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靜偉 鄭思陽
【摘要】上世紀90年代初期,在我國大部分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體系中,其實踐教學均以校內教師為主導,學生被限制在校內實驗實訓室里,只有通過短期的“工學交替”或參觀、考察等方式才能與企業 “零距離”接觸。校內教師也只有在教學之余下企業進行短期的掛職鍛煉和學習,才能參與到行業之中,實踐的深度不夠,導致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結合度不高,更偏向于理論知識的講授,在職業素養教育、企業文化引入、職業崗位認知、實踐操作能力、創新創業能力以及產品研發能力等方面相對薄弱,所培養的學生具備較強的專業理論知識和有限的實踐操作能力,缺乏對職業認知、職業匠心、職業道德的理解,向職業角色的過渡較慢。實施“雙導師”教學,大力引進行業專技人才參與實踐教學,將企業文化、行業信息、工匠精神、最新產品等引入課堂,加強校內教師與企業導師之間的深度融合,強強聯合,有助于提升實踐課程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實踐教學 “雙導師” 緣由 優勢 路徑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2-0233-02
一、引言
導師制起源于19世紀英國的牛津大學,被浙江大學的費鞏教授介紹到中國后,在高校中得到推廣。導師制具有四大特點:重視思想見解、重視導師指導、重視博覽群書、重視因材施教。高職院校在實踐教學中實行“雙導師”制是指由企業導師參與實踐課程的課程標準、授課計劃、實訓大綱、實訓指導書、教學評價體系等的制訂,在教學過程中雙導師分工合作,由校內教師負責理論知識的講授,企業導師負責實踐技能的訓練,雙方共同完成課堂教學設計、課堂教學管理以及教學質量評價,從而形成校內教師與企業導師“雙主講、共合作”的教學機制。
二、實踐教學實施“雙導師”的緣由
(一)實踐教學質量提高的訴求
高等職業教育以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工匠精神、技術技能和創新創業能力為中心,來滿足社會發展對高素質技能人才的需求。高職院校要實現這一人才培養目標,不能照搬照抄本科的教學模式,也不能延續中職的教學模式,要探索適合自身的教學模式。
目前,高職院校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僅僅依靠校內教師進行課堂的教學設計和指導,通過仿真性實驗實訓室進行實踐操作,來促進學生的理實融合,提高實踐操作能力,這是遠遠不夠的。實施“雙導師”制,聘請企業的專技人才、能工巧匠來參與專業課程教學,指導學生實訓,使學生更熟練地掌握實踐技能,領悟工匠精神,實現實踐操作與理論知識的有效結合,同時能在頂崗實習前獲得校外導師對職業崗位能力要求的指導。校內、校外導師在課程教學設計上相互協商、通力協作,完成理論與實踐各教學環節,使學生擁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和過硬的操作能力。
(二)師資質量提升的要求
隨著我國高職教育的快速發展,高職院校的招生規模不斷擴大,高職教師隊伍也在不斷擴大。根據教育部高教司對遼寧、四川、陜西、湖南、江蘇五省30余所高職高專院校教師隊伍現狀的抽樣調查顯示,高校畢業生直接任職者高達66%,而從企業調入者只占11%,這表明高職院校的教師中高校畢業生居多,有實際工作經歷者偏少。高校畢業后直接從事高職教育的學科型教師,他們理論基礎扎實,但缺乏企業實踐經驗,動手能力不足,對企業實際經營管理工作知之甚少,處理工作問題的能力亟待提升。雖然目前高職院校選派教師到企業進修實習、掛職鍛煉,但要完全滿足高職實踐教學的需求仍需很長時間。因此高職院校在師資隊伍中引入優秀企業人才迫在眉睫。
實行“雙導師”教學,將行業內實踐經驗豐富的專技人才聘為校外導師,充分發揮校外導師在專業技能、行業信息、工匠精神及實踐經驗上的優勢,彌補校內教師的短板,提升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校內教師與校外導師互相溝通,將行業資源轉化為豐富的教學資源,將行業的人才要求和崗位職業能力直接轉化為教學目標,一舉兩得。
(三)產教融合發展的需求
