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翠梅
【關鍵詞】 農村初中英語; 校本課程; 開發與運用
【中圖分類號】 G633.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07—0072—01
校本課程是某一類學校或某一級學校的個別教師、部分教師或全體教師,根據國家制定的教育教學目標,在分析本校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的基礎上,針對本校、本年級或本班級的學生群體,編制、實施和評價的課程。筆者所在學校在落后的西部地區,學生的英語水平相對低一些,如果用統一的國家課程去教,就會造成學生吃不了的現象。因此,開發出符合我校實際情況和實際需要的初中英語校本課程有著現實的意義和長遠的價值。
一、構建學校的英語教學特色
《英語課程標準》提到:“英語教學的特點之一是要使學生盡可能通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來學習真實、鮮活、實用的英語,直接體驗和運用語言。”在英語教學中,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書以外,還應該積極開發和利用學校的各種資源,為學生提供豐富、真實的學習和使用語言的機會。
1.七年級的學生英語基礎薄弱,但具有好動、愛表現、膽子大的心理特點,開發課本劇、詩歌、故事等課程,可以激發學生的表演熱情和創作激情,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記憶,增加學生的社會閱歷和實踐能力,以及學生的一些想象能力和表達能力,豐富課外生活,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自信心。
2.八年級學生,既要夯實英語基礎知識,又處在培養閱讀能力的關鍵期。因此,需開展以經典和時尚熱點相結合為教材的閱讀課程。這類課程淺顯易懂,不僅能增長見識,開闊眼界,而且可以提高閱讀和寫作能力,讓學生變得有修養。
3.九年級學生知識面廣,視野開闊,對東西方文化習俗有一定的了解,可以要求學生根據不同場合、對象、話題、身份等使用恰當得體的語言。其次,通過對英語文化的了解和理解,加深對本國文化的認識,培養愛國主義精神,提高人文素養。但他們面臨中考,因此可以開發以寫作為主的課程。
我校開發不同層次、不同類型、不同規格的校本課程,以人為本,注重趣味性和開放性,學生主動參與,極大地滿足了不同學生的需求,學生廣泛的興趣愛好也被培養,英語綜合能力也提高了。
二、促進學生的個性健康發展
學生資源是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創設開放性的師生、生生互動的交流與分享平臺,有效激活了學生已有的知識與經驗,激發了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引導學生參與到課程資源的開發中,以促進課程實施中的資源生成。
《七年級英語校園短劇》是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興趣愛好開設的校本課程。教師在完成國家課程的前提下,結合學生的學情和愛好上好校本課程。短劇編排采取學生自由組合,要求全員參與。每學期舉辦英語校園短劇表演,學生參與度高,口語標準流利,表演繪聲繪色,既增長知識、彰顯個性和展現才能,又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創新能力。幾年來,通過開展這一活動——英語課本短劇,確實起到了輔助教學的作用,更有效地收獲并提高了學生英語核心素養。
三、提升教師的專業發展水準
教師是校本課程開發的主體。校本課程是教師在客觀條件和現實的基礎上以校為本,以學生為本,以自己身邊的事和物為本,緊緊圍繞新課程標準,對校本課程資源進行開發和利用。如,開展"教師課堂教學能力提升"活動,將教師分為四組,每組4人,采取“同課異構,借班上課”的方式。內容為備課、講課、說課、作業等四項,采取量化評分的方式。通過課堂教學能力提升,引導教師積極探索有效教案、高效課堂、優質作業的實施策略,把教師課堂教學能力提升轉化為自覺的意識和行為,整體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著力解決備課流于形式、質量不高、課堂講多練少、學生主體地位不突出、訓練缺乏針對性且效益不高、作業機械照抄等在教學活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促使教師在課堂教學能力上有新的突破。
總的來說,校本課程開發的目的是開發符合學生、學校或地方等特殊需要的課程方案,追求個性和學校特色的形成,它強調以學生發展為本,以滿足學生的興趣和需要為前提,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素質教育。“校本課程的開發”是一個與時俱進的概念,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也是當前課程改革的難點、熱點,需要我們不斷地去探索、實踐、反思、完善和提高。
編輯:趙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