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袁媛 蘭婧祎
摘 要:遼寧是滿族的故鄉,滿族文化的發源地,然而如今滿族傳統文化的外在顯現符號正在逐漸淡化并呈現趨同化。如何通過一件件生動可觸的物品喚起人們對滿族傳統手工藝文化的記憶是我們一直思考的問題。基于此,本文主要從創意設計開發的角度分析如今市面上所售滿族傳統手工藝品以及銷售市場存在的問題,并依據不同消費者的需求,將滿族傳統物件進行創意設計開發,提出具體的設計方法及其應具備的特點。
關鍵詞:滿族手工藝;發展現狀;創意設計
滿族傳統手工藝是中國傳統手工藝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歷史傳承和民族地域特色,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具有工業化生產不可替代的個性。2017年3月,由文化部、工業部、信息部和財政部制定,國務院審核通過并發布了《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計劃指出:到2020年,傳統工藝的傳承和再創造能力、行業管理水平和市場競爭力、從業者收入以及對城鄉就業的促進作用將得到明顯提升。為此,創新傳統工藝保護與傳承措施,完善其保護與傳承機制,激發全社會創新創業內在動力,釋放創造活力,切實提高傳統工藝傳承和保護效益,已成為國家文化建設發展戰略和社會各界的共識。本文以遼寧撫順新賓永陵鎮剪紙為例,闡述在新時代背景下新賓永陵鎮剪紙傳承與發展現狀,并進一步探討滿族傳統手工藝品的創新途徑。
從傳承角度來看,通過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和實地走訪調研后發現,從事滿族剪紙傳承工作且專業技術較強的傳承人年齡大多集中在70歲左右,大多數到了退休的年紀,年輕的傳承人數量較少,且專業技術尚待提高,傳統手工藝在傳承上出現斷層。高效率的現代化生活與“工匠精神”倡導的精工細活之間的矛盾尚未得到解決。信息化時代,年輕人通常向往在辦公樓里從事高端、智能化工作。方便、快捷、高效的工作方式成為社會主流,而滿族傳統剪紙講究精工細作,要想技術精進,必須掌握剪紙的核心技藝,這對學徒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就算是一位普通的學徒要成長為獨立創作的設計師,都需要磨煉幾年甚至十幾年。這與年輕人的求職心理產生了鮮明的矛盾,年輕的學徒不愿意從事這個行業,傳承缺乏延續性。永陵鎮內大多數采用傳統的傳承方式,然而傳統的子承父業和師徒制的傳承方式存在許多弊端,傳承人與外界交流較少,思路缺乏創新,生產的產品難以順應時代發展潮流。
從發展角度來看,新賓永陵鎮內滿族剪紙手工坊、企業往往對市場需求把握不準,不能做到精準設計制作和銷售產品。對本土以及低端市場缺乏有效培育,民眾對手工藝品認可度不高。產品缺少實用性,大多數產品只用于欣賞,離大眾家庭生活較遠,銷售量受到限制,企業活力不足。
生產性保護理論認為,只有將優秀的傳統文化轉化為文化產品,才是傳統文化保護和傳承的可行性方法。傳統手工藝的傳承與發展需要注入現代設計理念,創新作為設計本質的要求,也是時代的要求。傳統手工藝的創新設計在于如何發揮創造者的創造才能,使其充分了解滿族傳統手工藝的特色元素與消費者的需求元素,通過現代技術原理對傳統手工藝進行創新設計。本文從材料、功能等以下幾個方面提出創新途徑。
第一,材料創新。傳統的手工藝材料大多取材于大自然,原材料的匱乏導致越來越多的手藝失傳且大多數材料不符合當今綠色環保的需要。例如,滿族傳統物件嘎拉哈,嘎拉哈的原材料為豬、羊、袍子等動物后腿中間接大腿骨的那塊骨頭,材料不易取得。如今我們可選用更具環保、易于雕刻的陶泥材料作為替代。新賓作為滿族旗袍故里,受到了國家相關政策的扶持,要想推動旗袍產業發展,同樣需要融入創新理念。面料作為旗袍的載體,隨著科技的發展,其種類也日趨豐富,如帶有功能性的面料、復合面料等為服裝設計帶來了更廣闊的施展空間。將滿族傳統刺繡紋樣及工藝與新研發的面料結合制作衣服,既符合時代發展的趨勢,也能夠使融合傳統元素的成衣在當代市場具備更獨特的價值。
第二,功能創新。產品的創新設計應充分考慮消費者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設計者應將滿族傳統手工藝從單純的工藝品轉化為多功能產品。將滿族傳統文化融入現代產品之中。如將滿族“枕頭頂”文化與現代人使用的枕頭相結合,既滿足人們舒適休息的需要,又為其賦予了文化內涵。其次在滿族傳統刺繡方面,在掌握傳統要素的同時,融入潮流元素,將滿族傳統刺繡元素與當代審美觀念相結合,使設計出的衣服既具備傳統文化內涵,又能夠符合當代人的審美觀念。
第三,工藝技術創新。通過新型工藝技術重新設計傳統手工藝,使傳統手工藝由靜態變為動態,增加其趣味性和靈活性。滿族傳統刺繡技法多樣,體現出當時繡工們對于工藝創新的不斷追求。隨著時代的發展,滿族刺繡工藝也不斷拓展出新的方式。自19世紀中期開始,出現了機器刺繡,為刺繡工藝的發展開啟了新的篇章。在21世紀的今天,高效率的刺繡機器持續發展,為刺繡工藝創設了更加便捷的條件。電腦繡花技術出現后,設計師只需將設計好的紋樣和色彩通過制版軟件輸入電腦,在繡花制版軟件中設置好針法及繡花層數,配置好面料及繡花機的繡線,再與繡花機的端口相連,就能夠在面料上繡制出精美的圖案。相較于傳統手工刺繡,這樣的現代工藝更加便捷,在旗袍等設計、制作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伴隨著繡花機器及繡花軟件的不斷完善和創新發展,現代機繡仿制手工繡制的技術更加完善,能夠在保留和繼承傳統工藝及紋樣的同時,提高刺繡效率,為生產制作節省了人力、物力,并且能夠使大量的更加復雜的刺繡設計變為現實,大大提高了設計的可實現性。借助電腦技術對傳統刺繡工藝進行整合、創新,將手繡、機繡及更多裝飾工藝相結合,能夠表現出一種全新的服飾效果。這也對傳統手工藝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手工藝者需要提高自身創新理念,學習掌握先進技術,在新時代用更加先進的手段促進滿族傳統手工藝的發展。
作者簡介:呂袁媛(1978—),女,遼寧錦州人,碩士研究生,副教授,美術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美術教育,民間手工藝(剪紙、繩編),中國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