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迪加
摘 要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人工智能正在逐漸構造新的生活模式。在這個大的技術背景下,智能媒體時代作為一個新興的媒介時代,影響著媒體信息服務的方方面面。預測性的研究未來媒體的智能化服務,成為媒體在技術革命中尋找發展機遇的重要一步。因此,基于服務滿足需求這一核心理念,從用戶對智能媒體的掌握與應用程度,進行合乎實際的服務策略研究。從而在理論層面和現實層面為媒體的智能化服務提供一些可靠的發展方式。
關鍵詞 用戶需求;媒體服務;智能媒體;災難新聞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8)214-0135-02
1 人工智能
1.1 人工智能的源概念
近些年,隨著“人機世紀大戰”登上微博熱搜榜,“人工智能”一詞成為理論界的研究熱點。其實“人工智能”最早一次提出是在20世紀Dartmouth學會上。之后,眾多學者對這一概念進行剖析,不斷深化。但是,由于當時科學技術的局限性,使得“人工智能”的具體呈現十分困難,用戶對于這一概念并沒有切身體會。
1.2 人工智能的發展階段
自20世紀60年代,人工智能出現以來,歷經半個多世紀,不論是在科學理論層面還是應用技術層面都實現了飛速的發展。但是,總體經歷了3個階段。由于人工智能是對人類意識與思維模式的模擬,所以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必定會解放某種人力。因此,筆者劃分人工智能發展階段是基于工智能對人的解放程度。在這個思路之下,得出了半個世紀以來人工智能的發展歷程。
1)用程序解放人的雙手。人工智能發展的第一階段是利用計算機的運算程序,模擬人類簡單的數據處理和存儲。例如:早在1996年的“人機象棋大戰”,比賽雙方分別是IBM的深藍計算機與國際象棋冠軍卡斯帕羅夫。但是,比賽結果以計算機的勝利告終。從此,開創了人工智能的強運算發展階段。
2)用數據解放人的知覺。所謂知覺是生命體的共同特征。不論是植物、動物還是人類,都可以根據外界環境的變化做出相應的知覺反應。例如:含羞草可以根據外界的碰觸而卷起枝葉。然而,相比于動、植物的知覺反應,人類的知覺反應更為復雜。但是,隨著相關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工智能逐漸突破了原有機械層面的發展,變得更為人性化。例如,于2015年出現的谷歌無人駕駛汽車,就是機器用數據解放了人的知覺。相比于之前的發展階段,這一階段的人工智能更追求數據深層運用,是正在發展的階段。
3)用技術解放人的思考。用技術解放人的思考是人工智能的從目前發展來看的最后一個發展階段,也是人工智能的最高程度,這一階段的到來將會使智能化設備趨同于人類自身,幫助人類完成更高一級的工作。當然,目前來看這個階段還沒有 到來。
2 地震新聞傳播與人工智能
2.1 地震新聞
地震新聞是災難性新聞中最常見的一種,是民生新聞的一部分。因而,災難性新聞的傳播通常會影響到社會輿情的發展,最終影響社會的和諧與穩定。以災難性新聞為研究對象,可以有效地發現媒體服務與人工智能結合發展的新契機。
2.2 地震新聞傳播路徑的智能化
1)新聞的生產。在新聞生產環節,由于人工智能的投入,簡單的信息編輯逐漸由編輯機器人來完成。對比“唐山大地震”和“四川九寨溝地震”新聞傳播。早在1976年7月28日3時發生的唐山大地震,信息生產是由人力編輯完成,而民眾接收到這次地震事實信息是在一天之后。然而,最近的四川九寨溝地震,從事發到報道發出,只用了18分鐘。在新聞的生產環節,借助編輯機器人進行事實編輯僅僅用時25s。相比之下,我們可以發現人工智能參與新聞生產,可以大大加快新聞的生產速度,在追求時效性的今天可以提高媒體的公信力。
2)新聞的表現方式。新聞媒體經過紙質媒體、廣播媒體、電視媒體、互聯網媒體這四個發展階段,不斷豐富著新聞的表現方式。隨著人工智能的投入,新的表現方式進一步出現。例如:虛擬現實技術(VR)的投入,使得新聞的表現突破了非現場的表現方式,讓用戶可以直擊新聞發生的現場,如實還原現場,增加新聞的真實性。在地震新聞的報道中可以利用VR技術還原地震發生時的狀況。
3)新聞的傳播方式。在過去新聞的傳播方式是以單向傳輸為主,總是由媒體將新聞事實通過一定的傳播介質,傳輸給用戶。但是智能媒體時代,媒體對于人工智能的投入,改變了這種單一傳播模式,變為傳受雙方的互動傳播,特別是新聞發布平臺的人機互動成為當下新聞獲取的新形式。同時,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投入,新聞傳播平臺可以根據用戶的搜索記錄進行有針對性的個性化推送服務,增加了新聞傳播的有效性。
