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宜春境內人文古跡不勝枚舉,從商代開始,長江文化便在這里成型輻射,吳城遺址便是歷史的造物,而到了唐代,隨著瓷器工藝的進步,“洪州窯”便將瓷器文化濃縮在了這一窖一窟中,彰顯了瓷器文化的流光溢彩,而佛學文化在宜春的傳播綿延則讓宜春孕育了中國禪宗的“禪林清規”。人文、歷史、宗教、商業多種元素的交織,讓宜春脫胎漆器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并繁盛一時。在宜春文化中,漆器瓷器既是日常所用,又是文化承載所在,更是文化傳承延續的一個物質載體。在不斷地發展中,多種文化元素不斷地在脫胎漆器中沉淀,使得宜春脫胎漆器有了新的特色。而在百年的傳承中,脫胎漆器已然成為一種文化的象征,一種地域的象征。筆者根據相關文獻,從宜春脫胎漆器的歷史傳承發展為基礎,對宜春脫胎漆器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探討脫胎漆器的傳承創新路徑。
關鍵詞:傳統文化;脫胎漆器;發展傳承
從商朝到唐朝,從唐朝到民國,從民國到現今,隨著時間推移,戰爭變遷,歷史發展,宜春的名字也幾經變化。在這幾千年的文化沉淀中,宜春的古老文化既通過書籍文字,通過典史子集流傳,也通過宜春脫胎漆器傳承。縱觀宜春的文化發展,我們能夠清晰明了地從禪宗、從瓷器等來窺探出長江文化的一角。而這種頗具地域特色,帶有鮮明色彩的宜春脫胎漆器也成了宜春文化的代表,宜春脫胎漆器作為具有宜春特色的、能夠代表宜春文化的一種傳統的手工工藝,作為中國歷史長河中篩選下來藝術瑰寶,應該得到人們的傳承和發揚。
1 宜春脫胎漆器的歷史傳承脈絡
自堯舜禹時期,山人斬木而財,流漆墨其上時其實就已經對漆器較為熟悉了,在一些世家大族的祭祀活動中,都會用到漆器,而到了春秋戰國時,漆器制品已經較為常見,《韓非子》中就描寫到“祭器墨染,朱畫其內,已做祭祀用”。[1]脫胎漆器是在戰國時期才開始出現的,最初誕生于夾貯藝術。所謂夾貯便是指利用熱漆來進行塑形,用泥塑作為底胎,在將已經成型的泥胎裹上麻布,用漆將麻布固定在泥胎外部,并重復這一過程多次,直至麻布成型后將泥胎取出。《道園學古錄》中就詳細地介紹了脫逃漆器的制作過程,“漫帛土偶而髹之,已而去其土”。[2]早在明朝時期,宜春就已經有小作坊開始進行脫胎漆器的批量制作。而到了清朝,宜春牛水山的脫胎漆器就因為物美價廉,藝術價值高而遠銷海外,聲名鵲起。
脫胎漆器不僅十分實用,可以滿足日常需求,而且還可以用作祭祀,并且具備十分高超的藝術價值。脫胎漆器的制作過程較為繁復,一般分為泥塑和木塑兩種,雖然制作方式稍稍不同,但是所制作出來的成品脫胎漆器都十分輕巧美觀,而且這種漆器制品還十分的耐熱,耐磨,同時還會因為表層漆附著而保持較高的耐腐蝕性。[3]宜春漆器的制作歷史較為久遠,而且具備規模化的特征,以胎骨工藝和裝飾工藝為基本特征,兼實用與欣賞功能,具有色彩瑰麗、造型典雅、裝飾精細等藝術特點,以及獨特的民族風格和濃郁的地方特色。
2 宜春脫胎漆器的歷史傳承困境
2.1 后繼人才斷層
對宜春脫胎漆器進行傳承不僅僅是對文化的尊重,對文明的延續,也是對脫胎漆器傳統工藝的一種發揚。但是,從目前來看,宜春脫胎漆器的發展傳承卻較為困難。由于老一輩匠人家的不斷凋敝,而新一代脫胎漆器傳承者卻還在成長,脫胎漆器人才的青黃不接導致了這一藝術傳承的現實困境。同時,受到多元文化的沖擊,現代人對于這種古老文明的認知存在較大的局限,許多人無法理解脫胎漆器的內涵與精神所在,也無法沉下心去真正地了解脫胎漆器。目前,每年學習脫胎漆器制作的人才越來越少,傳統工藝也逐漸無奈地走向了沒落。
