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素琴
摘 要:在教學實踐中,發現這樣一種現象:對于有的知識點,很多學生都會出現同樣的錯誤,甚至不同屆的學生都會出現類似的錯誤。這說明在知識的形成和應用中,存在一些易犯的錯誤。教師只有仔細分析原因,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進行提前干預,才能盡量避免這些錯誤的出現。
關鍵詞:初中數學;易錯知識點;實效性
錯題是不可避免的,它是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的晴雨表,直接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是教師教學、復習和學生自我提升最有價值的資源庫。在錯題資源庫中,有一類錯題并不復雜,但是學生很容易出錯或經常出錯,我們稱之為易錯題。如何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易錯題是教師開展有效教學、提升教育質量的關鍵。
一、易錯知識點課堂干預的意義
在數學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先入為主的現象值得注意,通過一定的干預措施,提前給予預防,在今后的解題中正確率會大大提高。在講課之前教師應預測到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時可能產生的錯誤,分析學生犯錯誤的本質原因,就能夠在課內講解時有意識地指出、引導并加以強調,從而有效地控制錯誤的發生,并且可以在錯誤上“做文章”,變“廢”為“寶”。
二、易錯知識點課堂干預行為建構
通過教學實踐,構建出實際問題易錯干預的運行機制,在目標、方法、原則、途徑、策略、評價等方面形成一些本土化、特色化操作方式,對易錯知識點進行課堂干預,可以發展教師的實踐性知識,促使教師教研行為的自主化;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讓學生敢錯、認錯、糾錯,強化學生對易錯點的主觀認識,從而形成學生自主的一套學習模式,形成一種思維模式,養成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為學生進入高一級的學校和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和思維方法奠定基礎。
三、易錯知識點課堂干預實效性探究
通過對“易錯點提前干預”的方法,班級中學生錯題現象普遍減少,數學成績提升較快,每次考試中平均成績都高于其他班級,這說明我們對課題研究的結果是成功的,方法是可行的。主要有:
1.為課堂留白,打造能呼吸的新課堂
在美學的范疇中,有一個概念叫作留白,留白是一種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至高境界,是一種處處可見的智慧。于無畫處觀景,于無字處看書,于無聲處聽音,于無心處參禪。對于數學課堂而言,也要善于“留白”,即留出學生分析、消化、反思的過程,甚至要留出他們自己發表見解的時間,讓數學課堂更加透氣,打造有聲有色的會呼吸的課堂。
對易錯題進行歸因分析,其原因一般有以下幾種情況:基本概念不理解,死記硬背;審題不仔細,理解不正確;解題不規范,思考不全面;靈活應用不夠,綜合能力不強等。鑒于此,教師在講授新課的過程中不可操之過急,教師不能做學生思想的替代者,學生不能做教師思想的復制者。通過思維訓練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對錯題的不斷整理、分析、總結來實現知識的不斷鞏固、能力的逐步增強。
2.為學生搭臺,培養善糾錯的“小先生”
“小先生制”最早見于陶行知的“全民教育”中,采用“即知即傳”的方式,讓已獲得一定知識的小學生去教另一部分知識獲得較少的學生。一個負責任的小先生是“以教人者教己”。“小先生”不但要明白這一課的意義,并且要想法把他所明白的也叫別人明白。一個有準備的小先生對于所教的功課會有雙層的了解,對于學得的益處也有雙倍的深刻。學生不但要自己做小先生,并且要教別的小孩做小先生,最關鍵的是要教自己的“學生”做小先生。“小先生制”的開設不僅為拔尖學生提供了更加開放的課堂,也為學困生找到了更多的“志愿者”和消滅易錯題的“啄木鳥”,同時還增強了課堂活力,增進了團隊建設,也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效率。
3.為錯題建檔,積累最有效的資源庫
錯題的歸納整理能加深對錯題的印象,能深刻分析錯題的原因,掌握正確的解題方法,教師可以在學生錯題糾錯的時候灌輸“錯題本”使用的好處,讓學生在學習中慢慢地積攢學習經驗,以便提高學習成績。在對易錯知識點進行課堂干預實效性探究過程中,采用以下做法取得了一定實效。
常見的“錯題集”有三種類型:一是訂正型,即將所有做錯的題目都抄下來,并做出訂正;二是匯總型,將所有做錯的題目按課本的章節順序進行分類整理;三是糾錯型,即將所有做錯的題目按錯誤的原因進行分類整理。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指導學生根據自己做錯的題目進行認真整理,形成專屬于自己的復習題集。
在實踐探索中發現很多同學有整理自己的錯題集,但沒有恒心和毅力,往往半途而廢,又或者整理后放在書架上成為擺設,使得錯題集的效用大打折扣。德國著名心理學家艾濱浩斯在1885年發表的實驗報告即艾濱浩斯遺忘曲線中揭示了記憶的規律:信息輸入大腦,遺忘緊追其后,先快后慢!特別是在剛剛識記的短時間內遺忘最快,20分鐘后,記憶的寶庫只剩下58.2%了。因此,要避免這些錯誤重蹈覆轍,就要在遺忘之前強化記憶,對錯題集定期進行“回頭看”。教師要指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善用錯題集,讓學生明白不僅僅是知道了一道錯題怎樣求解這么簡單,達到對數學知識的系統復習和數學思想的綜合應用。
參考文獻:
[1]周健明.重視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提高學生數學素養[J].遼寧教育研究,2001(5).
[2]馮昌潮.加強數學思想方法教學 鑄造高素質人才[J].科技資訊,2014(12).
[3]陳育蘭.挖掘、滲透、運用、強化數學思想方法[J].課程教育研究,2014(20).
?誗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