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水蘭
【摘要】培養學生的語感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一個永恒課題,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主要目標之一,是全面提高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但是,由于語感畢竟只是一種無形的“感”。究竟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感?文章結合筆者在教學實踐中成功個案,從“創設情境,觸發語感;品讀感悟,培養語感;體驗生活,升華語感”三方面談談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進行“落實學生語感有效的訓練,提高學生語文閱讀素養”的做法。
【關鍵詞】語感 訓練 提高 素養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2-0092-02
小學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是培養小學生良好語感,掌握語文有效學習方法,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重要途徑。語感是人對語言文字或語文現象的敏銳感知和迅速領悟能力。《語文課程標準》特別強調:“在教學中要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培養語感是閱讀教學的首要目標,也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手段之一。加強語感訓練,可以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水平,也可以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從而全面提高學生語文閱讀素養。 下面是我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落實語感的有效訓練,提高學生語文閱讀素養”的實踐中一些探索和體會。
一、創設情境,觸發語感
情境教學是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加深對語言文字的理解,體味作者的真情實感,有效地觸發語言的魅力。 皮亞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賴于興趣。”教師要以教材為依托,從學生的興趣和愛好出發,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語感能力。因為小學語文課文是經過精心挑選的名篇佳作。而小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比較簡單,不深入,不透徹,所以教師要創設一種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引領學生去品味隱藏于語言文字深處的作者的情意,使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語感能力有所提高。
在創設情境教學中,我們可以利用圖片、錄音、影視等媒體創設生動的情境,讓學生在情景中感悟語言,變語言文字為鮮明形象圖像,培養他們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如:在六年級《草原》一課的教學中,草原對于我們南方的學生來說是非常陌生的,于是我在導入新課時采用了“創設情境”的方法觸發學生的語感。 我首先播放課件,配上美妙的音樂,展示草原的美景,生動形象的畫面把學生帶進課文的語言環境中,學生們對美麗的草原有了初步的認識。 接著,我讓他們說說對草原的印象:一個同學說:“遼闊的草原一望無際,好像就是只有自己一個人的天地。”另一個同學又說:“五顏六色的野花把綠油油的草原裝扮得很美麗!”其他同學又說:“草原是充滿生機的地方……”
為了讓學生感受老舍筆下草原的美麗,我通過出示草原風光圖片的方法,指導他們體會草原的“綠”:首先從課文“看著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草原……”這句子中讓學生理解“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意思。然后讓學生欣賞圖片,想象羊群在草原上奔跑的樣子,理解“走到哪里都像給無邊的綠毯……”。再讓學生說說:“如果你當時置身于美麗的草原,可能會說什么?”通過這樣的訓練,不僅能讓學生美美地感受文章的美麗畫面,而且還積累了祖國的優美語言,培養了語感。形象畫面與生動語言的結合,讓學生感受語言文字所描繪的魅力,自然而然地產生真切的情感。當學生讀到“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時,已經完全流露出愉快的心情,沉浸在活躍的氛圍中。 由此可見,創設情境是培養學生語感有效的一種方法。
二、品讀感悟,培養語感
朗讀和閱讀是訓練語感最有效的方法。學生通過反復朗讀,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就能讀出其中的味道,讀出其中的含義,而在對文中詞句等方面的理解、感悟和品味過程,也就培養了學生的語感能力。在閱讀中,通過接觸、感悟和理解大量的語言文字,自然而然養成良好閱讀習慣,課外知識貯藏量不斷增加,對認知語言的情趣,理解和感悟語言規律的能力也會不斷提升,從而形成良好的語感。
(一)以讀為本,感受語感
古語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培養語感。” 學生反復朗讀才能讀懂課文的文字,體會詞與句表達含義,逐步理解課文的內容與作者共鳴,領悟出作者蘊涵的意圖。在朗讀課文中,學生富有感情的朗讀就是對課文語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的具體表現。
《只有一個地球》一文開頭第一自然段描寫到:地球,這位人類的母親,這個生命的搖籃,是那樣的美麗壯觀,和藹可親。 學生怎樣才能深入感受到地球的美麗可愛呢?
1.找到能突出地球可愛的句子,并用“——”畫出來,并嘗試有感情地讀一讀。
2.播放地球在茫茫宇宙中耀眼的美麗視頻。
3.自由讀句子,想想你讀懂了什么?
