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雅琴
摘 要:聲樂教學對于學前教育藏漢雙語專業的學生至關重要,怎樣使本民族的歌唱方法和美聲唱法有效結合是目前學生解決歌唱問題的關鍵所在。如何進一步改進該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優化人才培養方案,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是一個系統工程。其中,音樂課程教學成效最大化是我們優化課程結構、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
關鍵詞:學前藏漢雙語教育;聲樂課;初探
隨著國家對學前教育重視程度的不斷提高,高師學前教育成為當今教育領域關注度比較高的一個名詞。在實際生活中,高師學前教育專業也成了一個就業率非常高的專業。所以,高校學前教育專業的招生規模呈現出擴大趨勢。本文所探討的是學前教育藏漢雙語專業學生在學習聲樂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及如何解決。
1 學前教育藏漢雙語專業聲樂課現狀
隨著藏區教育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藏區人民對子女提前接受教育的愿望也更加迫切。因此,藏區學前教育人才的短缺問題日益顯現,學前教育藏漢雙語專業的需求大量增加。作為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必須培養其說、唱、彈、跳、畫的基本技能,因此聲樂課的學習對于學前藏漢雙語教育專業的學生尤為重要。除了開設聲樂課外,音樂基本理論與實踐課程也開設其中。作為學前教育藏漢雙語專業的學生基本上能從最基礎的樂理知識入手,結合視唱、鋼琴、聲樂等專業必修課,訓練其適應學前教育藏漢雙語學生對音樂學習的需求。
2 高師學前藏漢雙語教育聲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筆者結合多年教學的心得,發現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語言障礙影響聲樂教學。學前教育藏漢雙語專業的學生要求使用藏語和漢語教學,其中分為以漢語為主的學生和以藏語為主的學生兩種。以藏語為主的學生往往是藏語熟練、基礎扎實,之后才學習漢語,漢語屬于他們的第二語言,熟練程度遠不如藏語。以漢語為主的則是漢語相對藏語而言較好。從事教學的聲樂教師大多數往往不懂藏語,存在語言溝通障礙。語言是師生信息交流的主渠道,主渠道不暢必然導致溝通障礙。因此,高師學前藏漢雙語教育聲樂中存在的師生語言障礙制約了聲樂教學的發展。
第二,發聲方法的不同影響聲樂教學。眾所周知,藏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由于藏族的孩子天生會唱歌,在進校前,大多數學生都會唱本民族的各種歌曲,如山歌、彈唱等。然而,在高校聲樂教學中,普遍運用的方法則是現在各高校聲樂專業通用的比較科學的教學法,就是美聲唱法,這種教學方法的特點是氣息連貫,共鳴協調。
一是發聲的共鳴腔體不同。藏族學生在學習聲樂前,已經有一套屬于自己本民族演唱歌曲的方法,在藏歌演唱中,強調聲音的自然和諧,其真聲和頭腔、鼻腔、口腔在演唱過程中運用得比較多,聲音強調明亮、高亢、悠遠的感覺,強調音色的清晰、明亮,自然。而美聲歌唱則強調整體性原則,以整體的共鳴為標準,首先讓氣息沖擊聲帶,通過氣息的流動帶動聲帶發出聲音,讓聲音在其各個腔體同時引起共鳴。根據頻率和音高的不同,七大共鳴腔體所用到的比例也會隨著歌曲的要求進行調節,但這些共鳴腔體永遠都要整體參與、協同合作。美聲唱法最大限度地利用人體七大共鳴腔的協調配合來發聲,使聲音圓潤、渾厚、飽滿。它的要求更加豐富和科學。
二是對咬字吐字的要求不同。藏族學習聲樂的學生在演唱時,要求咬字吐字清晰自然,接近生活中說話的聲音,在字和聲的關系上要求字處于主導地位,用不同母音變換的色調來帶動聲音的色調變化,呈現出語音的美。藏族學生學習的歌唱依據依字行腔的方法來歌唱。而美聲歌唱則要求聲音和字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既要求咬字清晰準確,又要求語氣自然生動。因此,我們聽到演唱者在進行聲樂作品演唱時母音在不斷改變的同時,聲音的音色不會有太大的變化,而是更多地保持著音色的流暢和連貫。
三是對待聲區的關系不同。學習聲樂的藏族學生在演唱時高聲區則以假聲為主,低聲區以真聲為主。各聲區的真假聲并不會混聲歌唱,兩個聲區在轉換的過程中非常不自然,產生爆破音,然后轉入其他聲區,各聲區之間的音色對比比較強烈,使聽者在真假聲強烈的音色對比中獲得聽覺上的美感和快感。美聲歌唱的方法則主張聲區必須統一,在不同的聲區中,力求做到真假聲自然過渡,通過氣息、腔體、嗓音一系列的積極配合,產生優美動聽的音響效果,從而使聲區之間的轉換自然均勻沒有任何痕跡。
3 高校學前教育藏漢雙語專業聲樂教學問題的解決策略
第一,加強溝通交流,師生間經常溝通交流是克服語言障礙的法寶。同時,師生經常交流還可以增進對專業術語的理解。教師可以建立學習群,為師生經常交流溝通搭建平臺,也可以交換微信、QQ等聯絡方式,從而解決語言障礙影響教學的問題。教師還可以通過組織各種音樂活動加強彼此的了解和理解。
第二,有效結合發聲方法。藏族的學生有其獨特的發聲方法,在給藏族同學教唱歌曲時,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把好的聲樂發聲方法留下來,揚長避短。比如,在進行聲樂歌曲教學《在那遙遠的地方》這首聲樂作品時,就應該在這首歌曲演唱中加入藏族的聲音特色,讓這首聲樂作品唱出藏民族的高亢、嘹亮的感覺。同時,加入美聲的呼吸方法,運用丹田之氣發聲,擁有美聲聲樂的聲區統一,過渡自然的感覺。這首聲樂作品通過兩種方法的結合讓歌者唱出藏族的高亢之美和美聲的連貫之美。
總之,進一步完善學前教育藏漢雙語專業聲樂教學方案,對學前教育藏漢雙語專業學生的要求至關重要。學前教育藏漢雙語聲樂課是該專業十分重要的課程,需要審視清楚其地位與價值。當然,課程在開設過程中還存在一些不足,也需要我們不斷思考和完善與改進,為培養適應藏區學前兒童發展需要的合格高層次幼師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鐘韋怡.淺論藏族聲樂藝術的審美特征[J].西藏教育,2012(11).
[2] 孟新洋.藏族歌曲的演唱風格與技巧初探[J].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93(03).
[3] 鄒本初.歌唱學——沈湘歌唱學體系研究[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