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亮
摘 要 隨著新媒體市場的不斷擴容,人人都是信息的生產者和傳播者,傳統的報紙媒體在發行和新聞傳播方面遇到瓶頸。尤其是對地市級的黨報來說,如何做好正面宣傳工作,在讀者群體中具有較大的影響力,是當前新媒體形勢下黨報急需破解的難題。做好黨報的新聞宣傳工作,需要從新聞策劃、貼近百姓和主旋律等角度出發,尋求更好的自我定位。文章以基層黨報的新聞現狀為例,從民生、人文、社會和新聞傳播的角度出發,探討如何做好黨報新聞宣傳,拉近黨報與讀者之間的距離。
關鍵詞 黨報;新聞策劃;新媒體;正面宣傳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8)214-0026-02
在中國傳媒歷史的發展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在不同的時代,黨報被賦予不同的職能和特點,展現出較大的差別。相比之下,我們當前是處于新媒體信息爆發的環境中,不同于革命時代的軍事政治宣傳策略,也不同于新中國成立之初的生產建設環境,與改革開放之初的經濟文化大討論也不同。在新媒體環境下,黨報應該做好正面宣傳工作,弘揚社會正能量,為讀者送去更有價值的信息,提升人民群眾的經濟文化生活水平。
1 黨報新聞的優勢
黨報作為宣傳部門重點關注的媒體機構,具有先天的良好發行條件,其運行機制受市場影響比較小,受經濟形勢影響的波動不大,相比于生活類媒體,在傳媒市場中具有十分穩定的新聞、廣告和發行環境,生存壓力微弱。從黨報新聞的特點來分析,我們發現黨報新聞擁有以下優勢。
1.1 黨報新聞的權威性高
傳統的黨報新聞策劃多從黨和政府工作等角度出發,注重時事新聞的發布和解讀,在新聞策劃過程中往往通過事件解析、政策解讀等方式進行報道,新聞事實上經得起推敲。同時,黨報新聞對發布性新聞的審核力度較強,對敏感信息再三確認才能刊發,虛假新聞、失實新聞和因采寫水平問題造成的低質量新聞,都能在審核過程中被清除,這讓黨報新聞的權威性遠高于其他報紙和新媒體的新聞。
1.2 黨報新聞角度不追求獵奇
黨報新聞除了具有權威性的外部特征外,還有“正直”的內涵特征。黨報一般是各級黨和政府的機關報,一般直接或間接隸屬于當地的宣傳部系統,管理嚴格,具有較強的規范性。受到這些條件的限制,黨報具有嚴肅的特點,花邊新聞、娛樂新聞、擦邊球新聞、過分搶眼球的新聞,都會被盡可能克制。盡管以上新聞形式在新媒體環境或生活類媒體上比比皆是,但黨報的嚴肅性拒絕這些新聞的出現,這讓黨報新聞在某些獵奇心態讀者眼中,缺乏一定的“可讀性”,但也避免了此類新聞為媒體機構帶來的負面影響。
1.3 黨報的從業人員培養機制更完善
與新媒體機構相比,紙媒對人才的培養機制更加完善,一方面是有固定的培訓期,通過老記者帶徒弟或者集中培訓的方式,讓年輕員工逐漸約會基礎工作,不斷提升業務水平。尤其在黨報媒體,這種培訓學習更有章法,有詳細的規劃和先進的培養方式,尤其是對黨和國家當前政策法規的學習,提升了思想覺悟、政治水平、業務能力,對把握好新時期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方向提供了健康、正確的指導,為黨報新聞的真實正確提供了保障。
2 黨報新聞存在的不足
在當前的黨報新聞傳播中,我們發現多數新聞都是以“黨政新聞”為主,重視新聞的發布性,而忽略了新聞的民生特點,讓黨報新聞呈現出陽春白雪的特點,最終導致曲高和寡。在讀者的認知中,黨報新聞就是給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閱讀的,內容上是以政治生活為主,而普通的老百姓距離政治生活太遙遠,認為自己并非讀者群體。
從黨報新聞的角度來分析,我們發現其具備以下劣勢,而且這些不足的出現,也多數與黨報新聞的優點息息相關。
2.1 部分黨報忽略市場和讀者
從全國角度來看,不少基層市場的黨報媒體,在新聞創作和市場開拓中固步自封,甚至完全拋棄新聞規矩,刊發一些自己不喜歡閱讀、讀者更不喜歡閱讀的新聞稿件。
這種情況出現的原因,在不同省和地級市有較大差別。在傳媒界有一句“政治家辦報”的理論,這句話的正確性是無可厚非的,但某些報人卻曲解了這句名言,用自己的錯誤理解去指導黨報的發展。政治家辦報,指的是報人要有政治眼光和大局觀,而不應該有太多的局限性,要跟隨國家、民生和社會形勢的發展去做新聞、做報紙。但在某些媒體眼中,“講政治”被曲解成“應聲蟲”甚至“毫無擔當”,這種心態背離了經濟規律和新聞規律,忽略了市場形勢和讀者閱讀需求,也難以承擔起黨和政府賦予的正面宣傳、輿論監督、服務群眾的重要職責,反而成了閉門造車和自說自話。
2.2 缺乏有創意的新聞策劃