2.2 設計工藝與時代脫軌
宜春脫胎漆器的裝飾方法以漆刻為主,例如“線刻擦錫”就是其中一種典型代表,為全國漆器行業獨一無二的漆藝裝飾方法。雖然這種方式能夠極大地提高宜春脫胎漆器的藝術家孩子,但是整個工藝耗時久,效率低,而且成品率不高。這種傳統的工藝無法適應當前快節奏的發展步伐,既跟不上產品的更新換代,又跟不上其他同類產品的高生產率,從經濟效益上講,確實存在比較落后的情況,所以導致了現在很少有人會對這種古老的純手工的制作工藝產生興趣。
2.3 無法融入市場,知名度較低
宜春脫胎漆器的市場局限性較大。一是缺乏營銷意識,知名度低;脫胎漆器雖然因為自身的使用價值高,收藏價值高而備受推崇,但是宜春脫胎漆器的名氣卻并不響亮。而同屬于脫胎漆器的高產地,福州脫胎瓷器則更加聞名,導致宜春脫胎漆器一直無法快速融入市場。二是宜春脫胎漆器產品市場層面狹窄;脫胎漆器的發揚并不能單一的依靠某一行業,某一層級,而是需要融入市場,與其他產業交互發展,例如同雕塑藝術,宗教藝術,裝飾或者是其他行業交互。[4]例如宜春的佛教本身發展的較為成熟,脫胎漆器就可以與佛教發展相聯系,但是目前脫胎漆器的發展卻與禪宗發展并不太大關聯。
3 宜春脫胎漆器的發展創新路徑
3.1 發揮地域文化特色,推動多產業聯合
促進宜春脫胎漆器與本地特色產業、創意產業間的相互聯系與推動,必將是未來漆器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我省各地都生產茶葉,遂川狗牯腦、靖安白茶、廬山云霧等都是江西省具有代表性的優質茶,漆器可以結合福建深厚的茶文化,應用到茶具、茶盤、茶葉禮盒的包裝中。宜春市在打造旅游城市的同時,脫胎漆器作為一種高檔的禮品定位,應與旅游經濟結合,開發出與旅游相關聯的旅游禮品創意漆器,如制作一些鏤空漆器,創意造型漆器、工藝漆器,甚至與宜春的另一特產——版畫相結合的漆器版畫,使得宜春的漆器由生活型和欣賞型漆器向旅游產品進行延伸,在推廣漆器的同時推廣宜春本身,構建嶄新的漆器市場,并以此帶動宜春的旅游經濟。最后,脫胎漆器也可以與宜春的佛教發展聯系起來。佛學文化在宜春的傳播綿延則讓宜春孕育了中國禪宗的“禪林清規”,在佛學文化的洗禮下,佛教器皿需求也越來越大。脫胎漆器大可以與佛教發展融合,將脫胎漆器應用到佛教用具中。[5]
3.2 提高宜春脫胎漆器的附加價值
第一,藝術收藏品開發。宜春脫胎漆器歷來被收藏家看好,原因就是其工藝精湛的傳統漆藝制作,具有久遠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隨著老漆器藝人的減少,傳統工藝被現代工藝取代,純粹手工性藝術品越來越罕見,漆藝品收藏就成為熱點,其藝術收藏品的開發就成為主題。脫胎漆器具有一定的實用性和收藏性,開發的潛力與市場是非常巨大的,尤其是高檔收藏品的生產是脫胎漆器發展的一個態勢。[6]
第二,特殊應用產品開發。漆器的應用范圍是很大的,其中有的高檔包裝產品也使用漆器,盡管成本很高,但漆器本身的價值也提升了被包裝產品的價值。如赤寶砂儀表板、漆器裝飾設備件、建筑裝飾漆板、漆器包裝盒,夾紀人體模型等,廣泛應用在交通、建筑.包裝、醫學等行業中,使得傳統漆器技藝與其他特殊行業密切相連,具有更為寬闊的開發市場。宜春脫胎漆器工藝結合現代生活方式的需要,脫胎漆盤、漆盒、首飾盒、花瓶、煙具、茶具、咖啡具、酒具以及其他酒店配套用品,發揮其光亮美觀、不怕水浸、不變形、不褪色、堅固、耐溫、耐酸堿腐蝕的特點,是星級酒店必要品。把傳統漆工藝應用在現代漆器產業中,開發出更多的新產品已成趨勢。[7]
