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洋+胡杰林
摘 要:本文介紹了京津冀一體化對職業教育發展影響初探
關鍵詞:京津冀 一體化 職業教育 發展影響 初探
2015年 8月 23日,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頂層設計——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的有關細節首度公布。是日臨近中午 12時,新華社播發《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就京津冀協同發展有關問題答記者問》。其中,京津冀的整體定位是“以首都為核心的城市群、區域整體協同發展改革區、全國創新驅動經濟增長新引擎、生態修復環境改善示范區”;北京的定位是“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天津的定位是“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北方國際航運核心區、金融創新運營示范區、改革開放先行區”,河北的定位是“全國現代商貿物流重要基地、產業轉型升級試驗區、新型城鎮化與城鄉統籌示范區、京津冀生態環境支撐區”。
在歷史上,京津冀三地各有其產業特點。官方資料顯示,三地在 10年前就已經形成自己的產業分布特征。概括來說,河北省基本是以鋼鐵產業、煤炭產業、電力產業、輕工產業為主,即第二產業為主導。北京作為人力資本中心、政治中心、科技創新中心、國際交往中心,大批優秀人才聚集在高端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文化創意產業等領域,圍繞自身的教育、文化、科技這些核心資源來發展壯大產業。而天津依靠天津港,本身又具有非常好的工商業基礎、制造業基礎,雖然趕不上北京的高端服務業,但其先進制造業、科技成果的研發和轉化的加工環節具有優勢。如今 10年過去了,京津冀經濟產業結構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北京依靠自身優勢“一枝獨秀”,地區發展失衡嚴重。目前的北京,各種資源趨近飽和,為了更加優化經濟結構,需要退出一部分行業,留出這部分空間繼續升級產業結構;對天津來說,突破瓶頸、實現新一輪騰飛的愿望十分強烈;而河北方面,接納一些行業的同時也是實現再升級,逐步實現整個區域的平衡。
教育部 2016年工作要點中指出,要加快推進建設現代化職業教育體系,建立高校學科專業結構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布局需求相適應的動態調整機制。京津冀一體化國家戰略的提出,對于三地來說,既是機會也是挑戰。教育部副部長魯昕在全國高職高專校長聯席會議 2015年年會上提到,“十三五”時期,高等職業教育要進一步合理規劃培養結構,加快完善發展機制,持續提升發展質量,進一步提高服務以中國制造 2025為代表的國家戰略的能力。特別指出要服務區域,支持學校集中力量辦好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特色優勢專業群,深入推進地市級綜合改革試點,探索東中西部合作機制,為京津冀一體化、長江經濟帶等發展做貢獻。
在京津冀一體化的國家戰略大背景下,經濟類專業發展同樣面臨著機遇。多年來,經濟類專業在招生過程中表現較為熱門,得到眾多家長和學生的青睞,隨著三地定位逐漸清晰,未來就業市場的需求也逐漸顯現出來。目前,以會計專業學生為例,招生方面各地院校與其他專業橫向對比時都顯現較為明顯的優勢,但在就業方面,對口率嚴重不足。大部分的學生沒有走到出納或其他財務人員崗位上,更多的去應聘了銷售、文員或其他行政類崗位,一方面與地方經濟布局有關,另一方面來源于市場需求。近來,國家大力宣傳和倡導創新創業,而經濟類專業學生結合本專業的所學知識,在一定程度上,參與創新創業具備先天優勢。天津未來作為華北地區經濟及金融中心的地位正在逐漸顯現,勢必在未來需要更多的會計或金融類專業人才。
根據三地經濟結構、產業布局的發展趨勢,國家應從有利于深入推進產教研學合作、有利于深入推進產教融合發展的原則,加強三地高等教育資源的布局調整,服務甚至引領三地經濟社會創新驅動發展。首鋼向曹妃甸遷移,是京津冀一體化發展的一次機遇與嘗試,曹妃甸也是目前京津冀合作的主戰場,整個京津冀產業的結合特別是首鋼的轉移會使曹妃甸現代的制造業有一個快速的發展,隨著企業的轉制,人才培養方向也發生變化,并且應該考慮如何為學生轉變觀念,使學生在面臨就業選擇時不單考慮京津這兩個一線城市,為結合及轉移之后的企業提供人才輸出。國家應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更大空間上對三地職業院校進行布局結構調整,按照產業集群發展與高等教育集群發展相對接的方式,在明確三地產業布局規劃的基礎上,將相應的院校或專業或學科進行合理的布局調整,擴大河北省的職業教育資源規模。北京市應對市屬高等院校進行分類定位,將適合北京市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等教育資源做優做強,將不適合的在三地的空間范圍內進行調整重組,充分利用市場機制推動市屬高等教育資源(或要素)特別是民辦高等教育資源、繼續教育資源、成人高等教育資源。從中等職業教育資源來看,僅從疏解北京人口的角度考慮,普通中專、成人中專和技校是重點需要調整的對象。對于重復建設的學科和專業,對于一些辦學水平不高的學校,對于其主要辦學方向與北京市產業升級與產業布局調整趨勢不相符的,要作為重點調整對象。
以就業為導向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是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重要內容,國家應根據三地人口就業規劃與就業布局調整,指導三地對職業教育資源布局進行相應的調整,共同建設跨行政區劃、覆蓋三地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越來越多的實踐者認識到,京津冀教育協同發展不是簡單的一刀切、實現量的平均,而是要在統籌規劃下,實現形成高尖端人才、通才培養和專才培養的梯度培養模式,而這些都可以用不同的協同方式實現。目前,我們面對現狀,應當成立強有力的專門機構,本著適合地方經濟發展的原則,對京津冀地區高校及高等教育資源整體運作,統籌規劃,科學布局。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對大量高水平技能人才的渴求直接助長了近年來大量職業院校的誕生。“京津冀一體化”的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職業教育應當全力支持和配合相關要求。北京、天津包括職業教育在內的一些優質教育資源,要發揮對河北的支持作用,進而支持整個京津冀的協同發展。職業教育是教育但也是經濟,更是民生,地方經濟要是進行融合的話,那么職業教育肯定要進行融合,過去我們適應產業的發展,到現在我們職業教育來服務產業的發展,而未來通過京津冀融合發展、深度合作,必將使職業教育提升產業的發展。
新教育時代·教師版2016年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