3 用戶需求與媒體智能服務
3.1 傳統媒體時代下用戶需求
在傳統媒體時代,新聞呈現供不應求的狀態,人們對于媒體的需求主要是新聞的發布,通過新聞的發布指導用戶的生產與生活。因此,在這種媒介環境之下,用戶只是信息的接受者。
3.2 智能媒體時代下用戶需求
隨著媒介環境的不斷改變,新聞的供求關系也發生改變,輿論場上充斥的新聞逐漸供大于求,用戶對于海量新聞排斥感越來越大,新聞傳播的有效性逐漸降低。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給媒體發展帶來新的機遇與挑戰。為了更好的把握發展機遇,我們需要從用戶的真實需求入手,合理規劃媒體智能服務。
1)用戶需求數據統計結果。本次問卷調查根據媒體在新聞傳播過程中的智能服務進行題目設置。共設置12個問題,11道封閉性選擇題,1道開放性填空題。截止目前,共收回已填問卷201份,其中有效問卷201份,平均每份答題時間2分37秒,符合問卷調查問題設置的時間范圍。為了保證抽樣數據的真實性、客觀性與普遍性,本次參與問卷調查的客體地域分布廣泛,涉及職業近32種。通過分析問卷調查的結果,可以發現高達76%的用戶,對于新聞編輯是人工還是機器人并沒有直接的關注。因此,該數據可以說明,媒體當下掀起的智能化熱潮是有一定預測性的。僅從用戶需求角度來看,用戶并沒有關注到智能媒體時代的到來。因此,當下媒體沒有必要恐慌于智能媒體會代替人工媒體,只要從預測的角度加以應對,從用戶需求角度找尋自身發展的機遇即可。
2)用戶所需的媒體智能服務。進一步對問卷其余各題進行分析總結,可以發現媒體的智能服務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第一,本次調查200人中58.5%的用戶贊成災難性報道由寫稿機器人撰寫。因此可以發現,寫稿機器人生產新聞的時效性、客觀性是用戶支持的主要原因。但是也存在41.5%的用戶不贊成,因為用戶除了希望收到地震級數等客觀數據的報道之外,更希望接受有人情味、包含人性關懷的災難性報道。因此,在智能媒體時代下,媒體可以利用智能設備進行常規的數據性報道。同時,結合人工與智能數據分析進行有深度的報道,滿足用戶的深層次需求。第二,關于VR(虛擬現實技術)的用戶調查,50.75%的用戶十分看好虛擬現實技術在新聞報道中的應用。當然在數據調查中,我們也發現有近45.27%的用戶沒有接觸過虛擬現實技術。依據傳播學已有觀點來看,這近90多人是未來VR技術的潛在用戶。由此來看,未來媒體提供的智能服務可以是將新聞報道與人工智能相結合,豐富新聞的表現形式。例如:用無人機技術展現更加客觀的新聞現場。第三,隨著互聯網跟蹤技術及大數據處理技術的不斷提高,個性化推送成了當下新聞傳播的新形式。而個性化推送背后就是人工智能的運用。本次調查201人中希望被提供個性化推送服務的人高達80.1%,可見這種新的智能服務是被用戶所接受的。但是,這項服務所依據的平臺信息追蹤行為卻不被用戶所接受,201位用戶其中有138位用戶拒絕的理由是基于隱私權的保護。所以,在未來媒體為用戶提供個性化推送智能服務時,要注重用戶信息及數據的保密。這也就涉及到大數據時代下,用戶數據使用的合法性。
根據問卷調查的最后一個開放性問題(題為:您希望媒體為您提供哪些智能服務),我們可以發現用戶對于媒體智能服務的需求基本是對現有新聞生產、表現、傳播形式上的改變。例如:用戶希望媒體提供的新聞,通常是以全景拍攝為表現方式,以實時播報為傳播形式。因此,智能時代的到來不是對現有媒體發展的一種威脅,而是一種補充。
4 結論
人工智能的不斷進步,給媒體新聞傳播帶來了更多的技術條件。豐富新聞傳播的同時,也給媒體技術使用提出了更多的規范。但是只要媒體主動適應新時代的發展,就可以規避風險,讓媒體服務與人工智能碰撞出最美的火花。總的來說,人工智能的發展與進步對媒體服務的提供既是一種挑戰,也是一種獨特的優勢。一旦將兩者結合起來,必然會推動媒體對用戶的智能服務,從而提升用戶體驗。
參考文獻
[1]胡正榮.媒體融合走向哪里?共媒時代與智媒時代[M].眾媒時代,2016.
[2]雨果·德·加里斯.智能簡史:誰會替代人類成為主導物種[M].北京:清華出版社,2007.
[3]羅伯特·斯考伯.即將到來的場景時代[M].北京:北京聯合出版社,2014.
[4]曹承志.人工智能技術[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