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對高校藝術學研究生的教育教學過程中,研究性設計教學是對藝術研究生進行教育的獨特方法。本文以研究型設計教學為研究對象,探索由“項目型設計”轉向“研究型設計”的教學改革方法,注重培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學習方法和設計方法。并對教學內容、教學目的、教學方法進行調整,從而提高新時代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引導他們從學習的過程中積累經驗,更適應未來的學習和工作。
關鍵詞:研究型設計;教學改革;學術研究;調整
0 引言
“研究型設計”是由“設計研究”發展而來的。“設計研究”興起于20世紀60年代,它是經過一系列的會議研究所誕生,最具有標志性的會議是發生在1962年英國倫敦大學帝國理工學院召開的第一次設計方法會議上,從那之后,設計研究便作為一項學科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近年來,我國也開始對“設計研究”進行了深入研究與探索,并將“設計研究”的教學方法應用于我國高等學校研究生的培養教育中。
1 “研究型設計”背景資料
1.1 “研究型設計”的發展
1965年和1967年分別在英國召開了設計方法以及建筑設計方法的會議,從這之后,“設計研究”就成為一項獨特的研究領域并成立專門進行設計研究學習的組織,如1966年在英國成立的“設計研究學會”、1967年在美國成立的“設計方法小組”。20世紀90年代之后,“設計研究”又出現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特別是在建筑學上,不僅出現了很多針對建筑學研究方法的書籍,而且建筑類院校還將“實驗室”“工作室”等更貼近于現實,更注重于研究的教學模式投入到日常的教學當中。近幾年,我國對設計研究的探索也在不斷地發展,香港中文大學的顧教授以香港中文大學為基地,展開了設計研究的相關實踐,用不同角度和觀點充分的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
在20世紀90年代之后,“設計研究”廣泛的出現在了人們的視野之中,引起了設計界人士的廣泛關注。同時,一系列與“設計研究”相關的術語也逐漸演變出來,如“研究型設計”“研究性設計”“研究式設計”等,但由于這些詞語的概念很是模糊,所以對“研究型設計”的概念進行節點是十分必要的。
1.2 “研究型設計”的概念界定
我們可以先對設計、研究分別進行分析,然后再對“研究型設計”進行理解。歷史上有很多文獻對“設計”的概念進行界定,美國名著《人工科學》中提到,設計是“以將現存情形改變成想望情形為目標而構想行動方案”的過程,它是能夠將專業和科學相界定的途徑,而《反應的實踐者》中則不同意這種觀點,這本書中認為設計是一種可以與特定的情景進行反思性的對話,這本書中的觀點得到教育界的普遍認同。
與“設計”相類似,“研究”的概念也并不一致,《建筑學研究方法》中認為研究是一種以系統性的探究方法來開拓新知識的方法,而《規劃研究方法手冊》中認為研究是一種為了增加人類知識儲備而進行的創造性工作,并利用這些知識進行其他活動。通過對“設計”和“研究”的概念分析,我們可以理解“研究型設計”即作為研究的設計,它將研究和我們日常的實踐相結合,通過學術研究和設計實踐來獲得新的知識,引導新的實踐過程。
2 “研究型設計”的教學改革
目前,多數設計方向的研究生在教學領域較為重視學術性研究,而忽略了將所研究的知識內容付諸實踐。這主要來源于導師的指導方向與要求,因此研究型改革必須從教學入手轉變。正如英國學者大衛·尤曼斯(David Yeomans)提出:“不是所有的設計實踐活動都可以被視為學術研究,只有那些提出新問題、創新新形式、發展新方法的設計實踐才可以被視為具有學術價值。”從哲學意義上來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無論是從事什么領域的研究,無論是專業型碩士還是學術型碩士,所研究的內容最終都要付諸實踐,通過實踐來驗證合理性,才能形成完整的研究成果。
以“研究方法”來應對設計中的問題,首先要確定目標,其次進行相應的分析調查研究,在進行具體的實驗操作,最終歸納得出結論,得出與科學規律相符合的研究成果。以“設計方法”來應對設計中的問題,則先要進行任務分析,估算分析的可能性,在進行具體方案的設計、制作模型,最終付諸實踐建造實體成果。二者相互配合、相互支撐、相互滲透,使設計與研究有機結合。
教學理念的改變必然會促成教學方式的改變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的改變,在傳統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更快的接收理論知識,往往采取相對單一的純輸入接收的模式進行教學,這會大大遏制學生自我思考的能力。然而現代的教學要求學生的主動性,主動地學習、思考、發問、解決,由此所產生的互動式教學、啟發式教學、探究式教學、討論式教學、參與式教學等許多新的教學方法。這些新的教學法能加強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流與辯論,能夠啟發學生獨立思考,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發現并解決問題的積極性。
3 結語
研究性設計的教學改革目的在于解決學術研究過于脫離實踐的問題,加強實踐性要求能夠加強學生對研究認識、研究方法、研究能力等方面的主動性與塑造性,對其將來職業發展也十分有利。在設計學研究領域,將教學從項目型轉向研究型,對當前的設計教育改革十分有利,應當給予重視,增加研究力度,才能推動研究性設計的教學理論構建。
參考文獻:
[1] 詹和平.“設計研究”視域下的研究型設計教學探索[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2018(01):163-168.
[2] 陳懷俠,蔡火操,黃建林,李躍英.研究型設計性分析化學實驗改革與探索[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7?(08):91-94.
[3] 詹和平.作為研究的設計——關于設計學研究生教育基本問題的探討[J].美術與設計,2015(06):130-131.
[4] 顧大慶.作為研究的設計及其對中國建筑教育發展的意義[J].時代建筑,2007(03):15.
[5] 張路峰.設計作為研究[J].新建筑,2017(03):24.
作者簡介:劉釗(1989—),女,河南周口人,碩士,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建筑學院設計學專業,主要從事室內設計及其理論研究。