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芳花
【關鍵詞】 數學教學;德育;滲透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07—0099—01
新課程的培養目標指導我們,要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形成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社會主義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使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這充分說明了德育在整個教育教學中的重要地位,作為基礎學科的數學必定也承擔這一重任。那么,怎樣才能在數學教學中更好地滲透德育呢?
一、結合教學過程,適時滲透
教師要結合數學教學過程滲透德育,可以通過教學一詞一句、一題一例、一圖一表進行滲透,也可以在一個教學環節中進行滲透。
例如,教學“質量單位”時,補充“每人節約一粒米,全國13億人可以節約13億粒米,重量是3218000克,即多少千克?”的習題。學生算出3218千克的結果后,教師馬上告訴學生這些米大約可以供31人吃一個月。以此教育學生要節約一粒米、一滴水,養成節儉的良好習慣。
二、結合歷史資料,進行愛國教育
數學課本中有多處涉及數學史料、數學家的故事、數學發現、實際生活中的數學、數學方法、數學趣聞、環境保護、節約資源、古代的算法等方面的內容,以習題、注解、附錄、你知道嗎、小知識等欄目出現。這些內容既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又能使學生受到良好的教育,這些內容也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素材。教師可以適時結合教材,利用這些材料,讓學生了解我國古代數學家的重大貢獻,了解我國在世界數學發展史中所占的重要位置,了解中華民族祖先以高度智慧所創造的價值,從而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
例如,在學習了“圓周率”后,可向學生介紹我國杰出的數學家祖沖之求得的圓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比十七世紀的荷蘭人安托尼茲還早一千一百多年,以此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再如,在學習了“質數”的知識后,可以向學生簡單介紹數學家陳景潤攻克《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從而讓學生從小樹立起為國家富強、為民族振興而發奮讀書、頑強拼搏、積極奉獻的責任感。
又如,五年級教學“統計”時有這樣一道題目:“我國運動員在第24——26這三屆奧運會上各獲得獎牌18塊、54塊、50塊,要求學生制成獲獎牌的統計表。”對于這道題,讓學生先仔細讀題,然后鼓勵他們說說想到了什么。好多學生都想到了我國的體育成績進了一大步,筆者趁機對學生介紹我國的體育事業飛速發展史及在國際上的巨大影響力,運動健兒為祖國爭得了榮譽,我們作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子也應該努力學習,像運動員那樣為祖國爭光。實踐證明,這樣教學,學生都受到很大的鼓舞,學習興趣和積極性被極大地調動起來了。
三、結合課外活動開展主題教育
思想教育不能只局限在課堂上,也可以與課外學習有機結合。如,可以適當開展一些數學課外活動課,進行有針對性的主題教育。
例如,四年級學過簡單的“數據整理”后,筆者讓學生回家后調查自己家中每月的用電量,然后計算全班同學家中一個月、一年的用電量。這樣既使學生掌握了有關的數學知識,又對他們進行了“節約用電,科學用電”的教育。
又如,在學習“統計圖表”一課后,讓學生走向社會,調查改革開放后當地城鎮居民和農民收入情況。調查了解當地農民家中各種高檔家電的普及率:電話98%、冰箱90%、汽車68%……實踐證明,結合教學內容開展富有教育意義的主題活動,讓學生了解到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巨大成就,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熱愛科學的熱情。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校里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里裝到另一個頭腦里,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心靈的接觸。”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注意滲透德育的策略性,不要喧賓奪主,要提高滲透的自覺性,把握滲透的可行性,注重滲透的反復性。我們應該相信,只要在教學中結合學生的思想實際和實際接受能力,點點滴滴,有機滲透,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就會達到德育、智育的雙重教育目的,使學生各方面和諧健康地發展。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