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明明
(哈爾濱師范大學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5)
在哈爾濱師范大學教育技術專業選取兩名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程中《信息和信息技術》這一節課的內容的課堂教學進行數據樣本的采集。具體做法如下:使用攝像機錄制課堂信息,而后將錄像信息采集并轉換成計算機可以直接處理的數字視頻文件供隨后的分析使用。每位同學課堂教學的課時共計15分鐘,設定采樣周期為5秒,共計180個采樣點。若該時刻為教師行為,則在表中記入T,若為學生行為則記入S,由這些符號構成一個S-T數據序列,并對其進行進一步的統計分析。
依據S-T分析法,把采集的教學行為分為7類,學生行為分為5類,分別是:(1)教師講解(T1);(2)教師提問(T2);(3)教師板書(T3);(4)教師展示媒體內容(T4);(5)教師組織課堂活動(T5);(6)教師評價(T6);(7)教師總結(T7);(8)學生思考(S1);(9)反應性學生說話(S2);(10)自發性學生說話(S3);(11)學生沉寂(S4);(12)無助教學的混亂(S5)。
(1)統計分析
對于編號為A的課程,共計180次行為記錄,其中:1)教師講解59次;2)教師提問22次;3)教師板書13次;4)教師展示媒體內容20次;5)教師組織課堂活動2次;6)教師評價8次;7)教師總結10次;8)學生思考6次;9)反應性學生說話23次;10)自發性學生說話11次;11)學生沉寂1次;12)無助教學的混亂5次。
對于編號為B的課程,根據表1的分類方法進行采樣,共計180次行為記錄,其中:1)教師講解60次;2)教師提問38次;3)教師板書9次;4)教師展示媒體內容5次;5)教師組織課堂活動0次;6)教師評價8次;7)教師總結5次;8)學生思考0次;9)反應性學生說話52次;10)自發性學生說話3次;11)學生沉寂0次;12)無助教學的混亂0次。
(2)計算信息熵
信息熵表示的是信源每個狀態的平均不確定性。熵的大小可用于表示概率系統的不確定程度。[1]A課程的信息熵為:,其中,教師行為的信息熵為:,學生行為的信息熵為:B課程的信息熵為:,其中,教師行為的信息熵為:,學生行為的信息熵為:。
信息熵值越大,其所帶來的信息量就越小,教學過程中的行為就越為豐富。豐富的教學行為可以為更多學生活動提供可能,更有利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2]。
通過對信息熵的計算,我們得出A課程的信息熵約為3.00,其中教師行為的信息熵為1.02,學生行為的信息熵為0.98。教師行為信息熵與學生行為信息熵比值約為1.04,A課程中教師講解行為的信息熵較其他教師行為的信息熵偏高,可以看出在課程中教師仍是以講解為主,教學活動所占比重很小,同時學生思考行為和自發性學生說話行為信息熵較低,課堂中給與學生主動思考的時間與機會較少,學生積極主動的提問與回答問題的行為也較少。在B課程中,其信息熵值為2.33,教師行為的信息熵為1.71,學生行為的信息熵為0.62。教師行為信息熵與學生行為信息熵的比值約為2.76。可見,B課程是一個典型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在本節課中,教師占據了課程的主體地位,其中學生思考行為的信息熵為0,自發性學生說話這一行為的信息熵遠小于反應性學生說話行為的信息熵。教師在設計這節課時忽略了給學生留有主動思考的時間。
根據數據分別畫出A、B兩課程的S-T圖及Rt-Ch圖(圖1)。

圖1 A、B課程的S-T圖及Rt-Ch圖
從圖中可以看出,點A是課程A教學所對應的點,該點落在(Rt,Ch)陰影的范圍內,說明該節課教學屬于講授型的教學模式;點B是課程B的教學相對應的點,該點也落在正常的陰影區內,說明該節課也屬于講授型的教學模式[3]。
新手教師的設計思維是線性的、孤立的,造成的結果是他們對教學設計的理解和把握還僅限于單節課,習慣于進行單節課的教學設計[4],因此要求新手教師進行整體備課,在備課的過程中新手教師要系統、全面的考慮整個課程,把課程設計、單元設計和課時設計三者結合起來。
說課是對教學設計的反思過程,對提高師范生的教學設計能力有著重要價值[5]。因此建議新手教師在講課之前增加說課環節,安排教師之間對教學設計理念、教學目標設定、教學方法的選擇進行評價和指導,通過不斷的相互交流與新手教師自身的反思和改進。
“20 年的教學經驗,也許只是一年工作的 20 次重復”,教學反思是教師進步的階梯,是教師進步的重要途徑,因而教學反思對于新手教師來說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