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慧 楊東伶
摘 要:目前,關于民俗文化傳承和保護的相關研究多傾向于文字、圖片等靜態形式,研究成果多以書籍、圖片畫冊的形式出現,民俗文化的展現更多傾向于民俗文化表演、圖片展覽、電子影像等方式。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和移動通信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傳播平臺多元化,民俗文化以影像的方式傳播更符合時代的潮流,也更有利于民俗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適應新媒體平臺傳播的影像以微紀錄片為主,富有個性化敘事風格和藝術化的情感表達。
關鍵詞:民俗文化;影像;傳播;新媒體;傳承
1 民俗文化的特征及傳播價值
民俗文化體現著一定的情操和價值取向,民俗文化在特定群體中的繼承、傳播和弘揚,也是情操和價值取向在這一人群中傳播、沉淀和發揮影響力的過程。
1.1 民俗文化的特征
中國民俗文化源遠流長、種類多樣,為民眾所創作,并流傳于民間,因此對民眾的影響深遠。其顯著的特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集體性,民俗文化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它是伴隨著人類群體的產生而產生的,沒有人類群體就沒有民俗文化;第二,地域性,民俗文化的發生、發展、演變是在一定地域空間中進行的,它受地理環境、謀生方式與歷史傳統的影響和制約,顯現出濃烈的地方特色;第三,傳承性,民俗是一個地方文化的象征,是對古老文化的傳承。傳承民俗文化,就是延續古老的文明和人文精神,也是一種文化信仰。[1]
1.2 民俗文化傳播的價值
當代的文化傳播,已經發展成為各個行業對外宣傳的重要手段,傳播形式也隨著市場和文化的發展不斷發生變化。但文化在傳播的過程中始終離不開民俗文化,否則傳播內容會顯得空洞無物,觀眾也就難以領悟其中深遠的韻味。
正是由于民俗文化具有集體性的特征,在傳播過程中容易增強民族的認同感,強化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品格。2014年初,本課題組成員趕赴井陘縣南張井村拍攝紀錄片——老虎火,這是一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在拍攝過程中,我們真正領悟到了凝心聚力的深刻含義,從做火、接火、抽桿再到放火,莊嚴的儀式讓我們感到非常震撼。這項民俗活動不僅吸引了十里八村的村民,還吸引了石家莊市的市民,更有多家媒體到此爭相拍攝。在采訪老虎火挖掘人尹海柱老師的時候,我們得知這項活動是全村人共同參與的,只要是這個村的人,都要參與這個活動,就連遠在他鄉工作的游子在放火的時候也要趕回來,行走不便的老人則由家人攙扶著在一旁助陣。
南張井村并不富裕,但讓人有歸屬感。老虎火這項民俗活動能把全村人凝聚在一起,大家齊心協力、熱火朝天地參與活動,這本身就很有地方特色。
2 河北民俗文化的傳承、保護與發展現狀
2.1 河北民俗文化傳承與保護的方式
河北地域遼闊,燕趙文化底蘊豐厚,各地民俗文化種類繁多,包括服飾民俗、飲食民俗、建筑民俗、交通民俗、民間信仰民俗、禮儀民俗、文藝民俗、語言民俗等,具體形態也多種多樣,如戲曲類、民間手工藝類等。在民俗文化傳承與保護的過程中,研究者曾嘗試多種方式,早期以文獻整理為主,圖文結合的形式居多,這項工作一般由地方博物館或非遺保護中心來完成。
如今又有了新的傳承與保護的方式,即民俗項目進校園活動。早在2009年,井陘縣政府就將井陘拉花納入全縣中小學校本課程,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的拉花隊,解決了人才隊伍的接續和民俗文化氛圍的營造問題。非遺進校園活動讓更多學生加入非遺傳承隊伍。為建立非遺進校園長效機制,2013年,河北省創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包括河北大學、河北科技大學、石家莊學院等16個單位。河北傳媒學院影視藝術學院將中國民俗與文化列入學院選修課程,讓學生了解各地民俗文化,開闊了學生的視野,調動了學生影視創作的積極性。
2.2 河北民俗文化傳承、保護與發展的困境
近些年,河北省對民俗文化項目非常重視,但仍有一些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處于傳承與保護困難、瀕臨消亡的境地。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項目自身的特性決定了其傳承困難。比如筆者前面提到的井陘縣南張村的老虎火,這個項目在村中凝心聚力的作用大家有目共睹,但是由于火這種特殊的形式,使得這個項目有很強的地域性,離開那個地方就很難實施。尤其近些年過年前后事故多發,公安部門嚴禁燃放煙花爆竹,很不利于這項遺產的傳承。二是傳承人文化水平較低,只能靠口頭傳承或邊操作邊口述的方式傳承。而口傳的方式存在很多弊端,在傳授的時候由于記憶問題,可能會遺失一些內容。同時傳授的效果也會受到傳授者情緒的影響,很多項目因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失傳了。三是建筑性民俗文化項目,因損壞嚴重,修復困難。以前邊遠山區有些廟宇或古戲臺因受損嚴重,修繕又需要大筆費用,使得保護難以繼續。四是有些民俗文化項目如今失去了其以往的功能,傳承困難。比如戲曲類、河北梆子、石家莊絲弦等,因現代人生活節奏的加快,再加之各種娛樂方式的增多,通信工具的高速發展,盡管當地文化部門很重視,但在實際傳承與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諸多困難,很多人為生計所迫,不得不拋棄自己所喜愛的事業,有少部分堅守的,也大多是在閑暇之余做自己喜愛的項目。
