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瑾
摘 要:紅色書籍作為特定時期社會發展的產物,蘊含著豐富的政治與文化意義。在紅色書籍的裝幀過程中,要準確把握紅色基因、革命精神等元素,進行書籍封面及內文的裝幀設計。本文主要探討紅色書籍裝幀文化及審美,通過對不同時期紅色書籍要素的設計分析,提出未來紅色書籍裝幀設計的發展方向。
關鍵詞:紅色書籍;裝幀文化;審美;設計
0 前言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書籍裝幀成為文化產業關注的主要內容之一。紅色文化、民族精神等文化因子需要借助紅色書籍來傳承,這就對紅色書籍裝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紅色書籍的開版、封面、內文、插圖等,應根據不同時代的審美需求,進行內容及版式方面的創新,才能促進書籍裝幀的多元化發展,并充分體現紅色書籍的審美傾向、文化內涵。
1 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紅色書籍的裝幀設計
20世紀,我國正處于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這一時期國家政局動蕩,無產階級黨派肩負著反帝國主義、反封建和反官僚資本主義的使命,由此催生了一大批革命刊物。這些紅色書籍以奪取宣傳陣地、吸引廣大民眾支持為主要目標,進行紅色書籍的裝幀設計與刊發。以魯迅、茅盾和郭沫若等民主戰士為指導,創辦了《萌芽月刊》《拓荒者》《巴爾底山》《前哨》《文藝群眾》《文學月報》等刊物,對國民黨當局的反動政策進行了批判和斗爭。以文學家魯迅主辦《莽原》《萌芽月刊》《奔流》和《前哨》刊物為例,這些期刊都以黃色封底為主色調,封面采用毛筆字或大字刊印。其中,《莽原》刊物將“莽原”二字放于中上部位,下方存在外形酷似荒原的手繪圖,展現出紅色書籍的莊重和大氣。
之后從紅色書籍開本的選擇方面,存在十六開、二十三開、二十五開和三十二開等。其中市面流行的戰斗性刊物都采用十六開或二十三開的設計,包括《奔流》《朝花》《前哨》和《萌芽月刊》等書籍。而那些政治性強、篇幅較短的書籍則采用三十二開或四十開的設計,《朝花小集》《海上述林》等刊物屬于近似于連環畫大小、攜帶方便的書籍。此外,對于那些具有重要意義的紅色書籍,還會使用絨面或綢面裝幀,在其內部繪制木刻版畫、油畫等圖案,最大限度保存書籍的精美性。
2 抗戰時期紅色書籍的裝幀文化及設計風格
1931—1945年的抗戰時期,紅色書籍所起到的作用為政治宣傳,廣大革命群眾都要學習無產階級思想,在解放斗爭中保持統一戰線。這一時期出版多本馬克思、恩格斯著作,包括《列寧選集》《馬克思恩格斯叢書》《共產黨宣言》和《馬恩論中國》等書籍,從大局方針上闡明了中國革命斗爭的發展方向。抗戰時期,限于經濟條件有限,對這些紅色書籍的刊印通常以黃色封皮、木板印刷為主,書名及內文也使用木板、油墨等進行印刷。其優點在于裝幀效率高,頃刻間就能夠完成書籍的印制與發放。這在講求效率的革命時期,更有利于革命思想在更廣范圍的傳播。同時,在革命圣地延安也涌現出一系列紅色文藝書籍,《文藝突擊》《文藝戰線》《前線畫報》等都是這一時期具有影響力的文藝刊物?!段乃囃粨簟啡匝赜命S皮膠裝的設計,但在封皮上繪有農民開墾土地的圖案,顯示出革命區延安自力更生的熱情。而《文藝戰線》則更進一步,將毛主席頭像刊印在封面的中間位置,下方用毛筆書寫“文藝戰線”4個大字,整個封面以紅色為底,激發了廣大群眾無限的革命激情。
特別是《毛澤東選集》等紅色書籍,在廣大同志、群眾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并逐漸成為指引無產階級斗爭的綱領性文件。解放區文藝機構編印大量的政治性、文藝指導性書籍,對普通群眾思想、抗日戰爭的勝利等起到了重要的正面影響。
3 新中國成立以來紅色書籍的裝幀文化及審美特征研究
新中國成立后,在封面設計與裝幀領域出現了一批大藝術家,劉開渠、蔡亮、邱陵、吳壽松等都是紅色書籍封面、插圖等裝幀設計的主要人物。《紅旗飄飄》刊物裝幀與設計就具有獨特的紅色文化屬性?!都t旗飄飄》是自20世紀50年代公開出版發行的刊物,刊印內容包括革命領袖、革命先烈和回憶錄等紅色歷史?!都t旗飄飄》封面設計以紅色為基調,上半部分為大紅色封底、下半部分放置毛主席與其他領袖會談的圖片,側邊也以紅色封底印制“紅旗飄飄”4個大字。
同時,與《紅旗飄飄》存在同樣封面設計的,還有一系列經典的革命小說作品,《紅日》《紅巖》及《紅旗譜》等都是以紅色文化為主題的作品,所以這些紅色書籍在裝幀與審美方面也離不開“紅”這一突出主題。首先,《紅日》封面裝幀的規整性更強,更能體現傳統文化的“方圓”思想。《紅日》封面周圍無任何裝飾元素,中間部位有一個長方形白框,框住所要突出的重要內容,框內用毛筆書寫“紅日”二字,其余部分繪制解放軍高舉步槍吶喊的圖案,中間有紅色印章,左邊部分則用紅色條狀線顯示“吳強著”?!都t巖》書籍裝幀設計及審美,則更加具有油畫色彩,整個封面采用紅、黃兩色繪制,紅色天空下一顆挺拔的松樹矗立在巖石上,給人一種堅韌、勇敢與大無畏的視覺觀感。而《紅旗譜》的裝幀及審美設計與其類似。
而需要重點強調的是,2012年出版的《<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百位文學藝術家手抄珍藏紀念冊》,是具有重要意義的紅色書籍設計。該書籍沿用1942年黃底、青字的封面設計,保留了居中位置的主席頭像,并用凸起設計增加封面的層次感。其內文全部采用手抄,裝幀排版方面將重要內容用大字呈現,內文信息以小字排版,整體布局規整、層次分明,既能夠展現出紅色革命的文藝特征,又帶給人一種莊重感、親切感。
4 結語
我國紅色書籍的裝幀及設計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產生相應變化,但其紅色基因卻不會在裝幀設計中消除,由此也體現出紅色書籍裝幀及審美文化的獨特性。通常情況下,紅色書籍裝幀設計以黃色、紅色為主色調,在封面、內文中刊印合適的圖案,一方面能夠迅速吸引廣大群眾的注意力與閱讀,另一方面也具有強烈的政治性,以盡可能實現思想觀念與審美的雙重表達。
參考文獻:
[1] 鄭麗.論中國書籍裝幀設計的文化元素[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02).
[2] 尹瑩.關于書籍裝幀設計中內容與形式統一的探討[J].戲劇之家,2018(06).
[3] 胡艷芹.分析書籍裝幀設計的文化內涵及意境美感[J].黑河學院學報,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