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泠朱
摘 要:隨著高等師范院校音樂教育專業的擴招,許多學生在歌唱時,普遍存在漏氣現象,歌唱虛、空、無力。本文結合多年教學和演唱經驗,就其形成的原因進行分析,并且探討解決之道。
關鍵詞:聲樂教學;漏氣;原因;解決
高等師范院校音樂教育類專業已經擴招近20年。在這近20年期間,隨著學生人數的增多,教師仍相對較少,加之音樂教育培養目標的明確,聲樂教學教改的探索、實踐、推廣,聲樂教學的授課模式從一對一逐步轉變為一對多的小組課模式。高等師范院校的聲樂教師們在逐步適應聲樂小組課的教學模式下,不斷地思考與探索如何在有限的授課時間內,有效地提高音樂教育類專業學生的聲樂演唱水平。然而,近幾年的新生入學,筆者發現學生在歌唱時,漏氣現象較為普遍,歌唱虛、空、無力,這給一對多的教學模式帶來了一定難度,要想在短時間內,讓每一個音樂教育專業學生獲得好聽的聲音迫在眉睫!
筆者從事聲樂教學多年,通過與學生交流他們藝考前的學習情況,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如下:
1 高師聲樂教學中漏氣現象原因分析
1.1 從社會大環境分析,總結為以下幾點
(1)文化較差,突擊藝考。文化較差,突擊藝考的現象在近20年普遍存在。許多高中生因為文化成績較差,無法考取普通大學,而音樂藝術類考試的文化成績要求相對較低,于是許多學生選擇在較短的時間到某培訓中心學習,突擊參加藝考。可想而知,由于學的時間較短,又因為大多學生本身缺乏音樂天賦,即便考入師范類音樂教育專業,其音樂素養也較低。
(2)歌唱的聲音概念模糊。我們知道,學習音樂需要通過聽大量的作品,積累到一定程度,從而模仿其音響效果或音樂感覺。然而,許多學生在進行藝考訓練前,除了聽通俗歌曲外,沒有接觸過藝考要求的美聲或民族演唱,對歌唱要求的聲音概念較為模糊。
(3)部分藝考聲樂指導教師的教學用語需多思考。在與學生的交流中,發現學生在藝考前的學習過程中,部分指導教師仍常會用“氣息保持在腰上、聲音從眉心處唱出、聲音從后腦勺唱出來,打開喉嚨......”等聲樂理論書上的語言。究其為什么要這樣啟發學生,筆者認為其目的是為了學生獲得有音色、有氣息支持的好聽聲音,但每一個學生的理解力不一樣,作為聲樂教師不能一味地套用聲樂理論書的語言來指導學生,應該從聽覺出發,提出啟發性的教學語言,因材施教,糾正學生現存的問題,從而使學生的歌唱水平能得到提升。
1.2 從歌唱技巧訓練上分析,有以下幾個原因
(1)錯誤的歌唱呼吸意識和實踐。筆者曾向剛入校的學生問及:歌唱時,我們是用什么呼吸的?大多數學生的回答都是用腰或橫膈肌。當問及橫膈肌在哪里時,回答的都是在腰上。當再次問及歌唱時呼吸的運用是如何?學生的回答幾乎都是氣息向腰上沉......可見,在意識上,學生就沒有正確的認識,從而導致歌唱實踐上的偏差,常常表現為,氣息停滯在肚子上,向外鼓且僵,聲音虛且空,缺乏力度。
(2)避用聲帶的歌唱習慣。歌唱的發聲源是聲帶,當我們不發聲時,聲帶時完全分開的,當我們歌唱時,聲帶閉合拉緊,從而發出聲音。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大多數突擊藝考的學生,沒有學過聲樂,初期幾乎都是運用真聲歌唱。在中低聲區還能用真聲歌唱,但到各自聲部的換聲區時就出現無法唱上去的現象,甚至破音,許多學生為避免出現這一狀況,加之指導教師要求少用真聲,多混入假聲(學生理解不到位),從而導致學生避用聲帶,多用假聲演唱的歌唱習慣。
(3)語言模糊型漏氣。歌唱講究的是輔音快且短,元音準確且保持。大多學生起音時,在輔音上停留的時間過長,沒能將元音及時準確發出,進而影響歌唱,造成因為語言不清晰的聲帶漏氣的現象。
2 高師聲樂教學中漏氣現象的解決途徑
2.1 學習人體生理結構,了解歌唱器官及其運作方式
從以上分析的原因,不難看出:大多數學生不了解人體生理結構、歌唱器官及其運作方式,才導致歌唱上的偏差。筆者就下面三個主要歌唱器官的位置和運作進行簡要介紹。首先需要讓學生明確:氣息是由肺來完成,肺的位置在人體的后背部和部分前胸。因此,氣息是吸到肺里,而不是腰上。其次,肺里氣息的運動是取決于我們的橫膈膜。橫膈肌是胸腔和腹腔之間的分隔,通俗的理解,它位于心臟和雙側肺臟的下面,吸氣時往下,呼氣時往上運動的。第三,聲帶是以甲狀軟骨前角后面與杓聲帶和聲門裂狀軟骨聲帶突之間的聲韌帶為基礎,加上聲帶肌和其表面的黏膜共同構成的。兩側聲帶及杓狀軟骨底之間的裂隙稱為聲門裂。將聲帶和聲門裂合稱為聲門。發聲時,兩側聲帶拉緊、聲門裂變窄、甚至幾乎關閉,從氣管和肺沖出的氣流不斷沖擊聲帶,引起振動而發聲。
2.2 樹立良好的聲音概念
