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若詩
摘要:“95后”已成為當代大學校園的主力軍,他們是可愛、可信、可為的一代。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高校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從根本上來說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培養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當高職院校“90后”輔導員遇到“95后”大學生,他們用責任和奉獻引領學生在青春的畫卷上書寫精彩,用愛心和擔當做學生成長路上的助跑者和筑夢人。
關鍵詞:“95后”大學生;“90后”輔導員;思政教育工作
2017年,第一代“95”后大學生們即將走出校園,踏入職場。此后進入大學的學生,幾乎已經全部都是“95后”。2018年,“90后”輔導員在高校輔導員總數中的占比持續走高,逐漸成為高校中不容忽視的一道靚麗風景線,她們或許經驗不足但卻熱情、充滿活力、敢于奉獻。當高職院校“90后”輔導員遇到一群和他們生于同一時代,有個性、有思想、有創意,對生活抱有全新視角的一群“95后”大學生時,會迸發出什么樣的火花呢?
一、“95后”大學生特征分析
(一)成長環境優越,思想具有開放性
從總體上看,“95后”大學生大多家庭環境優越,不必為生存問題所困擾。“95后”大學生大多是家里的獨生子女,極受父母疼愛,他們無憂無慮,充滿自信。同時,他們也是享受到我國改革開放以及經濟高速發展成果的一代人,因此他們接收到的巨大信息量使他們更能夠也更樂于與世界接軌,這是他們區別于“70后”、“80后”的顯著特點。也正是因為他們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強,好奇心重,崇尚瘋狂有創意的事物,又敢于做出嘗試,“95后”大學生在思想上具有開放性,對于新事物的態度表現出樂觀積極,愿意主動學習自己感興趣的知識和技能,并在同輩中有較強的影響力和傳播力。
(二)非常強調個性,渴望他人關注
“95后”是在“標簽”中長大的一代。他們非常強調個性,在說話方式上,趨向于成人化;在行為方式上,趨向于社會化。他們的表達方式以及獲取信息的方式也更加多樣化。在學習和生活中,當面對學校或者老師做出的安排部署,他們更傾向于直接表達自己的想法,甚至“據理力爭”為自己獲取更多權利而努力。處于青春期的他們同樣也非常渴望得到他人的關注,我們不難看到,網絡交流是最受他們歡迎的方式,不管是QQ、微信、微博還是其他當下流行的各類社交軟件,最活躍的身影就是他們,分享照片、說說、音樂或視頻,展現生活中的趣事、煩惱或尋人、尋求幫助等。他們在意點贊數、轉發數有多少以及誰做出了評論。同齡人的關注、互動、認可是他們迫切需要的。
(三)抗挫折能力弱,適應性相對較差
“95后”大學生普遍出生于繁榮昌盛的社會環境,生長于備受呵護的家庭環境,成長過程中對于他們的物質要求,父母幾乎是有求必應。從成為學生開始,一切以學習為導向,接受著“只要好好學習,其他什么也不用做”的觀念,學校激烈競爭的大環境也讓他們時刻關注成績和排名。學習的重壓使他們很少有機會觸及其他方面的知識或技能,也很難有時間排解和釋放壓力。進入大學后,由于人才的聚集以及各個方面競爭壓力紛紛襲來,很多原本非常優秀的孩子在大學中失去了優越感;此外,從小在父母庇護下長大的他們,適應能力和抗挫折能力不佳,離開父母來到大學,脫離了“保姆式”服務,開啟了獨立的生活,一旦在學習上、生活上、情感上遇到挫敗,很容易萎靡不振,由最初的適應不良引發出一系列的心理問題。
(四)與網絡共生,過于依賴手機
“95后”大學生是網絡原住民。伴隨他們的成長,互聯網也從一門技術轉變為一種生活方式,不知不覺滲透進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他們更是從小就接觸網絡,這對他們的知識習得和人際交往產生了重大影響。手機是最快、最全面接收和傳播信息的工具,作為互聯網原住民的他們,幾乎人手一部手機,手提電腦和便攜電腦的擁有率也持續走高。打電話、發消息、視頻、語音聊天成了他們的主要溝通形式,每天入睡前、醒來、學習的間隙、休息時間,他們隨時隨地都在瀏覽網絡中的信息。他們中的大多數玩手機和用電腦的時間遠遠超過與他人溝通和交流的時間,有的學生甚至沉迷游戲、看劇,患上手機依賴癥,嚴重影響正常的學習、生活和人際交往。
二、“90后”輔導員工作優勢
(一)是老師也是學長學姐
“90后”輔導員往往是剛拿到碩士學位證書,轉身就立刻踏入了職場,“剛踏出校門又走進校門”是他們的真實寫照。剛踏上工作崗位的他們具有“半學生半老師”的特點,他們身上還未完全褪去的那一絲孩子氣其實也正是她們最獨特的優勢。在工作中,她們可以輕而易舉地將“說教”轉變為“分享”,化嚴厲為關愛。她們在求學之路上的每一次成功或失敗都可以作為經驗或教訓,現身說法給還在探索期,充滿迷茫又渴望成長的“95后”大學生們。相比較為枯燥的“說教”,學生更愿意接受“學長學姐”平易近人的“小故事”、“小忠告”、“小心得”、“小體會”。
(二)是老師也是好友伙伴
由于年齡相差不大,“90后”輔導員在和“95后”大學生相處時,幾乎不存在代溝。在措辭方面,“90后”輔導員會避免使用簡單的“嗯”、“哦”等短句,他們會和學生一起使用網絡熱詞、甚至互發各種有趣的表情包。他們平易近人的性格特點,以及散發出的強大親和力,使得學生在困惑、煩惱時,自然而然第一時間想要向他們傾訴。對學生而言,他們的角色不僅僅是輔導員老師,更是他們愿意信賴的知心好友。學生內心深處有很多想要表達和訴說的心里話,他們也很渴望被傾聽,一旦建立了信任關系,他們會找到輔導員,敞開心扉。而“90后”輔導員們最大的優勢是有時間、有耐心、有愛心陪伴學生,在他們渴望被傾聽時,做他們最忠實的聽眾。
