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我國的國際地位進一步提升,需要對民族文化進行傳播,進而促進其發展。在此背景下,對于高校的鋼琴教學來說,其也必須對教學思路進行創新,基于民族化開展教學,在教學中融入民族文化。對于學生來說,民族化較為抽象。實際上,民族文化是經過長期的歷史發展而衍生的風俗文化,同屬藝術范疇,民族文化與鋼琴存在著很多的契合點。據此,本文基于民族化對高校鋼琴教學的創新進行分析,希望能夠為二者的融合提供一定的理論基礎。
關鍵詞:民族化;高校;鋼琴教學
0 前言
對于高校鋼琴教學來說,其必須進行創新,而創新的核心則在于對西方鋼琴藝術的精華進行吸收,并在此基礎上對民族文化進行融合,從而把鋼琴作為一種特殊的載體,使其對中華民族文化進行弘揚。雖然鋼琴樂器始于西洋,但是其仍然能夠與我國民族文化相融合,因為藝術是相通的。當具備中國特色的鋼琴作品流傳到西方國家,民族文化就能夠通過傳播而發揚光大,我國在國際上的地位也能夠提升。作為鋼琴教育的主要場所,高校鋼琴教學近幾年來得到了一定的創新,但是與民族文化的融合情況還不容樂觀。因此,對相關問題進行研究具備現實意義。
1 基于民族化開展高校鋼琴教學的重要性
對于高校鋼琴教學來說,對其教學質量的理解與判定,主要取決于其基本的教學效果。如果教師通過鋼琴教學能夠促進學生的持續進步,那么就可以看作教學質量較高,反之則是教學質量較低。真正具備教學質量的鋼琴教學課程能夠為學生的健康、全面發展打下基礎,同時加深學生對鋼琴藝術的理解,提升其審美能力,陶冶其思想情操,提升其思想境界。而只有基于民族化開展鋼琴教學,才能夠更好地達到這一目的,可見將鋼琴教學與民族文化進行融合十分重要。
此外,鋼琴教育是一種藝術教育,而民族文化則很適合融入鋼琴教學當中。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基于民族化開展鋼琴教學,能夠讓學生認識到我國民族文化的魅力,進而提升學生的藝術修養。尤其是在如今的情況下,很多學生都對我國民族文化存在抵觸的態度,而在鋼琴教學中融合民族文化則能夠較好地改善這一情況。
2 基于民族化的高校鋼琴教學創新途徑
2.1 提升教師對民族文化的理解
針對高校鋼琴教學的創新,需要鋼琴教師對民族文化的實質進行充分理解。現實中的很多鋼琴教師都認為,民族文化在鋼琴教學中的融合主要就是在原有的課程中加入一些帶有民族氣息的樂曲的彈奏。毫無疑問,這種看法是片面的。民族文化的融合并不僅僅是在課程中融入相關樂曲,而是應該將民族文化的內涵與精神滲透于教學活動中,鋼琴教師要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的內涵。只有如此,才能夠更好地運用民族文化打動學生。鋼琴教師必須始終將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基礎,并在教學過程中了解民族文化在鋼琴教學中的融合給學生帶來的積極影響,找到鋼琴課程與民族文化的連接點并對其進行放大,爭取讓鋼琴教育與民族文化融為一體。
除了鋼琴教師之外,學校領導及教育部門也必須負起責任來,充分重視民族文化,對鋼琴教師嚴格要求,加大針對鋼琴教師的投入力度,如開設相關社團、為學生提供相關材料等等。此外,還需要加強對鋼琴教師的培訓,提高鋼琴教師的教學水平。具體的方式可以是開展培訓,讓在職鋼琴教師參與,也可以是帶領鋼琴教師對適合融入教學過程中的民族文化進行觀摩、學習,保證其在鋼琴教學活動中能夠融入創新的教學方法,促進學生了解民族文化內涵。
2.2 提高教師綜合音樂修養
基于民族化的高校鋼琴教學創新過程,需要對教師的綜合音樂修養進行提高。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教師是直接在教學過程中融合民族文化的操作者,如果其自身音樂修養都不高,那么又該如何開展教學呢?從現實中的情況來看,很多高校鋼琴教師僅僅是熟知鋼琴的彈奏方法,卻并無過人的藝術修養。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手指下彈奏的鋼琴僅僅成了一種機械設備,沒有藝術氣息。此外,還有一些教師具備一定的藝術修養,但是對民族文化卻不夠了解與重視。如果不注意這些問題,那么基于民族化的高校鋼琴教學創新過程將直接受到影響。[1]
由此可見,只有教研人員自身達到一定的境界,才能夠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保證創造性。然而,對教師音樂素養的豐富,不在一朝一夕,其必須持之以恒。具體方法是教師必須對自身的民族文化知識進行豐富,這既是重點,也是難點。只有自身具備了民族文化知識框架,教師的民族自豪感才能夠增強。這樣可以在教學中或者鋼琴演奏中自然流露出愛國情懷,實現鋼琴教學民族化。此外,對于高校鋼琴教師來說,其必須熟悉鋼琴音樂發展史,同時還應該明確民族樂曲的發展史。如此有利于教師明確二者的相通之處,找到藝術的連接點,進而感染學生,合理地對藝術情感進行抒發。教師應該將音樂史作為切入點來進行鋼琴教學創新,從而為鋼琴教學注入民族音樂元素。從實例來看,一些高校鋼琴教師強化藝術思想,深化鋼琴理論,在教學過程中同時開設了中國鋼琴發展歷史和西方鋼琴發展歷史。這也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主動去探索二者的不同之處,為鋼琴教學的民族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
