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綺
隨著智能手機、IPad、互聯網等網絡終端技術的廣泛應用,知識的零存整取,學習經歷了1.0時代的“面對面教學”、2.0時代的“把課堂搬到網上”直到3.0時代的“個性化在線學習”1三個階段。今日網絡化時代學習的主要特征有:“知識碎片化”、“教育信息化”、“教學個性化”。各種各樣的“大數據”、“云計劃”充斥著人們的視野,改變了新生代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方式。MOOC自從誕生之日起,以其海嘯式、井噴式的發展一日千里,影響席卷全球,深受各方擁戴和推崇。高校英語閱讀教學如果能夠與MOOC有機結合,此舉一定能夠改變傳統英語閱讀課堂枯燥乏味,交互性差的窘境,改善教學效果,意義深遠。
我們傳統的閱讀課存在閱讀材料嚴重不足、偏重閱讀技巧傳授、忽略人文情懷培養的弊端,僅僅憑借“閱讀——對答案——講解——再閱讀”2的授課模式早已無法滿足今日大學生的學習需求,嚴重與時代脫軌。
正如夏繼梅教授所言,過去我們的教學進入了一個“上課記筆記、下課對筆記、考前背筆記、考試考筆記3”的怪圈,過于“重教輕學”,導致“高分低能”現象的產生。慕課的出現恰好能夠幫助我們的走出這一教育誤區,因為它倡導自主學習,變學生為課堂主體,否定教師搞“一言堂”。事實上,學生中間個體差異顯著,個性化學習才能真正實現因材施教。而且“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 (2010—2020年)”指出要“培養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只會“對答案、記筆記”的大學生嚴重違背了國家對教育的發展要求,背離了教育的本質,這樣的大學生終將被社會競爭無情地淘汰。
眾所周知,無論國內、國際各類英語考試都把閱讀作為必考題型,所以國內各大高校都紛紛開設英語泛讀和精讀兩門課程來提高學生的核心語言能力,然而時至今日閱讀教學仍然是我國外語教學中無法回避的難題之一。傳統閱讀課由于缺乏有效監督檢查機制,閱讀材料不足、陳舊等原因,雖然占據大量課時和教師,然而教學效果不明顯2。其難度之一在于:“我們所讀的英語原文材料無不打上英語民族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生活方式、社會習俗等的文化烙印”4。所以,改進閱讀教學關鍵之一在于普及英語民族文化背景知識以及英語語言文化常識。然而,僅僅憑借英語文化常識就想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還遠遠不夠,其難度之二在于:當今大學生課外閱讀量普遍偏少,缺乏相應閱讀技巧及策略,難以招架各類英語閱讀考試。“在英語為非母語的國度里,大量的英語閱讀則是提高英語的聽、說、讀、寫、譯綜合素質,以熟練駕馭英語的根本支撐點。”4閱讀量的缺失導致詞匯的貧瘠,詞匯的貧瘠直接造成當今英語專業大學生營養不良,無法掌握英語行文的邏輯,無法理解英語篇章的銜接,無法用英語思維。至此,英語閱讀教學改革的艱巨性顯而易見。
傳統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中心,“慕課”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即以學生為中心,整個教學過程貫穿著啟發式、討論式、研究式的知識傳授。5
在這個學習的3.0時代,“個性化在線學習”已經基本普及。我們的教學對象由之前的Digital Immigrants(數字移民)發展到Digital Natives(數字原住民)6。為了實現針對Anyone,Anywhere,Anytime的學習7,教育信息技術、大數據極速發展,信息量與日俱增,數據大爆炸屢見不鮮。國際知名慕課平臺:Edx,Coursera,Udacity等,國內知名慕課平臺:中國MOOC、好大學在線、學堂在線、移動學習平臺blackboard、中國慕課(網易平臺)等教學平臺的出現8;“手機進課堂”的“好幫手”:藍墨云班課、易企秀、初頁、小影(微視頻)、作業盒子等應用的廣泛使用都說明了這一點。
著名教育技術學專家祝智庭教授指出:“要進行信息化學習和教學創新,必須實現三個突破,即突破時空限制、突破思維限制和改變教師角色。”即,踐行智慧教育9。石堅教授在談到“中國外語教育問題的癥結與出路”議題時,說“針對年輕一代手機閱讀的新習慣,指出我們應該研究“90后”學生“指尖上”的學習方法。”10MOOC無疑是我們的解決方案。
基于慕課的種種優勢并且為了適應學習3.0時代的新需求,筆者決定嘗試采用慕課擬對傳統英語閱讀課堂教學進行改革。改革方案主要涉及英語閱讀MOOC的教學模式與評估模式兩個方面。
我們需要構建的是一個掌握最新的“高精尖”信息技術以及教育技術的教學團隊,倡導以“思”為基礎的學習理念,督促師生形成學習共同體,徹底改革現行教學模式,融翻轉課堂與混合式教學模式于一體。受胡明教授啟發11,我們的改革方案為:Reading plus,改革后的教學目標為“促進思維,拓展詞匯,提高寫作”,即以讀促寫,以思導作。我們的教學理念為:Learning reading by vocabulary accumulation,cultural background expansion, thinking in English and writing.我們改革的最主要目標是在積累詞匯量、在拓展語言和文化背景知識的基礎上著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以讀帶寫,貫徹“接受與產出并進”的原則12,以語言輸入帶動語言產出,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讀寫能力。
