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視覺傳達設計中的傳統符號應用不是簡單盲目地復制粘貼,是在對符號背后的文化傳統以及哲學理念進行深入思考與解讀后吸取傳統文化符號中的精華,然后根據傳達理念運用到視覺傳達設計中。從傳統文化符號的概念內涵著手,分析了傳統文化符號在視覺傳達設計中的應用手法,探究了在視覺傳達設計中,傳統文化符號凝聚的哲學理念。
關鍵詞:視覺傳達;文化符號;探究
0 引言
傳統的文化符號作為文化的一種載體,是研究與表達中華文化體系的重要維度。傳統文化符號寓意深刻,貫穿了中國歷史中的藝術表征。并且隨著中華民族的崛起,傳統文化符號的民族文化精神代表性使得其在當今的視覺傳達中的運用更為普遍。探索視覺傳達設計中的傳統文化符號,有助于我們對傳統文化進行深入的解讀與挖掘,并在此基礎上準確把握相應的內涵與風格,展現出完美的藝術作品。
1 傳統文化符號的概述
由于獨有的符號表征的發明與應用,人類的信息傳遞從單純的聲音辨識進化為符號化的視覺辨識,先輩的生存經驗以符號的形式保存傳遞給后來者。正是符號使得人類在殘酷的自然競爭淘汰中得以存活并創造出璀璨的人類文明。傳統文化符號指的是“能反映一個地區的傳統文化特征,可以代表不同民族特色的地域風貌的符號”。[1]所有的傳統符號在視覺上的表達都是基于某種特定存在于空間的藝術形式。而我國的地域廣袤、歷史悠久,傳統的文化符號既是蘊含著悠久文化底蘊的集中華精神大成的文化,也包括了反映各民族特色以及各地域風貌的獨特文化符號。
中國傳統文化符號通過具體的形式向人們傳達深刻的哲學思想,而作為一種藝術創造的視覺表達,在融合傳統文化符號的同時也按照一定的藝術審美取向改造著這些符號,重構了現實、歷史以及藝術三者之間的關系。中華民族在藝術創造上奉行模糊整合,重視自然與人文社會的融合,這樣一種審美哲學實際上體現了中國古代人民將情景與自我意識統一的審美體驗,是在包容、接納的博大胸懷中形成的對美的哲學思考。以太極圖為例,太極圖在形式構成上是一個圓環內含一個封閉的S形螺旋曲線,以同圓的圓心為界,將整體一分為黑白二色,在兩邊也各含一個異色小圓。從象征表達而言,左右為兩條相等的陰陽魚,白色為陽魚,黑色是陰魚,這是白天與黑夜的表示法,陽魚的頭部有個陰眼,陰魚的頭部有個陽眼,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相合,相生相克,表示萬物都是互相滲透的關系。
2 傳統文化符號在視覺傳達設計中的運用
2.1 傳統文化符號在視覺傳達設計中的歷史淵源
我國的傳統文化符號分為兩支,一支從自然的維度出發,以天、地為源進行符號的創造與設計,主要體現在金木水火土五行的表達之中;另一支在自然的基礎上,以人與自然、社會文明為源形成人造符號。體現了人對自然的改造藝術,蘊含著深刻的情感體驗與人文思想。在已有的研究中,對傳統文化符號的發展脈絡主要有以下代表性的觀點。第一,圖騰說:持圖騰說的學者認為,傳統文化符號的形成是來自古代先民對自然的認識不充分而產生的宗教信仰。先民將自然中的物體當作崇拜對象,相信通過祭祀能獲得他們超自然力的保護,甚至獲得他們的力量和技能。祭祀儀式要有祭祀的對象,從而產生了圖騰。第二,功能說:在持功能說的學者看來,在遠古時期,人類由于戰爭、社交、教育等的實際需要,創造出具有信息傳達效果的圖案繪制在身體、刀劍、植物等上面。例如,在冷兵器時代,兩軍在臉上繪制出不一樣的臉譜以區分陣營。第三,裝飾說:支持裝飾說的學者認為,原始文化符號的前身是在原始社會中,人類為了鞏固自己族群在某一地區或領域的力量而繪制特殊的圖畫。而隨著社會生產水平的提高,人類文明意識的覺醒,這些圖案逐漸成為人類對于審美的需要,變為美化自我以及美化生活環境的裝飾品。[2]
2.2 傳統文化符號在視覺傳達設計中的運用方法
第一,解構與重組:解構與重組是源自結構功能主義中的一對概念,解構是指將原有的整體從一定的維度進行分解,這種方式能使人從不同的角度來審視其內在價值。重組是以結構為前提,用新的整合理念、秩序來對原有的文化符號進行調整轉變,從而產生除具有創新價值的新的視覺表達形象。傳統文化符號的解構與重組可以通過兩條路徑實現:其一,在保留其本源的基礎上只拆分原有的文化符號表征形式,設計者仍以文化符號原有文化內涵為依據對散亂的文化符號的形態進行整合,從而形成藝術表達作品,這類作品視覺傳達的含義與原來的傳統文化符號的內核是一致的;作為用于構成新的視覺傳達設計形式的素材,設計者再以自身的邏輯對解體的文化符號進行重排以新的文化符號形象;解體的文化符號形象,把散亂的傳統文化符號的造型形態當成另一種的設計素材內容。解構的本質是打破原先的傳統文化符號的形象因素,以特殊化的心態、另類視覺感、造成全新的文化符號視覺效果,形成新意。第二,置換與融合:藝術家以自身的藝術理念表達為目的,通過藝術化的處理手段,根據傳統文化符號的內在聯系,以各種傳統文化符號為素材,將原符號中的某些部分置換或是融合兩個符號,從而形成新的藝術形象。例如,在粵西非遺文化基地的視覺傳達設計中,將舞龍與海洋符號融合,人類儀式與自然融合,表達了粵西人對海洋的敬畏,也體現了粵西人改造自然的歷史進程。
3 結語
隨著全球化愈演愈烈,地域性文化意識形態逐步與全球意識形態融合,越來越多的國際視覺傳達設計開始采用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文章在介紹了傳統文化符號內涵、淵源以及哲學理念的基礎上提出了運用解構與重組、置換與融合的手段在視覺傳達設計中發揚傳統文化符號價值功能,從而傳承我國的傳統文化符號價值和精神。
參考文獻:
[1] 李奎霞.中國視覺傳達設計中傳統文化符號研究[D].延邊大學,2012.
[2] 黃文.以設計的方式重生試析傳統文化符號在視覺傳達設計領域的應用[J].美苑,2011(03):101-102.
作者簡介:李鵬(1971—),男,山西太原人,碩士,講師,就職于山西大學商務學院藝術設計系,研究方向:視覺傳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