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先對眾創空間進行闡述,進而分析了基于眾創空間的特色育人模式在地方高校中的創新實踐,以期推動高校更好地發展,培養出更多的人才。
關鍵詞:眾創空間;特色育人模式;創新實踐
0 前言
當下是“互聯網+”時代,這個時代對人才的需求進一步增加。這要求高校學生進一步增強自身的競爭力,而是否具有創新能力則是決定人才能否獲得成功的關鍵。如今,我國實施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將創新改革推到了史無前例的高度。而且在2014年,李克強總理提出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使得眾創空間被社會各界所關注。
1 眾創空間的闡述
創新、創業是當下得到廣泛討論的熱詞,在“雙創”的熱潮中,眾創空間作為一個新型的創業服務平臺出現在大眾眼前。它是當今社會發展的產物,利用互聯網將我國市場中眾多的創新創業特點結合在一起,再運用市場化機制為人們構建一個具有專業化、低成本等多種要素特點的創業服務平臺。如今,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眾創空間已成為我國各地方高校的創新實踐基地,而地方高校應用眾創空間也是為了培養出創新能力較強、具備創新思維的綜合型優秀人才。并且在2016年國務院新聞辦還專門對創客空間召開了新聞發布會,向社會各界介紹其內涵及作用,指明眾創空間能夠對我國經濟發展轉型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基于此,各大地方高校開始認清眾創空間存在的價值,在推行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利用眾創空間培養人才,并積極采納眾創空間的一些運營經驗,進而使地方高校形成自己獨特的育人模式。[1]
2 眾創空間的特色育人模式在地方高校中的創新實踐
2.1 將眾創空間與高校創業教育相結合
將眾創空間與高校創業教育相結合,能夠有效推動地方高校特色育人模式的發展。首先,地方高校要根據自身具有的優勢及教育資源,開展極具特色的創新創業課程教育,指導學生了解不同種類的創業理念,進而使地方高校在創新創業方面更加全面化、多元化。同時,還要根據學生的特點以及專業特點開設與其專業相符的創業課程、講座或是座談會,要從不同階段、不同層次對學生教授創新創業知識。另外,有關部門還要對地方高校進行創新創業指導,進而提升地方高校學生的創新水平及創業能力。其次,地方高校不但要滿足學生在專業上的需求,還要為其建立一些創新創業社團,讓學生在社團活動中進行更好的交流與研討,使學生能夠自己組成一個創業團隊。
因此,地方高校要提升眾創空間在特色育人模式中的地位,再利用計算機網絡技術建立一個新型的創業教育機制,將不同的學科相結合,進而使眾創空間擁有地方高校具有的特色及輻射功能。可以將地方文化加入創新行列,用眾創空間的技術打造出一個集技術、產業為一體的科研模式及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使眾創空間與高校創業教育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結合。
2.2 確定培養目標,創新培養模式
在利用眾創空間培養創新人才時,地方高校要根據其特色、優勢,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從現代的社會發展需求及校企合作辦學模式上看,高校應培養實踐能力較強,同時具有專業知識及創新思維的應用型人才。與一些品牌高校相比,地方高校的競爭力較弱。所以,在學習品牌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時,不能原封不動地照搬,而是要將其作為參考,根據自身的發展情況進行創新,進而培養出優秀的創新創業人才。
除此之外,地方高校還要對其人才培養模式進行創新。首先,要對學生進行理論知識教育,對創新創業有深入的了解;其次,要讓學生參加各種文體活動,讓其在不同活動中將理論知識進行消化,從而達到鞏固知識的效果;最后,讓學生將理論、實踐相結合,通過見習、實習等方式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中,最終使學生成為一名優秀的創新創業人才。另外,當眾創空間在地方高校建成后,高校可以基于眾創空間的優勢培養創新創業人才。不但要進行知識與能力的教育,還要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以滿足地方高校特色育人模式的發展要求。為了讓學生得到更好的特色教育,學校在對教學進行改革的同時也要促使教師提高自身的職業素養及專業能力。[2]可以讓教師到與創新創業有關的企業中培訓、學習,使其不斷地提升專業技能及職業素養,為高校培育出更優秀的人才。
2.3 為地方高校提供創新平臺
為了讓地方高校培養出更多的創新創業人才,眾創空間要為地方高校提供創新平臺。為此,眾創空間要整合高校中的一些平臺資源,如實踐基地、實驗室等,同時也要利用政府、學校、企業三方合作的方式培養人才,使高校為社會培養出高質量、高素質的優秀人才。由此可見,眾創空間為地方高校培養人才發揮了不可磨滅的作用。在社會經濟穩定發展的狀態下,眾創空間成為高校發展特色育人模式的指揮官。
除此之外,眾創空間還能夠為地方高校提供資本渠道及培養渠道。通過創業投融資的方式為高校提供資金上的支持,為其創造一個由多元化資金鏈組成的創新創業服務體系。并且眾創空間還擁有眾多的企業精英及高素質的科研人才,能為地方高校發展特色育人教育模式提供更多的人力資源。
3 結語
為了使地方高校更好地利用眾創空間開展特色育人模式,要將眾創空間與高校創業教育相結合;確定培養目標,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眾創空間也要為地方高校提供創新平臺,只有這樣高校才能營造出一個較為融洽的創新環境。
參考文獻:
[1] 梁微.地方高校眾創空間建設發展路徑探索[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7,8(03):83-86.
[2] 王迷迷,鄭英,孫亮.基于群體創新空間理論的高校眾創空間構建策略[J].信息技術與信息化,2016(07):105-107.
作者簡介:李文婷(1983—),女,黑龍江人,本科,講師,研究方向: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