要推動高職教育的發展,關鍵在于加強行業引領,深化企業參與力度。90年代以來,我國高職、高專、成教向社會輸送了一批又一批從事生產、管理、服務等一線工作的“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人才,其成功經驗就是實施產學結合,強化實踐訓練。當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要培養能夠服務社會經濟發展的高技能人才,也必須加強產業與教育的融合。對于當前我國高職教育存在工學結合程度不高,行業資源利用不充分的問題,國務院提出了《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強調“要引導支持社會力量參與教學過程,共同開發課程和教材等教育資源。…行業組織要履行好發布行業人才需求、推進校企合作、參與指導教育教學、開展質量評價等職責。”由此可見,實施“雙導師”教學是踐行產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的重要步驟,是培養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的關鍵環節。
高職院校的頂崗實習通常安排在學制的最后階段,學生實習之后就面臨著畢業就業問題。學生缺乏足夠的時間將實踐經驗與理論知識相結合,自身反思內化的時間不足。在實踐課程中實施“雙導師”教學,將校外導師的效用前移,有利于完善學生的知識和經驗結構,使學生在校內實訓期間逐步養成良好的職業認知,為未來的職業生涯規劃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實踐課程中實施“雙導師”教學的優勢
(一)“雙導師”教學可以引入企業文化
校外導師作為行業內的佼佼者,具備豐富的實踐經驗、良好的職業修養和工匠精神,他們了解行業職業崗位最需要“什么樣的人”。校外導師在實踐教學和管理上實施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仿真生產運行模式,將企業職業崗位能力需要帶入課堂,為實踐教學營造真實的企業氛圍,使學生的身份發生多元變化。學生不僅是學習者也是學徒,這種企業化的教學管理模式使學生提前受到工作氛圍的熏陶,盡早適應職場環境,實現學校與企業、課堂與職場的無縫對接,為學生進入企業頂崗實習奠定基礎。
(二)“雙導師”教學可以形成教育合力
校內教師側重于理論知識的傳授及專業基本技能的訓練,為學生獲得職業知識、職業技能打下了基礎。而校外導師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則起到專技能力引領、職業規范引導的作用,保證了學生的職業實操標準。實行“雙導師”充分發揮了校內教師和校外導師的特長,形成優勢互補的教學合力,促進了學生對所學理論知識與實踐內容的有機結合和自身經驗的重構,從而提高了職業能力。
(三)“雙導師”教學可以提高育人質量
對學生樹立職業目標而言,校外導師參與實踐教學過程中融入自身職業發展的經驗,講解遇到的問題以及解決的辦法,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職業崗位能力的認知,還可以在學生心中樹立一個生動具體的職業榜樣,成為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導向,讓學生有更明確的職業定位,產生主動學習的興趣。
對學生職業能力的發展而言,實施“雙導師”教學,通過校內教師的“言傳”和校外導師的“身教”,先講后做,邊講邊做,使學生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中理解知識、掌握技能,真正做到“學中做,做中學”,有助于提升其解決實際技能問題的能力和學習遷移能力,實現育人質量的突破。
四、專業課程中實施“雙導師”教學的路徑
在實踐課程教學中實施“雙導師”教學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如課程類型、校內教師和校外導師的遴選、“雙導師”教學制度實施的保障、評價考核體制的完善、實訓資金和實訓基地的建設等。在此以浙江農業商貿職業學院——烹調工藝與營養專業為例,研究實踐課程實施“雙導師”教學的路徑。
(一)實施“雙導師”教學的課程類型,堅持按需設置
