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曦
摘 要 本文將就核電企業如何運用新媒體進行正面價值傳播進行探討,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梳理核電企業輿論引導模式,積累社會公眾信賴度,提升企業在輿論層面、整體層面的抗風險能力。
關鍵詞 新媒體;核電;輿論引導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8)214-0071-02
1 新媒體時代
1.1 何謂新媒體
新型的媒體或者新興的媒體都是新媒體。目前,在為業界廣泛接受的、廣義的、相對準確的“新媒體”定義是——新的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的媒體形態,如數字雜志、數字報紙、數字廣播、手機短信、移動電視、網絡、桌面視窗、數字電視、數字電影、觸摸媒體、手機網絡等。新媒體能對大眾同時提供個性化的內容,是傳播者和接受者融會成對等的交流者、而無數的交流者相互間可以同時進行個性化交流的媒體。新媒體的特征具有交互性與即時性,海量性與共享性,多媒體與超文本,個性化與社 群化。
1.2 新媒體時代的傳播特性
博客的出現,讓每個人都成為“自媒體”,能夠自主地向外傳播實施、發表觀點。而微博的出現,手機作為終端,讓微博的門檻更為降低,直接導致龐大的用戶群體。微博的使用群體和傳播方式,讓信息的傳播更為迅速,輿論的放大性更為凸顯。而微信,它以較之微博更為隱私的方式,在個人的“朋友圈”中傳播信息,在輿論引導方面發揮著重要 作用。
根據騰訊旗下的企鵝智酷公布的《2017微信用戶&生態研究報告》顯示,截止到2016年12月微信全球共計8.89億月活用戶。同時,根據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米爾格蘭姆在1967年實施的一項著名的“小世界”實驗,美國社會網絡中人與人的距離大約平均為6,也就是說一個普通的美國人想找到美國總統或其他的陌生人,從理論上講只要通過6個人,也就是后來的“六度分隔理論”,微信傳播力量驚人。
在新媒體時代,每個行業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因為正面的信息傳播得更為廣泛,而負面信息往往以更加迅猛的方式迎面“拍”來,諸如核電這種具有特殊性、高關注度的行業、企業更是如此。
2 新媒體時代,核電行業/企業面臨的挑戰
由于核武器以及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故的緣故,在公眾的刻板印象里,“核”具有震懾性和高輻射性,是個可怕的事物。由于涉“核”,核電較之火電、風電等其他發電形態,也更為大眾所關注,區域的影響會擴展成為全球性的輿論浪潮,直至影響各國的核電發展戰略、政策,這就是核電企業面臨的輿論環境的特殊性。
1979年的美國三里島事件和1986年的前蘇聯切爾諾貝利事件都是在傳統媒體形態下,發生的世界核電史上的重大事故,它們極大程度影響了美國、前蘇聯以致全世界的核電發展政策和進程,但對公眾的影響還基本為區域性。但2011年的日本福島事件,由于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廣泛、持續關注,在全世界范圍內引發了輿論風暴。由于公眾的各種方式、途徑的意見表達,德、意、韓等國紛紛表示重審各自的核電站計劃;中國也作出了立即組織對我國核設施全面安全檢查、加強正在運行核設施的安全管理、全面審查在建核電站、嚴格審批新上核電項目等系列決定。
在傳播方式急速變化、變革的新媒體時代,核電企業應如何做好輿論應對、引導,如何面對突發的危機事件,樹立自己良好的公眾形象?這是建立新媒體時代下輿論引導模式的必要性。
3 核電企業新媒體時代的輿論引導模式
3.1 輿論引導模型的構建要素
輿論引導,從橫向、相關方層面來講,可以分為內部輿論引導和外部輿論引導。內部輿論引導,主要針對企業的員工、業界同行、政府相關決策部門等;外部輿論引導,主要針對社會公眾、媒體等。
