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穎娜
摘要: 詩歌是音樂的語言,是凝練的藝術。學習西方詩歌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加深對西方文化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欣賞能力、思考能力和人文素養。傳統的英文詩歌教學由于資源和主流思想等限制只能呈現西方優秀詩歌的局部,對引入的部分詩歌也存在誤讀的現象。后現代主義詩歌的先驅之一艾倫·金斯伯格就是一個鮮明的代表。現今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支撐下,“慕課”“翻轉課堂”等形式極大地彌補了過去高校詩歌教學的不足。文章將以金斯伯格幾篇代表作為例來探究新形勢下對于高校課堂詩歌教學的啟示。
關鍵詞:互聯網;自由詩;詩歌教學
一、高校開展詩歌教學的意義
眾所周知,經常接觸和欣賞文學作品,尤其是對經典文學作品的深入解析可以大大地提高一個人的人文素養,而提高人文素養是現代高校的一個重要培養目標。在所有的文學經典中,詩歌憑借語言的高度凝練性始終占據著至關重要的地位: “在英國文學史上,自民族史詩《貝爾武甫》(Beowulf)直到18 世紀現代小說興起之前,‘詩幾乎是‘文學的代名詞。”但由于詩歌不僅是濃縮的語言,更是音樂的語言,一方面吸引著大量的文學愛好者,同時也造成了大眾對于詩歌理解上的難度和距離感。在中國高校的英語及相關專業普遍都開設了文學課,更有專門的詩歌欣賞課,這成為英語專業的經典課程和標簽。因此,詩歌教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以往的詩歌教學多集中于以莎士比亞為主的十四行詩等具有音步、押韻的詩歌。對于自由詩分析較少,而實際上自19世紀末興起的自由詩應該是教學中的重點。
由于互聯網發展的突飛猛進,大量的信息和資源涌現,這使得現在高校英語專業的學生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工具學科的學生。傳統英語專業的學生將更多的精力傾注到了語言本身,相對來說更機械地做著簡單語言搬運的工作。現在的英語專業畢業生則須具備良好的人文素質,對英語國家文化的深入了解。也就是說,在能夠正確將對方語言轉換成目標語言的同時,更應該對對方的文化有深刻的了解,這樣才能大大地提高交流的水平和效果,避免誤解。因此,加強英語專業學生的文學素養,尤其是詩歌的理解非常有必要。
艾倫·金斯伯格的詩歌作品在西方社會乃至國際社會都占有重要的地位。1974年金斯伯格獲得了美國全國圖書獎,并入選為美國藝術文學院院士。此外,他還獲得了其他國家級文學獎項,詩歌作品成為美國高校的必選內容。解讀他的作品會對了解語言本身和近代美國社會的發展都會有很大益處。首先,金斯伯格的作品非常具有代表性。他的詩歌獨樹一幟,產量很大。金斯伯格非常重視詩歌的音樂性及表現力,深入地研究了如何有力地呈現其作品的表現力。可以說,他的詩歌在很大程度上是表演的藝術。
二、高校詩歌課堂教學的現存弊端
目前國內高校課堂的詩歌教學依然停留在表層。首先是受時間所限。鑒賞英文詩歌是一個漫長的思考和品味過程,絕不是傳統課堂一個半小時可以完成的。金斯伯格的成名作《嚎叫》(HOWL)由三大部分以及一個《附注》構成,大概3000多字的篇幅,每一個章節都各具特色,其中更滲透著大量的象征和技巧。他著名的祈禱文《卡迪什》(Kaddish)更是達到了7600多字。而傳統課堂上,學生僅能讀取該詩的幾個句子或者段落,無法縱觀全貌。
此外,在傳統的英文詩歌教學中,學生一直處于被動狀態。傳統課堂上,教師選取幾個覺得具有代表意義的語句,讓學生記憶,直接給出該位詩人的寫作特色、主要寫作主題等。學生更多的是機械地記憶,無法達到欣賞的效果。學生只是為了應付考試,這樣無法使他們對英文詩歌產生興趣,無法達到提高人文素質這一宗旨。金斯伯格的詩歌很多是在精神亢奮甚至是恍惚的狀態下創作的,單獨幾個句子無法了解《嚎叫》這首詩之所以震撼人心的力量。美國學者莫里斯·迪克斯坦在著名的《伊甸園之門》一書中評價道:“60年代的大部分歷史被證明是一種教訓,告誡我們應該避免對文化傳統下刻板不變和抱殘守缺的定義,雖然當時無人意識到這一點,但金斯伯格所代表的正是不久后大部分美國文化的前進方向。”從其詩歌豐富的內涵以及詩歌風格的演變中涉及到復雜的美國歷史背景。中國高校英語專業的學生對詩人只是喜愛,卻并不了解其長篇詩歌中的魅力。這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巨大的損失。