實施“雙導師”教學的首要步驟是明確實踐課程的類型,要對該專業的人才培養要求進行研討和論證,保證教學效果。“雙導師”教學是推行實踐課程理實一體化的高度融合,所以實施“雙導師”教學的實踐課程必須既強調職業技能的培養又需要扎實的理論知識。我校烹調工藝與營養專業在選擇實施“雙導師”教學的課程時采取了以下步驟:其一,以學期開設專業核心課程,來確定適合“雙導師”教學課程的數量;其二,校內教師與校外導師共同合作,制訂課程標準、授課計劃和教學質量評價標準等;其三,專業主任對開設的“雙導師”課程教學效果進行論證 ,最終確定“雙導師”教學課程。
(二)嚴格把關“雙導師”師資的遴選標準,落實人才保障
實施“雙導師”教學的關鍵是校內教師與校外導師的選擇。校內教師與校外導師職責不同,其遴選標準也不一樣。校內教師負責實踐課程的教學設計,理論知識的教學以及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所以要求校內教師教學經驗豐富,理論教學功底扎實。校外導師主要負責實踐教學演示與實訓指導,從培養學生職業認識、工匠精神、職業習慣、專業技能等方面入手,所以校外導師要求業務精、素養好、熱情高,要達到三個要求:其一,應具有技師(二級)及以上職業資格證書;其二,在企業一線擔任領班及以上職務的專業技術技能骨干;其三,優先聘請校企合作緊密型單位內的專技人才和能工巧匠。
在實施“雙導師”教學過程中,校內教師要做好學情分析,了解學生的學習能力與已有的知識水平,為校外導師提供詳備的學情資料。校外導師要加強行業信息的搜集和行業資源的利用,總結自身的工作經驗,為校內教師的教學設計提供豐富的實際素材。
(三)建立完善的“雙導師”教學管理體制,做好制度保障
工作職責的落實是“雙導師”教學能否發揮實效的關鍵。只有明確責任與義務才能為“雙導師”教學的實施保駕護航。烹調工藝與營養專業在引入“雙導師”教學時,制定了完善的校外導師管理制度以及“雙導師”教學運行管理制度,對校外導師提出明確的職責要求:第一,共同參與課程標準、授課計劃的制訂;第二,認真完成課堂(實訓)教學任務;第三,指導學生專業技能實訓操作;第四,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的創新與改革;第五,共同做好教學質量評價。
教學管理制度對“雙導師”也作了要求:首先,校內教師與校外導師共同制訂課程教學的授課計劃,合理安排課時比例(校外導師45%以上);其次,認真做好課程教學的各項準備工作;再次,校內教師與校外導師一起做好教學管理、實訓指導、成績評定等工作;最后,課堂的組織管理和教學資料歸檔等以校內教師為主。校內教師與校外導師在制定和執行教學計劃的過程中加強交流協作,使“雙導師”教學真正落到實處。
(四)加強考核評價體制建設,建立教學質量監督機制
建立考核評價體制是保證“雙導師”教學可持續、穩定運行的外界條件,教務處以及系部教學機構的監督更有利于“雙導師”教學的實施。教務處對校外導師聘任建立完善的考核體系,發揮教學督導部門的作用,實現長期監督、實時評價,及時掌握“雙導師”教學的運行情況。系部教學機構要強化過程督導,采取系部考核、導師互評及學生評教等方式進行評價。同時成立以校外專家為主體的專業指導委員會,定期召開課程教學研討會議。對“雙導師”教學情況在學期結束時開展評價工作,考核執行情況,其結果作為教師年終教學業績考核和職稱評定的重要依據,激發校內外教師的積極性與熱情。
(五)提升校內實訓基地功能,夯實理實一體教學保障
實現“雙導師”教學的可持續運行,需要提供充足的資金,為聘任的校外導師提供合理的課酬,保證教學經費的支出,提高導師的積極性。此外,實訓基地是開展“雙導師”教學的場所,要充分發揮“雙導師”教學的效果,必須加強實訓室建設,使其設施設備與高星級酒店廚房接軌,才能滿足相關課程進行仿真實操訓練,實現校內實訓基地與未來職業環境的無障礙銜接,保證“雙導師”教學的順利開展。
參考文獻:
[1]王虹.基于“雙導師”制的高職人才培養對策與路徑[J].教育與職業,2015(3):30.
[2]余景良.港口工程專業群雙任務雙導師實踐教學模式探討[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4(3):85.
[3]徐英俊.北京市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現狀抽樣調查及對策分析[J].職業技術教育,2009(4):61.
[4]吳秋鳳.實施產學結合 加強高職實踐教學環節[J].中國高教研究,2000(12):80.
作者簡介:
賀靜偉(1962-),男,浙江寧波人,浙江農業商貿職業學院實驗師,研究方向為高職實踐教學與烹飪工藝教學。
鄭思陽(1991-),女,山西臨汾人,浙江農業商貿職業學院助理講師,研究方向為飲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