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憶君
摘 要:園林設計課程,一直以來都面臨場地有限、缺乏直觀感受、設計效果成效緩慢的困境。本課有效整合了行業資源和課程內容,與企業合作開發“造園大師”軟件,輔助學生學習園林設計;引入企業導師機制,創設虛擬仿真情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高效完成教學目標。
關鍵詞:信息化課堂教學;園林植物叢植
園林設計課程,一直以來都面臨場地有限、缺乏直觀感受、設計效果成效緩慢的困境。本課有效整合了行業資源和課程內容,與企業合作開發“造園大師”軟件,輔助學生學習園林設計;引入企業導師機制,創設虛擬仿真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高效完成教學目標。
1 緊扣園林專業發展動態,整合課程內容
我校園林專業教研室4年前開始應用技能導師制的教學模式,聘請行業專家、企業優秀技術能手,甚至是造園技藝的非遺傳承人擔任企業導師,加入園林專業的技能教學中,教學內容緊跟園林專業發展動態,貼合行業、崗位需求和職業技能證書考證內容,整合課程。企業導師與學校專業教師共同制訂人才培訓方案和授課計劃,并編寫校本教材。在專業教師完成課程的理論教學后,企業導師適時引入企業真實任務,使學生的學習過程與企業真實任務的實施過程相融合,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也熟悉企業崗位的真實工作流程。
2 借助信息技術,探索虛擬叢植設計的教學模式
本課始終貫徹以生為本的理念,借助平臺反饋以學定教,利用“造園大師”軟件助力教學,信息資源助學效果明顯。利用“全景園林”掌上游園,突破時空限制,便于學生隨時隨地探究園林實例,通過交互資源協作完成知識整理內化;學生通過“植物檢索”模塊搜索植物,查看學習植物的特征、習性、花期以及常見病蟲害等信息,形成個人植物手冊,終身學習;利用“仿真造園”構建虛擬場景,學生能即時查看設計效果,打破了傳統平面教學費時費力,缺乏多維感受的局限;最后進行微縮景觀種植施工,掌握實際施工順序。這一從欣賞、感知、內化再到設計、施工的過程,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具體授課流程如下:
第一,課前,學生收集典型園林植物叢植案例,上傳課程學習平臺。上次課,學生已經學習了園林植物叢植原則的理論知識,但尚不能熟練運用叢植原則進行植物設計。因此,教師在上次課后,布置調查園林植物叢植案例,拍攝照片上傳至課程學習平臺的任務,既是對上次課學習效果的檢驗,也是對本次課小游園叢植設計任務的準備。讓學生預先了解園林植物叢植實例,對最后的植物叢植設計效果有直觀的了解。照片上傳后,各小組互相打分,也能體現出學生對園林植物叢植設計效果優劣的評判。
第二,課中,首先通過企業導師視頻引入本節課的任務——某居住區小游園叢植設計。根據企業導師提供的地形,學生通過對地形現狀的分析,了解該地塊的地形條件,水體、建筑等硬質景觀情況,便于開展符合地形條件的植物景觀設計。教師引導學生按照園路、山石、水體、建筑等園林要素將小游園劃分為四個主題區域,各小組領取一個區域,分組進行植物叢植設計,最后組合成完整的小游園叢植設計方案。
在本課程剛開始,學生分成了4個學習小組,學習園林植物設計的過程中也是小組合作探究,共同學習。遇到較大設計任務時,通常先將較大的地塊劃分成適宜小組完成的小地塊進行設計練習,逐漸過渡到小組完成獨立地塊設計,最后要求每位學生能獨立完成較大地塊設計。各組領取地塊時,學生往往優先選擇較容易的區域或是自己最感興趣的區域。例如,在本節課中,就有3個組都提出選擇地形起伏變化大且有景觀亭的一塊區域。最后,教師考慮各組學生學習能力,結合以往其他類型設計任務時各組對地塊的選擇,綜合考慮,給各組分配了與之前任務不同地形條件的區域,使各組在園林植物設計課程一系列的設計任務中,都能練習到不同地形條件地塊的設計,充分鍛煉了學生應對不同地塊的綜合設計能力。
一開始,學生未產生較好的設計思路,通過應用“造園大師”軟件中“全景園林”模塊,查看典型園林的全景圖,查找經典的園林植物叢植設計案例,學習其植物設計方法和思路,適當運用到自己的設計方案中。
學生通過“造園大師”軟件中“植物檢索”模塊學習植物的特征、習性、花期、養護方法及常見病蟲害等信息,幫助學生從植物的外觀形態、生理習性、養護管理等多方面綜合因素著手,選擇適宜的植物應用到設計中。
借助“仿真造園”模塊,小組合作探究完成相應場景的叢植虛擬種植。有了好的設計方案,確定了植物,學生進入“造園大師”“仿真造園”模塊,在虛擬仿真場景中進行植物種植設計。學生在植物模型庫中選擇合適的植物,拖動到場景中,觀察植物與周圍地形、建筑等的關系,多角度調整植物的大小和擺放位置,協調植物與其他要素之間的關系,使設計效果合理又美觀。
設計初步完成后,小組繼續完成微縮植物景觀模型的制作。利用以往課程中制作的建筑模型,根據地形要求進行搭建。制作過程中,進一步感受植物與建筑、植物與空間之間的關系,使植物與其他園林要素和諧統一,同時也掌握施工種植時的順序步驟。
第三,課后,小組繼續完成設計說明,完成微縮植物模型養護管理工作;預習下節群植知識點。
本課對教學環境的創設,信息資源的設計和使用,與企業融合的學習方式可遷移學習建筑、山水、園路等園林設計其他要素中去,增強了學生園林規劃設計的綜合能力,這也是他們今后的核心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穆肅,左萍萍.信息化教學環境下課堂教學行為分析方法的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5,36(09):62-69.
[2] 汪應,陳光海.高職院校智慧“云課堂”、信息化教學設計的創新與實踐[J].職教論壇,2017(27):8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