還有,傳統的課堂教學多是教師做主要的誦讀者,由于個體的原因,教師是無法準確地再現詩人對于自己作品的解讀的。比如金斯伯格這位猶太詩人非常注重句子的長度。猶太人在發音的時候氣息長于其他人。金斯伯格期望他的每一個句子就是一次氣息的長度,他尋找各種辦法可以直抒胸臆,一句話就是一次思想的迸發,這樣才能體現他所謂的“最好的思緒就是最初的思緒”這一宗旨。為了練習誦讀,金斯伯格專門去印度學習吟詠技巧,通過低沉的、長時間的平調朗誦詩歌,期望能夠以某種特殊的聲音頻率使詩歌跳脫出文字的束縛,進入到聽者的心里從而產生共鳴。
總之,傳統的高校詩歌教學的種種不足無法使學生產生興趣,更無法對金斯伯格等偉大詩人作品的有深入的理解。
三、利用互聯網背景下“慕課”“翻轉課堂”等多種形式提高高校詩歌教學中的效果
傳統教學方式中,課堂授課在著諸多的不足,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可以很大程度上通過慕課和翻轉課堂等方式與課堂教學相結合彌補這些不足。傳統詩歌教學中,教師對于金斯伯格的作品只是幾句話帶過,并未進行深入的分析,但是其作品熱度不減必然存在重要的原因。現在就這些不足,以詩人幾篇代表作為例逐一分析在互聯網的輔助下如何深入學習。
首先,采用“慕課”(MOOC) 這種在線課程可以大大拓寬課堂的容量。教師可以提前將金斯伯格的幾篇代表作,比如《嚎叫》《卡迪什》《加州超市》等背景及相關的資料錄制完成。一節慕課一個主題,不僅包括詩人本人的創作歷程,更可以借助同類課程其他慕課視頻多角度地了解和比較相關詩人之間的關系、產生的原因等。通過視頻、音頻和其他素材的多角度展示,可以進一步使學生了解金斯伯格及其作品。慕課課程通常經過精心設計和準備,在盡量短的時間內盡量條理清晰并力求以最好的效果傳遞盡量多的信息。此外,慕課課程可以方便學生自主掌握進度,對于不了解的知識點可以反復學習和領會,其效果要遠遠強于教師在教室里口述要點信息。比如,金斯伯格的作品風格在20世紀70年代前后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慕課視頻中,教師就可以把他的絕大部分詩歌分類比較,同時可以給學生提出相應的問題進行思考,比如為什么會出現這些變化,在這期間金斯伯格本人及當時的美國社會發生了什么樣的狀況,進而可以擴展到嬉皮士和雅皮士的出現。學生則可以在課堂上集中討論,以此激發學生的參與感和批判性思維。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英文水平。在慕課的輔助下,學生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課堂進行實際操練和互動。
其次,針對以往詩歌教學以教師為主,學生只是被動接收而無過多思考這一問題。另一個依托于互聯網的新的教學方式——“翻轉課堂”也成為可能。經過第一階段的慕課學習中的“信息傳遞”,繼而“吸收內化”。學生通過慕課的學習,在上課之前已經對作品有了大致的了解,在課堂上則可以根據其寫作的主題和手法進行討論。教師則主要幫助學生集中處理遇到的問題,各抒己見來促進思考,還可以讓學生進行摹仿創作,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了解金斯伯格作品中滲透的美國文化及歷史。在互聯網大數據的背景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知識面有目的地獲取相關知識,并與大家進行分享。通過對于金斯伯格詩歌用模糊的熱愛到親自實踐,學生才會真正地把詩歌中的美學思想融會貫通,真正掌握和運用,而不是單純地背誦條條框框、才能提升對于詩歌的喜愛,并啟發自身的批判性思維。
四、結語
互聯網與課堂教學的有機結合使教師和學生的角色發生了很大的調整,但同時也要注意到教師此時需要增加一個職責,就是互聯網學習的監控和檢測體系。要注意“教師教學觀念要從以教師為中心逐漸轉變成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觀念,從教學課堂的控制者轉變成課堂教學的監督者和指導者,向學生傳授元認知監控理論和自主學習策略相關理論。”教師的監督職能在這個層面就更為重要和必要,而且教師要針對不同學生的特點及時進行糾正和鼓勵,使每一名同學真正地從互聯網中高效地獲得有效資源,從而使高校詩歌教學發揮最大的功效。
參考文獻:
[1]王婷婷,張奇才. 高校英美詩歌課堂教學新探[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10(5).
[2]莫里斯·迪克斯坦,《伊甸園之門:六十年代美國文化》[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5.
[3]吳廣平,廖娟,馬娜. 大學英語網絡自主學習監控策略研究[J]. 中國校外教育, 2015(1).
編輯∕林懿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