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梅
【摘要】隨著新課改不斷提出新的要求,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小學教育也處在了發展與轉型的關鍵時期,這也就對小學班主任提出了更規范和更明確的要求,尤其對小學班主任管理語言藝術的規范。使班主任管理語言更具體化、更規范化,這對于全面提升小學生的綜合素質具有重要意義。本篇文章簡要分析了小學班主任管理語言藝術的特征類型和具體策略。 【關鍵詞】小學班主任 管理語言藝術
【中圖分類號】G62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2-0196-02
小學班主任管理工作看似簡單,實則包含多方面的內容,這不僅僅是一份工作,而是一門語言藝術。班主任工作雖然面對的是一堆活潑可愛的孩子,但卻是十分嚴肅的,這就要求教師要以身作則,要起著帶頭模范的作用,要堅持教學理念,結合個體差異,總結出一套適合小學生身心發展的教學方法。因此,班主任結合教學中的小學生的身心特點,合理恰當的運用說話技巧,為學生創造輕松歡快的校園環境,這也就規定了小學班主任管理語言是藝術性和專業性的結合。
一、小學班主任管理語言藝術——師生間的情感交流
小學班主任和學生之間進行溝通,增進師生間的情感交流是十分必要的,這樣就會拉近班主任和學生之間的感情,使學生不會覺得班主任是高高在上的,這對于培養小學生的興趣,充分調動小學生的積極性,充分地融入班集體都具有重要意義。
(一)堅持“學生為本”的指導方針
在日常班級管理工作中,班主任在運用管理語言藝術時,要堅持“學生為本”的指導方針。班主任在和小學生進行溝通的時候,要堅持學生的主人公主體地位,和學生進行輕松歡快的對話[1]。比如,針對班級上有的學生上課總是不集中注意聽講,班主任可找其進行單獨的談話,要從關心學生的角度出發,而不是直接指責批評。
(二)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
班主任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培養學生專長特長,這樣就會使學生產生好奇心,增進師生間的交流,打破老師高高在上的傳統形象。例如,班主任在找學生談話的時候,不再是過去的指責,而是針對學生的優點和長處提出表揚,針對學生身上的短處,給予其合理化的建議,而不是命令性的要求,這樣學生就會感受到教師平易近人的親切形象,就會發揮自己的長處、改正自身不足。
二、小學班主任管理語言藝術——師生間的合理交流
班主任除了管理好班級之外,就是讓學生信服,給予存在問題的學生及時指正,從而激發其學習積極性[2]。如何做到讓學生信服自己,這就要求班主任合理應用管理語言藝術,不要以命令的口吻強加于學生,而是注意把握說話的尺寸。
(一)班主任要動之以理
班主任在處理事物時,不要以教師的立場讓學生服從于管理,而是要以將道理的方式讓學生充分信服自己。比如,班主任在與一個不聽話的學生進行談話時,要摒棄老師高高在上的姿態,要學會以動之以理的方式去感動學生。要成為一名合格優秀的班主任,就要打破常規,從學生的立場出發,運用管理語言藝術,規范自身和學生的行為,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
(二)班主任要曉之以情
班主任要學會換位思考,從學生的視角出發去考慮學生的感受,將自己當作是學生親近的朋友、家人,以平易近人的方式去拉近和學生的距離,以合理說服的方式增進和學生的情感交流,而不是以往的直接灌輸給學生的方式[3]。這樣一來,學生就會更加信賴自己的班主任,從而在班主任的引領下,全身心地投入學習中。
(三)說服教育要合理把握尺度
針對有問題的學生,班主任在對其進行說服教育工作時,要合理把握尺度,找準說話的方式和技巧,切忌批評打罵學生的行為出現。因此,班主任要結合小學生的個體差異、心理特征,選用恰當合理的說法方式和技巧,耐心地勸說學生,而不是命令學生,產生學生的逆反心理。合理把握尺度,而是班主任做好一切以學生為中心的工作的前提。
當然,因為小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非常明顯,再加上他們的年齡都較小,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的一些行為都會存在不合理的地方,這就要求班主任要學會應用語言管理藝術,學會拒絕學生的不合理要求[4]。需要注意的是,班主任對此不能采取蠻橫轉型的方式,更要講求說話的方式,必要時要和學生進行溝通對話,耐心地安慰和勸說學生。
當前,在教育不斷深化改革的新形勢下,小學班主任語言管理藝術也要做出相應的調整。班主任在做好小學班級日常管理工作的過程中,要講求語言管理的藝術性,選用合理恰當的說法方式和技巧,增加師生間的溝通互動,增進師生間的情感交流,從而全面提升小學生的綜合素質,這對于促進小學教育的改革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參考文獻:
[1]宋彥.淺談小學班主任工作如何有效開展[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6,(45):48.
[2]鐘全祿.小學班主任管理語言藝術探究[J].文理導航(下旬),2017,(5):封2.
[3]唐玉蓮.探析小學班主任管理語言藝術[J].小作家選刊(教學交流),2015,(1):288.
[4]支菲.對小學班主任管理語言藝術的思考[J].山西青年,2017,(1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