任何藝術在學習前期都有一個模仿的過程。例如:學生們大多喜歡演唱流行歌曲,在這種長期的聽覺影響下,學生在歌唱時,尤其是在演唱某一位歌手或歌曲的時候,會不自覺地模仿歌手的音色或者語言味道。
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生在入學前,沒有受過較好的聲樂方面的熏陶,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首先要積極引導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生——通過講解、示范,讓學生明白什么聲音是好聽的聲音,并要求學生在早期的學習過程中,大量地聽不同時期、不同歌唱家、不同演唱版本,學會辨識聲部、音色等,形成良好的聲音概念。此外,觀看大量歌唱家音樂會視頻,分析歌唱家在歌唱時的姿態,以達到糾正自身不良歌唱姿勢的目的,進而規范學生的聲音。
2.3 建立良好的發聲習慣
在教學中,常見的問題是:發音時呼氣先通過聲門,然后聲帶才開始閉合, 常常表現為起音時胸腔向下拽或泄掉,起音不但有顯著的漏氣現象,在猛烈呼氣沖擊的進行中,要聲帶靠攏到很緊密是不容易做到的。呼氣達到聲門時沖擊的力量越強,漏氣的現象就越嚴重。
建立良好的發聲習慣,我們首先需要明確聲帶的閉合和呼吸的協調運用。聲帶在吸氣時 ,呈v形左右分開;發聲時,聲帶閉合并發出聲音。當越往高音演唱時,聲帶拉緊閉合的力量就越大,同時我們的聲門擋住氣,發出的聲音就越干凈、明亮。因此,聲音的形成主要靠身體內部氣息的壓力與聲帶肌肉配合完成的。 吸氣,聲帶分開;發聲,聲帶閉合。歌唱中吸與呼是一種自然的循環過程,這是人體自然的生理特點。因而,在歌唱訓練時不應孤立地訓練呼吸。
那么,在教學中,如何使用相應的教學手段解決歌唱中漏氣的問題呢?
在教學的過程,要遵循“唱無定法、法為藝生”、遵循人體生理結構特征、聲學等原則,根據不同的學生實施不同的方式,以達到解決漏氣的問題。
針對音樂教育學生的歌唱特點,筆者認為首先應該解決學生吸氣的動作,即用肺吸氣充分打開后背部及胸廓兩側(不是在腰腹部,腰腹部的腹腔內是消化器官,無法歌唱),然后在起音時,從后背部推動往胸前支點歌唱,找到聲帶拉緊內收,向下閉合擋氣,橫膈肌積極推動氣息的感受。
練聲曲的選擇上,針對音樂教育學生的特點,可以進行長音練習、打嘟練習、結合長樂句練唱等方式,在曲目的選擇上,要由易到難、由抒情再到活潑。只有讓呼訓練與發聲相結合,才能發出有支持、有音色、有力度的聲音,千萬不要單獨練習呼吸。 另外,在訓練的過程中,我們還可以通過朗讀歌詞的教學手段,讓學生體會朗讀時聲帶閉合與呼吸的協調。
2.4 根據學生的理解能力,配以合適的教學語言
作為高師聲樂教師,有責任幫助學生們逐漸樹立正確的聲音概念,要讓學生明白什么樣的聲音是自然且符合生理的好聲音。當出現由漏氣產生“沙沙”聲,要明確告知學生不能這樣演唱——音色不好聽、音域不夠寬、音樂無法表現和聲帶會產生病變。不能一味地運用聲樂理論知識生搬硬套地告知學生,而應該根據學生理解能力的不同,運用生動地、形象地教學語言來達到解決歌唱漏氣的問題。
3 結語
大多數人都認為:學習音樂最簡單的就是聲樂。然而,當學習了聲樂后,才發現建立和協調自身樂器是有多么地難!
聲樂與器樂最大的區別, 聲樂所用的樂器是我們身體的一部分。而器樂本就已建立好發生源、音高、音色、共鳴體等。例如:鋼琴,只要隨手按一個琴鍵,就能輕松地發出準確的“音高”,且音色也較好聽。而人在歌唱時,需要協調自身聽覺、身體和心理,才能發出準確的“音高”,而音色、力度等可能會因為歌唱者自身未能調節好聲帶與呼吸的協作關系,致使歌唱時漏氣現象的產生。
由此可見,高師聲樂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加強對學生聲帶閉合與氣息協調、咬字的訓練,為學生打下良好的基礎。同時,在訓練的過程中,要注意嗓音的保護,采取“少吃多餐”、循序漸進、因材施教的教學模式,讓學生獲得動聽、明亮、有力度、有支持的聲音。
參考文獻:
[1] 趙梅伯.唱歌的藝術[M].上海音樂出版社,1997.
[2] 張美林.聲樂常見問題的探討與解決[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及表演版),1998.
[3] 柏正杰,彭小哲.淺談科學的使用聲帶及訓練[J].西安教育學院學報,2000(4).
[4] 徐琨.關于“唱在氣息上”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6.
[5] 李曉貳.聲樂教學實踐中聲帶閉合與呼吸的協調[J].音樂創作,2008(1).
[6] 史文婷.聲帶漏氣之我見[J].西北成人教育學報,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