3.3 大力進行人才培養,優化工藝水平
以宜春學院為依托,通過教學、科研與實踐相結合,利用高校這個平臺培養高素質的設計人才,提高宜春本土的脫胎漆器的造型設計水平。傳統脫胎漆器工藝需要與現代技術結合,利用現代技術來對傳統技藝進行改造,讓其能夠保留期文化特征的同時符合時代的發展需求。通過產學結合,來進行人才的培養,來進行技術的培育,建設具有能夠為脫胎漆器造型設計產業發展、教育培訓和科學研究為一體的漆器設計基地和教學研究基地,發揮脫胎漆器造型設計人才和基礎設施的優勢,開發具有特色的宜春脫胎漆器的創意產品,解決部分地方性高校學生就業。
3.4 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宜春脫胎漆器的知名度
以重大事件及活動為平臺,通過舉辦全國性質的設計創意比賽來提高宜春脫胎漆器的創意設計的地位和知名度,使得宜春漆器設計以有別于傳統或其他區域的新的造型面貌出現,吸引各方的關注,可以借“明月山月亮文化節”等重大活動為契機宣傳宜春的脫胎漆器等旅游文產品。只有好的宣傳才能夠為宜春脫胎漆器打響知名度,讓大家能夠了解宜春脫胎漆器的發展歷史,了解脫胎漆器的美學文化內涵,了解歷史文化傳承的必要性,同時也才能為宜春脫胎漆器的長存發展提供空間。
4 結語
自商周以來,漆器文化便開始在宜春萌芽,在經過了漫長的文化發酵之后,脫胎漆器文化通過多種路徑進行了傳承和發揚。宗教文明,藝術發展,民族融合,商業文明與漆器文化的交疊催生了宜春脫胎漆器的成長,在宗教文化、人文環境、自然環境的多重影響下,宜春脫胎漆器帶有了鮮明的地域特色。漆器既是文化承載所在,更是文化傳承延續的一個物質載體,為了能夠讓宜春脫胎漆器得到更好的傳承與發揚,就必須要從多種途徑出發,發揮地域文化特色,推動多產業聯合,提高知名度,利用產業交互為漆器發展提供更多空間,同時也要提高宜春脫胎漆器的附加價值,大力進行人才培養,優化工藝水平,讓宜春脫胎漆器能夠得到更好發展。
參考文獻:
[1] 徐瑩.脫胎漆器在現代中式會所的應用與設計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5.
[2] 陳磊.基于宜春地域文化的脫胎漆器工藝研究[D].江南大學,2017.
[3] 楊廣敏,黃亨淼.工業化時代的手工技藝傳承——以宜春脫胎漆器廠為例[J].集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15(01):6-13.
[4] 高怡.非遺傳統手工藝與旅游文創產業融合模式探析——以宜春脫胎漆器髹飾技藝為例[J].藝苑,2016(06):84-86.
[5] 胡新地.“夾纻胎”與“脫胎”:宜春沈氏脫胎漆器技藝辨析[J].裝飾,2017(08):80-81.
[6] 聶路,曾祥遠.宜春脫胎漆器的造物精神對文創產品設計的啟示[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5,2(03):137-139.
[7] 陳偉長,黃捷.脫胎漆藝的現代材料及相應新工藝的研究報告[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7,30(10):51+70.
作者簡介:詹莎莉(1981—),女,江西鷹潭人,本科,講師,研究方向: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