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曉琴
【關鍵詞】 數學教學;生活化;探究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10—0110—01
數學家華羅庚說:“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日用之繁,無處不用數學。”這是對數學與生活的精彩描述。數學新課標也明確提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組織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愿望。”那么,如何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把單調枯燥的數學問題轉變成活靈活現的生活情境,讓生活走進數學,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的價值所在呢?
一、創設生活情境
數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只有將生活情境引入數學課堂,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獲取數學信息,積累數學知識,學生才能真正理解并掌握所學數學知識。因此,教師要結合所教內容的特點和自己所教學生的實際,創設適宜的生活情境。
例如,教學“圓的周長”一課時,由于學生已有求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經驗,同時之前也已經認識了圓,因此,筆者先讓學生準備了一根小繩、一個米尺、四個大小不同的圓片以及計算器,讓學生通過用滾動法和繞線法測量圓的周長,從而理解什么是圓的周長,并探索出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系。在操作的過程中,筆者鼓勵學生大膽想象,敢于實踐。學生得出正確結論后,把學生的視角引向生活,讓學生計算圓形跑道的周長。實踐證明,這樣教學,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的欲望,還能引導學生自覺地將所學的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進而體會到數學的價值所在。
二、實踐活動的內容要突出“綜合”
“綜合與實踐”的實施是以問題為載體,以學生自主參與為主的學習活動,要特別突出“做”與“學”的過程。
比如,教師在“圖形分類”中可以做如下設計來突出表現做的過程:
(1)選一選,問一問:教師提出原始問題。
(2)想一想,議一議:引導學生討論分類的標準,可以啟發學生按照不同的標準分類。如,形狀、顏色、大小等。
(3)試一試,做一做:根據已經討論確定的分類標準讓學生分組,引導學生實際操作。
(4)說一說,評一評:各小組選代表報告或呈現統計結果,給學生評價或鼓勵學生進行互評。
三、合理改編教材
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處理教材,調整教材,重組教材內容,讓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身邊的現象,在平凡的事件中運用數學知識。例如,在學生的個人成長中,有很多問題引起學生的關注,從數學的角度,綜合運用數學的方法分析和判斷。如,有關學生的身高、體重、一日三餐的營養成分等等,都可以作為討論的問題。現在的小學生中,獨生子女居多,使他們養成了挑食的不良習慣,多數學生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缺少營養搭配的意識。通過本節知識的學習,可以讓學生了解有關的營養知識,增強健康意識,明白均衡飲食的重要性,逐漸改變挑食的不良習慣。
四、布置生活化的作業
《新課標》把“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樹立自信心,發展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學生終生學習的愿望和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作為數學教學的基本任務。因此,在設計課外作業時要做到趣味性、實用性、創造性“三全”。筆者認為,教師可以布置以下三類生活化作業。
1. 表現類作業。把所學的內容表演給家長看,并請家長提出寶貴的意見,或請家長參與當中。如,在每一次課后,要求學生回家向爸爸媽媽說說今天數學課上學到了什么,說說數學課上自己表現怎么樣。這一類作業適用于各個年級的學生,有利于學生與家人的溝通,也能加強家長對學生學習的關注。
2. 操作類作業。布置學生留意身邊的事物,收集有關數學的一些實際例子。如,學生學習了“多邊形的面積”后,可組織學生到操場上實際測量、計算或解決實際問題等等。
3. 創造類作業。可以讓學生做一些有關數學的趣味性游戲,如“我們學校準備在院墻邊蓋一個停車棚,至少能停20輛車,同學們能設計一個既經濟,又最省地方的車棚嗎?”這一類作業鼓勵學生多動腦動手,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綜上所述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聯系生活講數學,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把社會中的新鮮話題引入數學課堂,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培養他們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形成勇于探索、創新的精神。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