1.教學改革方案:混合式學習與翻轉課堂相結合
網絡課程起源于19世紀13,發展至今興盛不衰,最近再次勢頭兇猛,其優勢在于迎合網絡時代要求、培養自主學習能力、節約資源提高效率、優化課程教學效果。翻轉課堂之所以會如此深受師生喜愛,關鍵的因素在于它提倡“按需學習”的原則14,每一個學生都可以依據自己的需求自控節奏地自學相關內容。這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材施教無疑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因此,本改革方案將其付諸實踐,助力教學。
我們將采用“學生網絡自主學習”加“教師課堂面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在綜合參考了陳仕清老師的翻轉課堂實施方案15以及任朝旺老師的教改方案之后,我們教學改革方案的具體實施步驟為:學生于課前在網絡上自主學習微視頻,即:課外知識預習;課堂上的前半部分課教師與學生一起研討,教師輔導學生練習;后半部分課教師總結歸納課堂所學,布置課外作業促進學生鞏固吸收,而后安排下次課的預習任務并給予學生相應的預習指導;學生課后完成課外作業,參與討論互動、同伴互評、教師答疑;學期末教師組織課程考試。
關于課前預習:同學們于課前學習的是針對閱讀技巧與策略設計的教學微視頻,課堂上將閱讀技巧結合所選文章進行鞏固拓展練習,加深理解,促進內化吸收。關于課外作業:我們選擇運用當前大學生最常用的三種社交網絡工具:QQ群、微信群以及新浪微博16,以網絡鏈接的方式發送到群里,只要手指輕輕一點,即可打開鏈接,方便同學們接收、提交作業。
2.微視頻制作、教學素材選擇以及教學設計
英語閱讀課微視頻以主題模塊為單位,中英雙語結合,英語為主中文為輔,旨在提供背景文化知識、相關詞匯講解和閱讀策略、技巧訓練。教學微視頻設計制作的原則:圖文并茂,動靜結合。融合課件、音頻、視頻、動畫、動漫等多種媒體手段,運用Character Builder, Crazytalk, Premiere, Adobe Captivate17等多種軟件制成的微視頻將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激發學習興趣,活躍學習氛圍,帶領學生進入真實語言情景,融新穎性、生動性、交際性、趣味性、知識性于一體,親身體驗目標語語言文化的熏陶,感受英語的魅力。
為了克服傳統英語課堂閱讀材料不足、陳舊等問題,我們將貫徹“全面撒網,重點挑選”的原則,通過網絡、實體書店等多種途徑挑選英語閱讀材料。閱讀題材涉及政治、經濟、社會、語言、文學、藝術、體育、生活、醫學、教育、哲學、歷史、外交、經貿、新聞、法律、科技、軍事、環保等領域,而且會傾向性地挑選更多學生感興趣的科技類、時政類、人物傳記類、網絡熱點類文章,以突出體裁的多樣性和內容的時代性、信息性、趣味性與實用性18。
針對英語專業低年級學生,我們選擇以外文出版社出版的新思維英語專業基礎階段系列規劃教材《英語閱讀1、2、3、4》為主,從中挑選大部分閱讀技巧與閱讀素材。(該課程設置為兩學年,四學期,一學期使用一冊。) 除此以外,我們增添了H. Douglas Brown的Teaching by Principles: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19為教學參考書,參考其中建議的有關閱讀的教法,作為教學方法、實施策略指導。
《英語閱讀1、2》兩冊涉及到的閱讀技巧主要包括 :skimming, scanning, prefixes and suffixes,denotation & connotation, identify the topic,reading for the main idea, supporting details,comparison and contrast, cause and effect,problem and solution, transitions, thinking critically about what you read(略讀、掃讀、前綴與后綴、內涵與外延、辨別主題、閱讀大意、閱讀細節、比較與對比、原因與結果、問題與解答、過渡、批判性思維)等12個。