4.有感情地讀句子。
第一次讓學生自讀,他們只是處在對文字表面的感知上,沒有完全體現出文字表達的情感。然后我就出示地球相關知識的課件,讓學生去了解地球的奧秘,感受地球母親的偉大、美麗和親切。再次品讀這句子時,學生已在讀中領悟句子的內涵,學生暢所欲言,讀懂了文中把地球比作母親和比作搖籃的含義,深深地感受到了地球母親的美麗、偉大和無私奉獻。在第三次讀句子時,學生們自然而然地想到了自己母親的那種偉大,迫不及待把對母親的感激之情深情融入朗讀當中去。語感在這“明朗清涼,和諧動聽”的讀書聲中形成。
因此,在閱讀教學中,老師要把時間交給學生,讓學生充分地讀,反復地讀。在每次讀中不斷加深對句子的理解,在品讀中理解句子的含義,在品讀中學習祖國語言文字的精髓,形成較強的語言文字語感,最終成為自己的語言文字,讓學生受益終身。
(二)品味語言,訓練語感
咬文嚼字,品味語言是語感訓練的關鍵。有些課文中的詞語感覺并不深奧,所表達的意思也比較容易理解,但遣詞造句卻生動形象、惟妙惟肖。在閱讀教學中,我們可以抓住這些精妙的詞語,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讀句子,錘煉他們的語感,使其有所收獲。學生在讀中不斷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妙處,挖掘所隱含的意義,最終成為自己的語言,達到學習語言文字的最終目的。所以,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去品味語言文字,在品讀中進行比較、揣摩、欣賞,不斷增強學生對語言感知的敏銳程度,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
三年級語文下冊《荷花》一課中有一句“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教師利用換字法,引導學生在比較中體會作者的用字精妙之處:
自由讀下面的句子,想想它們之間有哪些不同?你認為哪個詞用得最好?
1.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
2.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長出來。
3.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伸出來。
4.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探出來。
學生邊讀邊思考,通過多次讀的方法在對這些詞語進行比較,仿佛揣摩作者的用字之意,與作者產生共鳴,感悟作者的用字精華。學生容易感受到因為荷葉數量多,所以挨挨擠擠,因為“挨挨擠擠”,所以荷花只好從荷葉與荷葉之間“冒”出來。描寫之精妙、生動,“冒”字既描寫了荷葉數量很多,又襯托出荷花旺盛的生命力,呈現出一幅生機盎然的畫面。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抓住關鍵文字,在語言文字訓練中落實語感訓練,引導學生感受精妙詞語的個性特征。不但品悟出語言文字的神韻,而且落實了語言文字的訓練,有效發展了學生語感,提高了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三、體驗生活,升華語感
生活是培養孩子語感的搖籃,脫離生活體驗的語感是空洞的。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即使是進行簡單的詞語教學,也可以引導學生在學習詞語的過程中結合生活實際的體驗來理解詞意。在學習課文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深入理解和感受課文所描繪的意境,感悟語言文字所蘊含的意義,體會作者的寫作目的,學習作者的寫作之妙。
三年級《畫楊桃》一文中的一句:“他對我要求很嚴格,經常叮囑我”的“叮囑” 一詞,我提問詞意,學生答道“叮囑就是吩咐的意思”。按理說學生正確理解了詞意也就可以了,但我為了加深學生的記憶,訓練他們的語感而繼續引導。
師:你們早上來學校時,爸爸、媽媽是怎么叮囑你們的? 生:早上去上學的時候,爸爸總是叮囑我:“路上要小心!要聽老師的話!
師:對,這就是叮囑。
生:媽媽總是叮囑我:“上課要認真聽老師講課,積極舉手發言。 ”
師:你們應該聽爸爸,媽媽的話。從這里可以知道,“叮囑”這個詞應該在什么情況下運用的?比如……
生:長輩對晚輩的吩咐。
生:上級對下級的吩咐。
師:假如你們有事情要對奶奶、爺爺、爸爸說,能不能用“叮囑”?
生(齊答):不能。
教學中,我沒有在學生單純理解了詞語的意思后就馬上畫句號,而是通過設計熟悉的生活情境把孩子引入課堂,讓孩子從多方面去理解去體會詞語,從多個角度來把握詞語的內涵。這樣的教學,學生既理解了詞語的意思,又強化了語感,深化了思維,給他們的印象將會是深刻和持久的。
培養語感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學的本質和核心。在語文閱讀教學實踐中,我們要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善于挖掘捕捉“語感訓練點”和加強有效訓練,指導他們積累豐富的語言文字,打下扎實的語言基礎,做培養孩子語感的有心人,努力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謝盛圻,王華敏.教學的藝術[M].2003年.
[2]何瓊.語感訓練,標點也精彩[J].小學語文教師.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