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穎 于青

摘 要:柴可夫斯基是19世紀浪漫主義時期俄羅斯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充分展現了對俄羅斯自然風光的熱愛,以及整個俄羅斯人民的生活特征。本文對柴可夫斯基作品的音樂特點進行分析研究,展現作品的藝術價值。
關鍵詞:柴可夫斯基;《四季》;和聲;曲式結構;旋律
1 生平與創作
柴可夫斯基(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全名為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Peter Ilyich Tchaikovsky),是俄羅斯民族樂派中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也是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著名的作曲家、鋼琴家,被譽為偉大的“俄羅斯音樂大師”。柴可夫斯基的作品旋律優美、情感豐富、創作領域寬廣,其中鋼琴套曲《四季》是作曲家眾多音樂作品中較杰出的一部鋼琴小品曲集,通過對俄羅斯1年12個月的刻畫,向人們展示了俄羅斯的自然風光。
2 《十月——秋之歌》簡析
2.1 創作背景
本文選取了《四季》當中的第十首作品進行分析研究,鋼琴組曲《四季》又名《十二月》,1875年,圣彼得堡雜志《小說家》的編者尼古拉·馬特費耶維奇·貝納德從俄國的詩中選出12首適合于1876年1月至12月的各個月份的詩,按月在刊物上登出。同時,他請柴可夫斯基每月為該雜志寫一首能表現這個月份性格的鋼琴曲。[1]《四季》由12個附有標題的小曲組成,《十月——秋之歌》是《四季》中的第十首作品,柴可夫斯基依據阿·托爾斯泰的詩,描繪了秋日的景色以及凄涼的深秋風情,樂曲充滿了感傷的情緒,表達了人們對生命的感傷、珍愛等情感。
2.2 創作特征
(1)曲式結構?!妒隆镏琛窞閱稳壳?,具體包括呈示段、中段、補充、再現段、尾聲,主要結構為:
樂曲第一部分共16個小節,可分為兩個樂句,為非方整型樂段,主題樂思開門見山,一出現仿佛就包含著孤獨的情緒,第二樂句沿用前一樂句的材料,是變化再現部分,一連串的三連音將人們的情緒帶動起來,也隨之引出中段。
樂曲的第二部分屬于引申型中段,共17小節,結構與呈示段不同,比較瑣碎,b樂句可以分成2+2+1的結構,b樂句可分成兩句來看,后四小節是對前四小節的重復,加強了主題樂思,接下來是四個小節的補充,為第三部分做鋪墊。
再現段共有16小節,是對呈示段的完全再現。
尾聲部分有七小節,從pp開始,在漸弱、漸慢中發展到pppp結束,旋律也漸漸消失,猶如一片片枯黃的落葉在風中飄蕩。
(2)旋律。作品主題旋律由切分音展開,緊接著是四個八分音符的跳進音,隨后旋律的二度下行使人置于淡淡的憂傷之中。第五小節的三連音式的音階上行給整體節奏帶來一種“失重感”,隨后出現下行的三連音的旋律,使情緒逐漸緩和,將心中的痛楚和悲涼刻畫得惟妙惟肖。樂曲今入a句,旋律多為二度級進,對位化和聲織體表現出一絲開朗,與a樂句形成對比。
中段進入F大調,主題動機在各聲部交替出現,b樂句情緒逐漸激動,旋律在高聲部表現,第21小節的第四拍落在了d小調的分解和弦上,情緒可以說是達到了頂點。b'樂段下行的三連音的旋律線條使音樂情緒更加傷感。第30小節至第33小節是一個補充部分,是中段的結尾,三連音的欲斷又連的效果帶有悲傷的色彩,并由此引出更加悲涼的第三段。
再現部共23小節,主題在高聲部再現,雖然音樂語匯與呈示部相同,但要注意這是高潮后的平靜,在演奏過程中要與呈示部做出音樂表現上的差別。尾聲部分仍然大量使用三連音,左手使用柱式和弦輕柔地襯托旋律,在漸弱漸慢中,旋律漸漸消失。
(3)和聲調性。以d小調展開,調性明確,和聲色彩濃厚,后經終止式四六—屬七—主,完滿終止于主調,進入第二樂句,旋律從主調出發,和聲更加豐富,隨后主屬交替進行,最后完滿終止結束了呈示部。
中段以F大調展開,以V開始,多采用主調的屬功能和聲圈,然后回到I級上,推動樂曲的發展,從第25小節,樂曲回到了d小調。中段是一個展開性樂段,沒有明確的終止式,補充部分結束在一個不穩定音上,對再現段起到了必要的鋪墊作用。再現部分與呈示段沒有太多的變化,所以不再贅述。
(4)織體與內涵。《十月——秋之歌》伴奏聲部采用四分音符與柱式和弦相結合的手法,烘托出樂曲哀婉凄涼的氣氛,當旋律進一步發展時,加進了中聲部,與高音聲部呼應,尾聲部分運用柱式和弦輕柔的彈奏結束了全曲,使樂曲完整。
3 結語
通過對樂曲的音樂本體分析,展現出作曲家獨特的音樂特點,從曲式結構上使用單三部曲式。旋律帶有悲傷色彩,和聲使用傳統的功能和聲,明確的終止式。伴奏織體多采用分解和弦與柱式和弦相結合的方法,推進旋律的平穩進行。從中使我們更深入地了解到柴可夫斯基的音樂創作手法。
參考文獻:
[1] 李響,劉昕.藝術之約·柴可夫斯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5.
[2] 許鐘榮.浪漫派的先驅:浪漫派樂曲賞析[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3] 桑桐.和聲學教程[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
[4] 蔡良玉.西方音樂文化[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9.
[5] 吳寧.柴可夫斯基鋼琴套曲《四季》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0.
[6] 錢仁康.音樂的內容與形式[J].音樂研究,1983.
[7] 張越.詩·情·境——論音樂歷史中“四季”題材兩種體裁的表達[D].安徽大學,2017.
[8] 張瑩瑩.柴可夫斯基鋼琴套曲《四季》和聲技法研究[J].藝術研究,2013.
[9] 田園.柴可夫斯基傷感主義音樂根源淺析[J].中國音樂學,1996.
作者簡介:李旭穎(1994—),女,內蒙古錫林浩特人,青島大學音樂學院2018級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西方音樂史。
通訊作者:于青(1963—),女,山東青島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音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