輿論引導,從縱向、管理情境層面來講,可以分為日常管理中的輿論引導和危機應對下的輿論引導。日常管理下的輿論引導,主要是指企業在正常運營管理過程中,通過一系列有重點的、配套性的、長效的措施進行的輿論引導;危機應對下的輿論引導,主要是指企業在突發事件中,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將危害和負面影響降到最低,此項工作必須是以日常輿論引導工作為基礎。
輿論引導模型的構建,必須橫向、縱向兩個層面著手,才能是完整的、有效的、相互協調的。同時,輿論引導從傳播的類型來看,主要分為人際傳播(個人與個人之間的溝通交流活動)、群體傳播(社會群體與成員、成員與成員之間的溝通交流活動)、組織傳播(組織與其成員、組織與所處環境之間的溝通交流)和大眾傳播(職業的傳播者通過大眾傳播媒介,將大量復制的信息傳遞給分散公眾的傳播活動)四種。本文根據重要性、實效性和篇幅所限,著重從組織傳播和大眾傳播兩方面展開。
核電企業輿論引導模型如下:
3.2 橫向輿論引導
3.2.1 內部受眾:員工、業界同行、政府相關決策部門
員工、業界同行多為專業人員,政府相關決策部門也由于業務對口、專業人員配備等,因此傳播重點應為對國內外核電發展形勢的分析、三代核電重要進展/成果和重大工程節點的實現等。
在傳播利好信息、振奮精神、鼓足干勁、推動決策的同時,要在適度的傳播范圍內,圍繞不利形勢、政策展開研究和分析,促成各條線聯動,做好前瞻性的工作應對。
3.2.2 外部受眾:社會公眾、媒體
由于“核”的專業屬性以及長期以來核電企業相對低調的作風,公眾對核電了解得并不多,而福島事件將核電企業、核電行業在新媒體時代,第一次以一種猛烈的方式推到了公眾面前接受“拷問”。雖然在此之前,一些核電企業也做過核電科普,但大多數是針對核電廠區域內的公眾,并未在主流媒體上開展過大規模的、有廣泛影響力的核電科普。而福島事件后,核電行業、企業也將目光更多地投在了面向社會公眾的科普工作上。
但目前核電企業科普工作多為點狀、分散地展開,沒有一個系統性的、年度性的整體安排,沒有將社會主流媒體很好地吸收進來,科普工作的覆蓋面和實效性都有待提升。
3.3 縱向輿論引導
3.3.1 日常管理中的輿論引導
強化日常管理中的輿論引導,須從原來的行政管理架構中脫離出來,圍繞首席信息官制度,建立一整套完備的、跨部門的日常性、綜合性管理制度;同時,須跟主流媒體跑口記者、內參記者/編輯做好日常的溝通聯系,建立媒體資源庫。
日常輿論引導要在做好核電科普的基礎上,圍繞重大成就/成果等進行事件策劃、事件營銷,通過企業平臺和社會媒體,積極傳播正能量,形成有利的輿論氛圍,爭取公眾理解和信任。
日常輿論引導工作是在積累輿論基礎,沒有日常的磨練,就不可能扎實的工作水平,就不可能打好應急仗,就不可能營造積極、正面的輿論形象。
3.3.2 危機應對下的輿論引導
危機是指危及組織利益、形象、生存的突發性或災難性的事故或事件。對于核電行業/企業而言,出現核事故是最大的危機。危機管理則是指針對組織自身情況和外部環境,分析預測可能發生的危機,指定相應的針對性措施,一旦發生危機,能有條不紊地化解危機,重新恢復信譽和市場的一整套機制。危機管理包括對于危機預警、防范、化解的全過程。
危機應對下的輿論引導,首先要在日常工作中,建立危機應急預案,對危機發生的情境進行預設,分級、分階段設置工作流程。好的危機應對絕對是功在平時。危機發生之后,必須第一時間建立危機應對領導小組及新聞發言人支撐團隊。作為內外溝通的樞紐,新聞發言人必須全程參與領導小組活動,從而保證對事件有全面的了解,確定合適的話語口徑;新聞發言人絕對不能“單打獨斗”,必須有技術和傳播方面的專業團隊支撐,盡快形成應對問題單,避免人因錯誤。
在危機應對中,應本著誠懇的態度,切忌強硬拒絕回應;應著重對事件本身和進展作出描述,切忌下判斷;應適度進行核電科普,避免誤會和錯解。在危機緩解之后,也要通過適當的渠道發布信息,表明立場態度,爭取公眾理解。
4 結論
新媒體時代,幾乎所有的個人、所有的組織都被裹挾在其中。核電企業應該以更加公開、透明、主動、積極的姿態呈現在公眾面前,在扎實做好技術創新和工程建設、保證核安全的基礎上,了解輿論傳播的特性和規律,加強對內對外的溝通和交流,建立完備的輿論引導模式。
參考文獻
[1]王敏.新媒體時代網絡輿論引導策略研究[J].信息技術與信息化,2018(1):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