H.Douglas Brown一書第16章:Teaching Reading,提到了14個成為高效讀者的閱讀理解微技巧,包括 :“1. Discriminate among the distinctive graphemes and orthographic patterns of English.... 14. Develop and use a battery of reading strategies, such as scanning and skimming, detecting discourse markers, guessing the meaning of words from context, and activating schemata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texts.” (P291) 詳細闡述了10個閱讀理解策略:“1. Identify the purpose in reading. ... 10. Capitalize on discourse markers to process relationships. ”。(P292-296)
我們將《英語閱讀1、2》兩冊涉及到的12個重點閱讀技巧作為主題設計成12個教學微視頻,加上精心編排的配套練習供同學們于課前在網絡上自主學習,幫助他們掌握相關閱讀技巧及策略。課堂面授時學以致用,將H.Douglas Brown提出的14個閱讀理解微技巧以及10個閱讀理解策略整合滲透到相關閱讀資料中綜合由下而上(bottom-up)與由上而下 (top-down)兩種分析方法進行文本分析:包括有關語言、語義細節的內容分析以及邏輯順序和文章層次的結構分析。并且將閱讀理解過程劃分為“讀前、讀中、讀后”三個階段,基于不同的閱讀階段按照同學們的語言水平(初級、中級、高級)分層設置針對性的閱讀任務:1)讀前:略讀掃讀預測練習,激活圖式,導入熱身;2)讀中:主旨練習,關注事實和修辭手法,有目的性閱讀;3)讀后:辨別大意,借助語境猜測詞匯,討論作者的思路,檢查語法結構,引導拓展寫作練習。以促進同學們對于知識點的消化與鞏固,提高英語語言熟練度。
1.傳統課堂的評估模式
在傳統課堂里相繼出現過兩種評估模式:終結性評價(Summative Evaluation)與形成性評價(Formative Evaluation)。“形成性評價主要是幫助學生發展,包括測試學生的學習能力(Aptitude)、對所學內容的掌握情況(Diagnostic)和所取得的進步情況(Progress);終結性評價的目的是對學生所學的內容進行終結性判斷,主要在于掌握學生已取得的成就(Achievement)、已達到的水平 (Proficiency)和在同伴中所處的位置(Placement)。”8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兩種評估模式于上世紀先后誕生,時至今日,這兩種評價方式仍然主導著教學界的評估體系,究竟孰優孰劣難分伯仲,兩者相輔相成。
2.英語閱讀MOOC評估模型
基于傳統課堂的評估模式,英語閱讀MOOC的評估模型將在終結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基礎之上增添自我初評(self-assessment),教師評價(teacher assessment)和同伴互評(peer assessment)。該模型的關系結構圖為(見表1):
表1 英語閱讀MOOC評估模型

具體實施方案:
第一步,課后,同學們通過點擊網絡鏈接的方式登錄作業網址,完成作業并且進行自查,即自我初評;第二步,檢查、研討、點評其他同學的作業進行同伴互評,如有疑問可以給教師留言;第三步,教師上線答疑,批改作業,對于同學們提出的問題給予及時解答并且提出修改意見和專業建議,即教師評價;第四步,學期末,教師綜合本學期學生的視頻學習進度、練習答題情況、作業完成狀況、參與互動頻率、提問答疑次數與質量等表現給學生逐個評定平時成績,即形成性評價;第五步,課程考試后,基于卷面成績教師給出最終的終結性評價。評估過程中,前兩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處于隱身狀態,在后臺默默觀察;而后教師于第三步全面“上線”,監督檢查評判學生的學習效果并且給予建議反饋、打分評定等級。
英語閱讀MOOC評估模型通過宏觀與微觀調控,融合五種評估方式,協調自我、同伴、師生多元交叉配合監督,旨在構建師生的學習共同體,充分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英語核心語言技能,督促學生專注學習。
英語閱讀MOOC教學模式改革方案包括教學模式改革與評估模式改革兩部分,前者試圖改良課前教師的教學設計,提高學生的預習效率;后者關注課后學生反饋,教師課堂教學效果檢測,以查漏補缺,不斷改進創新課堂教學模式,促進高效學習的發生。
筆者于2016年11月參加了在廣東中山召開的廣東省外國語言學會2016年年會,年會主題為:互聯網+背景下的外語教師專業發展。在聽取了各位前輩專家的系統闡述之后,對于新形勢下的學習變革、知識變化以及課堂教學改革有所了解,體會頗深,故而萌生了借助MOOC改革本校英語閱讀課堂教學的思考。本人在此由衷地感謝各位與會專家的耐心講解與經驗傳授,此次年會本人獲益匪淺。但是由于客觀條件的限制,目前本研究僅僅停留在初步探索階段,所做的探討尚顯粗淺,實踐有待完善。在學界對于如何進行英語閱讀MOOC教學改革見仁見智的時候,本文權作引玉之石。
除此以外,MOOC并不是萬靈藥,本身也存在缺陷。比如:對于學生的自律性與獨立性要求較高13,學習平臺后期如何維護,遠程師生關系如何維系等。希望以后可以進一步將想法付諸實踐,先破后立地將做法貫徹到底,打破局限與瓶頸,同時期待各位同行專家的參與分享、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