黨報新聞給讀者的印象是“硬”,這里不是真材實料的概念,而是文風太硬,讓讀者沒有閱讀的快樂。黨報多為時政新聞,其中有不少是會議新聞、領導干部活動新聞和政策發布性新聞,這些新聞稿件在經年累月的創作發表歷程中,形成了格式僵化的“套路”,盡管這些“套路”為黨報新聞帶來了許多便利,但會讓新聞失去語言魅力。
最重要的是,在黨報新聞的“套路”之下,黨報的新聞策劃受到了極大限制。黨報從業人員容易為自己限制選題范圍,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太敏感的話題不敢做,負面信息不能做,好人好事的選題千篇一律、泛濫成災。一些有創意的新聞策劃,多數集中在城市建設、經濟形勢、宏觀政策等領域,多數都是高高在上的“大選題”,這對讀者來說具有比較高的閱讀壁壘,而容易理解的社會生活、民生新聞,要么選題不受重視,要么稿件寫作方式不接地氣,導致黨報新聞的策劃缺乏創新性。
2.3 缺乏新聞服務意識
黨報新聞要有“服務意識”,堅持政治導向和服務導向相結合,但在當前的形勢下,但大公報新聞的政治導向毋庸置疑是堅定不移的,但其服務導向卻依然不足,缺乏普通群眾作為讀者群,缺少與讀者之間的互動,缺少具有服務價值的新聞稿件,都制約了黨報新聞的進一步發展。
3 提升黨報新聞傳播力的建議
2013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對新聞工作提出了以下論斷:“多宣傳報道人民群眾的偉大奮斗和火熱生活,多宣傳報道人民群眾中涌現出來的先進典型和感人事跡,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滿足人民精神需求。”因此,黨報新聞在新媒體時代的新發展,應該做到既堅持黨性,又延伸民生領域的服務性,雙管齊下,確保自身權威性不受影響的同時,不斷提升當真新聞的貼近性,讓新聞工作為當地和政府施政服務,同時也為人民群眾的經濟文化生活水平提升服務。
提升黨報新聞的傳播力,做好新媒體環境中的轉型升級,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升影響力。
3.1 改變黨報新聞固有的僵化思路
新聞是為讀者服務的,讀者群體的定位要精準,擔保的讀者不僅是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同時也包括這些單位的工作人員,以及廣大人民群眾。多做反映黨和政府大政方針的新聞,更要多做群眾喜聞樂見的好新聞,讓讀者對黨報產生親近感,才能在更多的領域中擴大新聞影響力,實現上級賦予的新聞傳播職能。所謂民生新聞,并不能簡單地認為是雞毛蒜皮、難登大雅之堂的新聞,而是將老百姓關注的衣食住行、經濟、娛樂、文化等方面的內容,納入到新聞策劃和整體構架中,貼近百姓的人常生活,以此彰顯黨報新聞的人文情懷和服務意識。
3.2 提升黨報新聞策劃的質量
隨著新媒體的發展,人們獲得信息的渠道增多,也更加便捷,因此讀者的閱讀數量也大幅度增加。讀者們在多層次的閱讀中,不斷了解新聞事件的發生規律,對新聞報道的角度和深度也有自己的想法,無心意的新聞事件和新聞報道方式,已經讓一些讀者無法獲得閱讀興趣,無形之中讓報紙失去了一部分讀者群體。在報紙的運作中,黨報要從專業視角出發,系統了解百姓的日常生活,既要有正面新聞為主的新聞風格,也要有負面和監督性的報道穿插其中;既要有長期的連續報道來關注某一類時間,也不能影響整體的新聞數量;既要有短平快的消息報道,也不能減少深度報道和策劃性稿件的持續 推出。
3.3 增強黨報新聞的社會責任感
黨報被賦予了更多社會責任感,要從全社會的角度去考慮問題、策劃新聞報道,并力求做到全面、深刻和合法合規。以“三農問題”為例,對生活類媒體而言,此類經濟產業方面的報道并不會引起較大關注,但其重要意義關系到每個人,因此黨報在新聞策劃中,應該有所側重地關注農民增收、農業生產、農村教育、農民個人發展等問題。在這個過程中,黨報新聞策劃要善于發現問題,以小見大,選材新穎,充分發揮服務讀者、關注社會熱點話題、高瞻遠矚的黨媒特點,利用媒體在信息采集和傳播中的優勢,綜合利用各類社會資源,剖析當面社會中關于政治、經濟、文化、民生領域的現象。
參考文獻
[1]趙千里.加強地市黨報的新聞策劃[J].新聞愛好者,2009(21):34.
[2]劉玉彩.移動互聯網時代企業品牌傳播的轉型探究——兼論企業品牌傳播從業人員的媒介素養提升[J].中國商論,2017(27):57-58.
[3]陳珂.新媒體環境下媒介素養教育的探討研究——兼論媒介素養教育對“工匠精神”傳播的推動[J].中國報業,2018(2):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