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晶
【關鍵詞】 小學語文;課業負擔;減負;全面發展
【中圖分類號】 G623.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07—0086—01
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個性化的重要階段,但在傳統的教學觀念影響下,教師機械地向學生灌輸著課本知識,學生很難在這樣的禁錮下對課本衍生出自己的深刻理解。因此,教師要重視對學生個性化的培養,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讓學生在積極生動的教學環境下有所思、有所悟,受到感情熏陶,獲得思維啟迪,小學語文作為“啟蒙”的目的才能達到。本文主要對小學語文個性化培養的教學策略進行探索和分析。
一、構建個性化課堂
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獨自在講臺上“自導自演”,臺下學生或兩眼無神神情恍惚,或“活躍”異常東張西望,是許多小學語文課堂的現狀。出現如此現狀的原因在于教師沒有很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沒有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性作用,將學生引導到語文學習的世界,學生從語文學習中難以親自感悟語文的精妙。
要改善這個現狀,教師首先要構建活躍的個性化課堂。在學習文章時,教師可以先客觀地讓學生了解整體,再以生動有趣的語言談談自己的主觀感受,然后讓學生在紙上描述自己的感受,喜怒哀樂都可,最后,教師進行總結,做到傳道授業解惑。如,在教學《將相和》一文時,教師可以先帶領學生客觀地了解整個故事,對廉頗、藺相如等人物有初步了解,再結合自身情況和經歷,談論自己主觀方面最欣賞廉頗,引出人物性格,再讓學生精讀之后寫下自己的感受,并在課堂上完成。然后,讓愿意分享的學生在全班進行討論。在這樣自由活躍的個性化課堂中,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不再受到禁錮,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二、加大學生課外閱讀量
狄德羅言:“不讀書的人,思想就會停止。”語文課程作為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載體,應借助課外閱讀來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積淀學生人文底蘊,逐步養成學生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他們的和諧發展。但是,如何讓學生更愉快主動地進行課外閱讀是大部分教師都面臨的問題。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指定相關名著數目給學生,并要求學生在寒暑假期間閱讀的同時撰寫讀后感,這種“逼迫式”閱讀方法往往讓學生更加反感課外閱讀,再也提不起對課外閱讀的興趣。教師要培養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前提是給學生自由閱讀的權利。教師可以給學生推薦閱讀書目,實行獎勵制度,以此調動學生主動閱讀的積極性,在此基礎上,還要教學生學會體味運用語言,體味是吸收材料的過程,運用是積累材料的目的,如果不體味運用,閱讀便會勞而無得,因此應經常翻閱所積累的材料,反復體味理解,融會貫通,提高閱讀能力。
三、定期開展文學交流的頭腦風暴
頭腦風暴指的是無限制的自由聯想和討論,其目的在于產生新觀念或激發創新設想。這種方式非常適合用于小學語文教學課堂,沒有了思想的禁錮,教師需要做的就是收集好學生的思想碎片,關于一切文學的一切見解,平等地與學生交流,進行適度地引導,這樣一來,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文學的精妙,從根本上激發學生個性化思維的發散以及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如,在進行《草船借箭》課文教學時,教師可以開展關于三國文學的頭腦風暴活動,讓學生在課堂上選取自己感興趣的三國文學章節進行閱讀。閱讀結束,在教師主導下,學生盡情地談論自己的想法,無論是對諸葛亮、周瑜、曹操等人物的看法,亦或是對三顧茅廬、火燒山神廟等經典故事情節的理解,都可以在課堂上分享,進而延伸各方面的文學深度,提高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融入度,每個學生都能形成個性化的文學理解。傳統教學模式往往忽略了學生獨立思考這一板塊,一昧灌輸知識只會造成學生思想上的局限性,長此以往,很難達到小學語文“啟蒙”的效果。而教師定期開展文學的頭腦風暴,創造良好的聯想平臺,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激發靈感、開闊思路的環境,非常有利于學生個性化的培養。
總之,個性化的培養貫穿人的一生,而個性化的形成在小學階段語文學習中尤為重要。在目前的教學環境下,學生的個性化培養任重而道遠,教師要不斷因人而異地調整自己的教學方式,盡可能地打造自由、活躍的語文課堂,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的自主度和參與度,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提高文學修養,陶冶情操,增加知識儲備量,做到真正的“啟蒙”。
編輯: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