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東良
(南京理工大學,江蘇 南京 210000)
當前健康中國戰略建設發展背景下,我國高校田徑運動的合理適應發展離不開兩個指引,即目標指引和問題指引。目標指引表現于戰略眼光下尋求政策單元的相對穩定發展,重點是到2030年實現健康中國發展任務。從我國現階段高校田徑運動發展狀況來看,大致處于戰略薄弱而以問題指引為主的局面,而目標指引的缺失,也影響著我國田徑運動后備人才培養體系的發展完善。從我國學校體育歷經近70年的發展歷程來看,以目標指引為主的發展規劃可以分為3大類:戰略類即2030年實現健康中國發展任務、空間類即適應未來健康中國建設等國家戰略需要的實施工作和綜合類即追求可持續發展實現綜合效益目標。(圖1)

圖1 高校田徑適應發展目標指引
而選定這3類發展規劃為目標指引,可以促進內部穩定協調運作。在健康中國背景下,我國高校田徑運動適應其發展具有戰略背景依據。我國是注重戰略性決策發展的國家,在學校體育歷經近70年的發展中大致可分為三大階段:建國初期階段、改革開放階段和進入21世紀階段,且每個階段都賦有其各自獨特的戰略使命,但在這大時期中學校田徑運動整體呈現出的發展趨勢則是強——較強——較弱。在第一階段,“全民皆兵、保衛祖國”是該階段的戰略發展目標,以田徑運動教學實施軍事體育指導思想,形成了以“戰略+問題”共導向的現實。第二階段,學校體育的發展卻幾乎完全以“奧運戰略”為導向,“競技體育從娃娃抓起”幾乎成為當時中國的國策。但是在第三階段,2000 年我國教育部首次提出了素質教育的教育目標,而體育被視為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教學內容。但對體育而言除了多元化、興趣化等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之外,缺失明確的目標指引。
任何一個決策既要考慮當前的因素也要考慮長期穩定的因素,既要考慮共性的因素也要考慮特性的因素,這是制定各類規劃共同的原則 。如今高校田徑運動僅存在3種表現形式:高水平運動隊、校運動會(1年1次)和跑步社團(或俱樂部)。而面對日益下降的學生體質健康水平,國家實施的《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標準(2014)》(以下簡稱《標準》)中主要達標項目就是田徑內容,但是田徑課在高校學校體育中幾乎完全被拋棄。
因此,面對新階段“健康中國”戰略發展目標指引下,科學的認知高校田徑運動所面臨的發展機遇與困境的影響機理及其適應要點,成為以目標指引為主、問題指引為輔的“三類”發展規劃的必要前提。
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印發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目的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實現健康中國建設戰略目標。《綱要》對體育運動促進健康中國建設給予了充分肯定,并對學校體育工作有了明確的健康教育要求。這充分說明了學校體育在健康中國建設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少年強則國強,全民健康水平提升的關鍵在于青少年。因此,加強學校體育工作是健康中國背景下發展的必然要求,尤其是針對學生體質健康水平下降問題,成為學校體育促進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務。大部分的學生,上了14年的體育課,一項運動技能都沒有掌握,這是中國教育的“奇跡”,沒有一項運動技能,甚至連跑步都不會的學生比比皆是 。田徑運動作為“競技運動之王”,理應回歸學校體育中,促進學生基本運動能力發展。
體育賽事本身具有社會公益性和商業性的“二元性”特征。而近幾年,馬拉松賽事已逐漸成長為中國體育產業的新生力量。雖然在當今經濟占主導地位的大背景下,人們更熱衷于探討和追求賽事的經濟價值,但從體育比賽的本源意義來講,社會價值才是其真正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而無論是哪種價值觀主導了這股“潮流”興起,對于田徑運動的普及和發展都具有積極作用,尤其是有效提升了田徑的整體健身價值。
2.2.1 詮釋馬拉松精神,實現人生價值“挑戰自我、永不止步”是馬拉松永恒的核心價值 ,而其作為一項體育賽事,體現的精神內涵符合當今“健康中國”建設的健康向上、生機勃勃、蓬勃發展的城市精神。個體通過馬拉松賽事完成頑強拼搏、堅持不懈的自我實現。這也是對當今大學生的培養要求,達到“為祖國健康工作50年”的基礎條件,需要馬拉松精神。
