初中政治學科的意義就在于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學生具備良好的個人素養和基本的法律常識。在當前初中政治教學過程中,教師能夠根據所學知識,以學生熟悉的生活案例等展開教學工作,便于與學生的溝通交流。尤其是在進入到初中階段,學生已經開始形成了對世界的獨立認知,有了自己的一些觀點。在信息技術全面發展的現代社會,教師不能期待以單純的說教來完成教學任務,而應通過案例的充實融入,使學生在對案例的討論中完成教學任務,最終實現教學的發展。
二、案例教學法在初中政治教學中的運用策略思考
1.教師做好案例的積累工作
在教學中,運用案例教學法的前提是儲備豐富的案例資源。在政治教學中,案例的分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時事政治新聞、歷史故事、名人軼事等,這些資源與案例需要教師進行充分的積累與歸類。一方面教師要先對需要的案例進行歸類,可以根據教材的內容進行分類;另一方面,教師在日常工作、生活以及閱讀中遇到的合適的案例都可以分類進行整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掌握搜集案例的基本途徑:通過網絡搜集案例,在信息時代,網絡能夠提供大量的信息,但是信息良莠不齊,教師要善于分辨,并且能夠借此尋找到學生感興趣的內容運用于教學。通過報紙雜志以及閱讀獲得案例,這些案例同樣具有時效性,并且多數情況下能夠傳遞正能量。通過專門的教育網站搜集資料,這部分案例往往較為保守,但是也有很多經典內容,需要教師加以篩選運用。
2.選擇恰當的素材運用于教學
在教學過程中,除了搜集資料之外,教師還要準確地運用資料,將案例穿插到不同的課程中。在備課的時候,教師就要明確尋找素材、安排素材的契機與方向,全面推動教學的發展,為教學工作做好準備。在案例的運用過程中,不僅需要關注到內容,更要關注到如何運用案例[1]。通過教師的講解,完成教學素材的講解穿插。教師的授課是一門藝術,在教學中,教師通過豐富的語言對素材進行講解,也是吸引學生關注的重點所在。在當前初中政治教學中,教師的語言也是一種基本的輔助手段。在教學中,還可以嘗試正反兩方面的資源的運用,為學生的成長奠定基礎,給學生更多的關注,實現教學的突破與發展。在教學中,選擇恰當的素材,尋找合適的方式運用于教學工作[2]。
三、在教學中將理論與實踐結合
運用案例教學法,借助于案例的融入,能夠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在教學過程中,政治教學語言的嚴謹性與枯燥性是我們教學中不可忽視的部分,需要教師給予學生更多的關注,實現理論與案例的結合。在教學組織過程中,教師要尋找到可能為學生帶來歧義的環節內容,增加理論與實踐的環節。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給學生更多的關注,完成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全面實現教學的進一步發展[3]。
在當前初中政治教學中,教師通過案例教學法,并且借助于多媒體設備等展開教學,為學生的成長奠定基礎,最終實現教學的突破與發展。政治課程本身不僅是一門課程,更是培養學生個人素養的關鍵所在,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給學生更多的關注,以真實的案例加以擴充,使學生始終有話可說,才能真正推動教學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付世英.淺議案例教學法在初中政治教學中的運用[J].華章,2013,21(4):270.
[2]張彬.淺議案例教學法在初中政治教學中的運用[J].中國新通信,2017,18(3):137.
[3]蕭金萍.淺析新課改后案例教學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課中的使用[J].新課程(中旬),2016,17(8):76-77.
?誗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