(三)是老師也是榜樣力量
“90后”輔導員是學生們“最親近的老師”,在工作中,他們善于向學生敞開心扉,樂于分享自己求學、求職人生路上的經歷和故事,敢于引導學生正視自身存在的缺點與不足。他們像是一艘船,當學生遇到困難的時候,用自己的力量把他們平穩地引渡到河的對岸。與此同時,作為職場上的新人,他們懷有一顆謙虛向學的心,扎實磨練基本功,全力加強職業素養,用自身高尚的品德修養和良好的行為作風來影響和激勵學生,扮演好學生人生發展引導者,與學生一同成長、進步,他們用青春熱血詮釋繽紛絢爛的正能量,他們用榜樣精神墊起學生的人生新高度。
三、“90后”輔導員遇到“95后”大學生
(一)提高自身職業素養,踏實做好思政工作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明確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要把思政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作為一名高校輔導員,打鐵還需自身硬,首先要提升自身職業素養和職業道德水平,才能提高學生的政治素質和道德素養,從而把學生培養成品學兼優、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90后”輔導員要有自己的工作原則,核心必須是踏實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牢記“立德樹人”宗旨,并帶頭落實到自己的言行中,通過言傳身教,身體力行感化學生,逐步深入人心,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價值觀。
(二)把握學生思想特征,維護平等師生關系
“95后”大學生思維敏捷,個性張揚,自我保護意識強,強調平等,他們內心深處格外渴望得到尊重。新時代下的新型師生關系要求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平等、在交互活動中做到民主、在和諧的氛圍中相處,高校輔導員是大學生學習和生活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90后”輔導員本身具有年輕的優勢,可以更好地融入到學生群體中去,也更易了解到學生的思想動態,因此“90后”輔導員要善于在具體工作中與學生平等相待,贏得學生的信賴,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發揮實效,落到實處。
(三)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用愛關懷每顆心靈
“95后”大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在成長過程中受到的寵愛甚至溺愛使他們常常以自我為中心,表現出與眾不同的性格特點。高校輔導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承認并始終認識到,學生存在個體差異,根據不同對象選擇適當的方法,創新教育方式,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做到緊貼學生實際,解決學生當下遇到的現實問題。“90后”輔導員基本都掌握教育學和心理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可以加以運用,與學生建立友好關系,更要用發展和尊重的眼光發現學生潛在的閃光點,用賞識和激勵教育原則充分挖掘每一個學生的長處和優勢,用愛澆灌每一顆渴望關懷的心靈。
(四)利用網絡陣地優勢,開啟嶄新教育方式
“95后”大學生是伴隨網絡共同成長的一代,他們對于網絡新媒體非常熟悉、親近,手機和電腦成了他們的陣地,他們接受信息的同時,也是信息的傳播者。“90后”輔導員對網絡也不陌生,甚至可以說是駕馭自如。因此,他們在工作中可以利用學生熟悉的交流工具、溝通方式主動融入學生群體,合理利用網絡陣地,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可接受性,力求做到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在具體實施層面,可以根據自己工作的實際需要,創建運用形式多樣的網絡陣地,通過QQ群、微信群、口袋校園等方式與學生進行有效溝通交流,靈活、便捷地掌握學生實時思想動態,創造性地開展工作,不斷突破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難題,獲得新的成效。
四、總結
2018年9月,隨著第一批“00后”來到大學校園,世界只屬于更新、更快、更強、更富有創造力和創新能力的新生族群。當高校全面進入“95后時代”,“90后”輔導員們如何知心善教成了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課題。作為眾多“90后”輔導員中的一員,也許我們真正要思考的是,如何立足于高校輔導員崗位,利用自身的優勢和長處,給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平臺和空間,把工作落到實處,做到他們的心坎里。
參考文獻:
[1]宋欣蔚,謝露平.90后該如何做一個好的教育者[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1(08):97-98.
[2]曹婷.“90后”輔導員如何接招“95后”大學生[J].改革與開放,2017(01):99-100.
(作者單位:南京科技職業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