2.2.2 大學生“跑馬”動機迎來最佳引導期 近幾年,無論是城市或者商業馬拉松賽,都在國內掀起一股狂熱的“跑馬”風暴。這些“跑馬”人群(非專業)中,有較大一部分是大學生。原因有二:(1)大學生的個性化體現。大學生始終是適應社會的前衛,體現在各種方面,追星、追劇、追潮流、追新鮮等。因此,大部分大學生參與馬拉松賽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追潮流、趕時尚,而并不是真正挑戰自我。(2)高校田徑活動無法滿足“有志”大學生的追求。學生體質健康水平下降問題是不爭事實,并伴隨著近幾年國內部分大學出現體測“猝死”事故,許多高校對田徑中的長跑項目產生“畏懼”,逐漸“妥協”即取消3 000 m跑以上項目。隨著國內馬拉松賽以及各種跑步類商業賽事的興起,在“健康中國”戰略背景下,學校健康教育理念可以順勢增加對跑步的健身宣傳力度,引導大學生“跑馬”的正確、積極的動機,通過改善學校田徑運動會項目設置,將之前“妥協”掉的項目重新劃回,并以新形式開展,實現較全面滿足學生的興趣項目需求。
“健康中國”促進學校體育新發展、馬拉松助力田徑健身價值的提升等為高校田徑運動帶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但高校田徑運動發展始終機遇與挑戰并存。因此,針對當前發展的困境要立足現實、認清問題,切實清楚如何實現問題輔助指引下的新發展方向,不斷提高高校田徑運動發展的適應能力和彈性能力。
田徑運動是奧運精神“更高、更快、更強”的唯一直接體現,共設置有47枚金牌,是所有奧運項目中金牌數最多的運動,因此,將田徑視為運動之母并不為過。從2013年莫斯科世界田徑賽開始,美國的田徑地位再無霸主優勢,俄羅斯、牙買加和肯尼亞等保持著優勢項目,英國、德國、牙買加等國家也開始蠶食金牌。說明世界田徑格局開始改變,世界田徑進入多極時代 。
當前我國田徑自身競技水平不高,且發展不均衡,影響了田徑運動在我國的發展和群眾的關注及參與,更缺乏像劉翔一樣的田徑運動員,來號召更多的青少年群眾來參與田徑運動,共同建設我國田徑運動文化,推動田徑人口基數的提升。雖然很難達到“得田徑者得天下”的競爭實力,但是發展田徑運動對促進我國邁向體育強國之路卻是至關重要。
我國普通高校田徑運動隊的選材來源主要是普通高中、中專等學校里的體育特長生,且具備至少國家二級田徑運動員的技能資格。這部分隊員只要符合國家關于普通高校高水平運動員的招生標準,就可以順利考上大學且同時成為學校重點培養的高水平運動員。然而,就我國當前大學生田徑運動員的實力水平與省級體工隊等專業隊培養的運動員差距過大。原因是在大學生田徑運動員隊伍中,以“練田徑”作為考學跳板的占較大一部分,致使訓練態度不積極,難以有更高水平的發展提高。其次,我國大學田徑教練水平整體一般,理論型教練較多,實踐型且具有高水平運動員經歷的教練非常少,很難對隊員進行科學有效地的訓練指導。因此,依靠大學向省隊、國家隊輸送高素質運動員并不現實。而職業與非職業運動員的實力差距也是影響著高校田徑運動積極發展的重要因素。
當前我國普通高校田徑運動發展存在的3種形式:(1)校運會。在我國幾乎所有普通高校均會舉辦田徑運動會,并且絕大多數的舉辦頻率是1年1次;(2)高水平運動隊。自從國家實施試辦大學生高水平運動隊以來,有很多高校都爭先發展田徑隊,同時衍生了諸多不同地區、不同賽事水平的高校田徑比賽,這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高校田徑運動的發展;(3)俱樂部。在大學里存在多種多樣的興趣組織,這些組織都是以社團、俱樂部的形式開展的。而隨著近幾年國家田徑競技水平的提升以及馬拉松賽等社會商業賽事的興起,許多跑步類俱樂部油然而生,比如南京理工大學的愛跑俱樂部等。而在這3種存在形式中,僅有第一種校運動會是至今為止獨撐高校田徑運動的發展方式,也是學校每年組織學生參與體育比賽活動最多的。而其他兩種形式依然處于“你練你的,我跑我的”單一環境。因此,田徑運動缺乏一定的團隊性、趣味性,也是田徑運動缺少吸引力的重要因素。據調查,我國大學運動會最激烈、最受學生關注的項目不是百米決戰,而是4×100m跑、4×400m跑接力賽,這符合我國傳統文化特點。
《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標準(2014)》(以下簡稱《標準》)中對于大學生達標項目規定有50m跑、800m跑/1000m跑、立定跳遠、引體向上/仰臥起坐、坐位體前屈、肺活量和BMI,很明顯在身體運動機能測試項目里主要是田徑項目。然而當前田徑課在高校學校體育中幾乎完全被拋棄。根據筆者自身一線教學經歷,認為造成公共田徑課“消失”的原因有2個方面:(1)田徑運動表現特點單一、學習枯燥且難度大、練習強度大等導致;(2)自素質教育實施中期以來,田徑課被高校已經拋棄多年,能從事田徑教學的師資力量嚴重不足。此外,近幾年學生體質健康水平下降嚴重,學生從事運動的安全性也束縛著田徑課的開展。因此,因為畏懼所以逃避、排斥田徑運動是目前高校田徑運動發展的直接瓶頸。而只有使田徑回歸學校體育中,促進學生基本運動能力發展,才能實現對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
“健康中國”背景下我國高校田徑運動迎來難得的發展機遇,抓住學校體育發展的新機會,以馬拉松效應為契機,是實現目標指引規劃的新方向。但是面對當前發展困境仍需要立足現實、認清問題。因此,以問題指引為輔助導向的發展對策是關鍵。綜合而言,我國高校田徑運動需要以目標指引為主、問題指引為輔的整體戰略規劃,來適應“健康中國”建設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