近年來一批新的研究者加入河北民俗文化研究的隊伍,他們不僅對河北民俗文化相關內容進行了研究,還對民俗文化的傳播形式進行了研究,把新媒體平臺引入民俗文化的傳播之中。已有的研究以圖片和文字為主,應用微信公眾號進行傳播的居多,也有一些研究者針對某一項目進行紀錄片創作,但是這些紀錄片一般時間較長,觀者碎片化時間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加之在敘事結構方面也大多顯得松散,因此傳播的效果并不是很好。
3 河北民俗文化影像傳播的優勢及途徑
3.1 河北民俗文化影像傳播的優勢
河北地方民俗千姿百態,自身深厚的文化韻味豐富了影像的內容。唐山皮影戲、吳橋雜技、武強木版年畫、蔚縣剪紙、樂亭大鼓、邢臺梅花拳、磁州窯燒制技藝、易水硯制作技藝等,河北地方民俗數不勝數。目前這些民俗文化項目都有著多年的歷史,技藝純熟,具有較強的可觀賞性,很適合應用數字視頻影像的形式進行保護與傳承。這些民俗文化項目也都被選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中很多項目通過影像的形式傳播更容易引起觀者的興趣。
微紀錄片的藝術化表達滿足了觀者的心理和情感需求。[2]在形形色色的紀錄片中,由于拍攝者閱歷不同,拍攝制作技術水平等方面也存在差異。如今紀錄片以記錄一個人或一個事件居多,敘事視角平民化,拍攝者更傾向于挖掘其中的故事,選擇不同的敘事風格,并且注重影像制作風格個性化。除了畫面經過仔細雕琢之外,聲音的處理也很講究,并且注重民俗文化層面的藝術表述。微紀錄片《落別》由一個游子的自述表達其對家鄉的懷想以及對家鄉發生巨變的震驚;由古樸的祭祀活動表達當地人的信仰;由老阿婆遠去孤獨的背影表達其對孩子的想念……這就是微紀錄片《落別》帶給觀者的情感表達。在外工作的游子看了這部短片,就會想立即回到家鄉看一看家鄉的巨變。這種藝術化情感表達的微紀錄片非常容易引起觀者的共鳴,在娓娓“訴說”家鄉的文化及變化的同時,給觀者思考和遐想的空間,把觀者的思緒帶到了遠方。
3.2 河北民俗文化影像傳播的途徑
微紀錄片創作的異軍突起給民俗文化傳播指明了方向。最近幾年,微電影創作風生水起,適應移動媒體傳播的需要以及年輕人碎片化時間的需求,民俗文化找到了適合自身保護與傳承的方式,那就是以藝術化微紀錄片的方式來打造和傳播民俗文化。
新媒體平臺助推民俗文化影像傳播。移動互聯網為平民化表達提供了廣闊的傳播平臺,拓寬了傳播的渠道。觀賞一部好的民俗紀錄片如同讀一篇美文,觀者會情不自禁地轉發給更多的朋友。由六度空間理論可知,這種大眾化的人際傳播模式所產生的效果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正是通過微信、微博以及優酷、騰訊視頻等各大視頻網站這些新媒體平臺,民俗文化的傳播范圍更加廣泛,影響也更加深遠。
3.3 河北民俗文化影像傳承與傳播中應注意的問題
影像拍攝制作要精良,符合短平快的特征,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無論是擠地鐵還是擠公交,人們的時間都很珍貴,并且這個時候人們的心理不是很放松,如果紀錄片時間過長或制作粗糙,很難引起觀眾的興趣。還要注意故事的敘事性和趣味性。上班路上行色匆匆的人們,更多的是想在最短的時間內捕捉到自己想要的信息,這是影像制作者應該特別注意的一點。
此外,傳播平臺的選擇要靈活多樣。在傳播平臺多元化的今天,選擇什么平臺進行傳播也很重要。有些觀眾對直播非常感興趣,有些觀眾喜歡看,也有人喜歡聽,有人喜歡登錄微信公眾號學習,也有人喜歡下載手機APP……能夠提供更多的選擇機會是當今新媒體平臺的優勢。
民俗事項中蘊含的文化和情感表達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觀者在觀看影像作品時既能獲得美的享受,同時又能體驗到感同身受的情感表達,這樣的作品將會吸引更多的人。近年來懷舊情懷表達在影像中也頗受關注,這也是在創作民俗文化題材的紀錄片時應當注意的。
4 結語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符合時代潮流、富有鮮活生命力的微紀錄片越來越受到觀眾的喜愛。選擇多元化新媒體平臺,傳播有個性化敘事風格和藝術特色的民俗文化將是大勢所趨。
參考文獻:
[1] 簡述民俗的特征[ED/OL].百度知道,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27276529.html,2017-09-22.
[2] 宋福榮.新媒體時代下微紀錄片特征與傳播探索[J].西部廣播電視,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