最后,對于高校鋼琴教師來說,應該將我國著名的鋼琴作品作為教學的主要內容,而不是單純的以國外的鋼琴作品為主。在進行授課時,教師不僅僅要對鋼琴的演奏技巧進行講解,還必須完善鋼琴作品的創作背景,同時合理地對其進行表達。這樣就能夠讓學生在鋼琴教學中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3]
總而言之,高校必須對教師的綜合音樂修養進行持續提升,從而提高教學質量,促進教學模式的突破和創新。只有如此,鋼琴教學在創新過程中才能夠融入民族化的因素。
2.3 積極轉變西方教學模式
基于民族化的高校鋼琴教學創新過程,需要積極轉變西方教學模式。對于教師來說,其在開展教學之前必須樹立民族自信心。具體來說,對于我國而言,西方鋼琴在國內的教學已經有幾十年的歷史了,但是民族音樂在國內的發展時間則長達數千年。可見,要論藝術境界與層次,國內民族音樂絲毫不遜色于國外的音樂。與此同時,在幾十年對西方鋼琴的了解中,我國已經完全掌握了這種樂器。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就必須對西方的教學模式積極轉變,將西方教學模式中國化,彰顯民族特色。[4]
高校負責鋼琴教學的相關教師應該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了解,同時,對學生的具體學習特點以及社會主流意識形態進行融合,對適合中國高校的鋼琴教學模式進行整理。在此基礎上,高校鋼琴教師還要對中國本土的鋼琴作品進行創造。當教師能夠做到將具有濃郁民族風情的音樂作品融入高校鋼琴教學內容中,那么就可以直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推動我國鋼琴教育的民族化發展。
2.4 重視鋼琴藝術交流
基于民族化的高校鋼琴教學創新過程,需要重視鋼琴藝術交流。對于鋼琴演奏來說,很多教師都把它當成一種技術,其實不然,鋼琴演奏是一門藝術,對于具備藝術思想的人來說,即便其不會彈奏鋼琴,也能夠較好地領悟鋼琴演奏過程中流露的情感。所以,對于高校鋼琴教師來說,其在開展鋼琴教學的過程中,必須持續加強對鋼琴藝術交流的重視。如果能較好地注入這種教學元素,就可以較好地開闊學生的眼界,讓學生在交流過程中有更多的認識和思考。
對于中西方文化來說,雖然其底蘊不同,但是都具備較高的思想境界。因此,進行鋼琴藝術交流十分必要。這既能夠讓國外領略到中國音樂的魅力,也能夠提升中國高校學生的思想境界,百利而無一害。另外,在進行了具體的鋼琴藝術交流之后,教師還應該引導學生,激活學生的主體藝術,對學生的發散思維進行藝術創新。[5]
3 結語
對于高校的鋼琴教學來說,其必須對教學思路進行創新,基于民族化開展教學,在教學中融入民族文化。作為鋼琴教育的主要場所,高校鋼琴教學近幾年來得到了一定的創新,但是與民族文化的融合情況還不容樂觀。具體來說,對于學生而言,民族化較為抽象。實際上,民族文化是經過長期的歷史發展而衍生的風俗文化,同屬藝術范疇,民族文化與鋼琴存在著很多的契合點。因此,教師應該對西方鋼琴藝術的精華進行吸收,并在此基礎上對民族文化進行融合,從而把鋼琴作為一種特殊的載體,使其對中華民族文化進行弘揚。當具備中國特色的鋼琴作品流傳到西方國家,民族文化就能夠通過傳播而發揚光大,我國在國際上的地位也能夠顯著提升。教師必須不斷豐富自身的民族文化知識,只有具備了民族文化知識框架,教師的民族自豪感才能夠增強,這樣教師可以在教學中或者鋼琴演奏中自然流露出愛國情懷,實現鋼琴教學民族化。
參考文獻:
[1] 張靈滕.素質教育理念下的高校鋼琴教學改革實踐分析[J].北方音樂,2018,38(18):103-104.
[2] 周勇.素質教育理念下的高校鋼琴教學改革實踐[J].北方音樂,2018,38(17):111-112.
[3] 李楊.多元文化視角下高校鋼琴教學改革研究[J].音樂探索,2018,5(03):111-114.
[4] 周民.民族化視角下的高校鋼琴教學創新路徑探究[J].黃河之聲,2018,5(09):96.
[5] 潘慧娟.民族民間音樂在高校鋼琴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藝術評鑒,2018,4(12):87-89.
作者簡介:楊春霞(1976—),女,貴州三穗人,本科,副教授,從事鋼琴教育及民族音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